A. 進入華中科技大學的人都是什麼水平
一本院校。
B. 華中科技大學脈沖強磁場實驗室的申請批准
在中國和比利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超強脈沖磁場開發研究」項目於2002年和2007年兩度得到了雙方政府的資助,該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與比利時魯汶大學聯合執行。以實施該項目為基礎,華中科技大學建立了脈沖強磁場實驗室。比利時魯汶大學每年派專家來華工作,指導實驗室建設,並接收華中科技大學選派的研究人員前往歐洲強磁場實驗室學習,雙方開展了大量的合作研究工作。
華中科技大學與魯汶大學共同合作開發了脈沖磁體設計軟體PMDS2.0,被歐洲「DeNUF」項目採納為磁體設計工具。
2003年至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脈沖強磁場實驗室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製出國內最高磁場強度的脈沖強磁場裝置。之後,華中科技大學又以脈沖強磁場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為基礎,在中比政府間科技合作的支持下,申報了脈沖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並獲得了批准。
華中科技大學的脈沖強磁場實驗室在建設之初,就瞄準世界先進水平,以國際科技合作為支撐,旨在建設高水平的脈沖強磁場裝置。經過短短5年的時間,科研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磁場強度提高了一倍,為建設世界一流脈沖強磁場裝置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學校與世界主要的脈沖強磁場實驗室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得到世界脈沖強磁場學界的認可。在未來5年內,華中科技大學有望建設世界一流的脈沖強磁場實驗室,研製出80特斯拉以上脈沖磁體,沖擊世界脈沖磁場強度記錄,使中國在脈沖強磁場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C.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的學科建設
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及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含理論物理、光學、凝聚態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無線電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精密測量物理和材料物理與化學等多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物理學為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引力與量子物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引力與固體潮觀測台站";"基本物理量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重力導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並參與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和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建設。學院在學科建設中堅持凝練方向、突出特色;整合力量,擴大規模;加強基礎,突出亮點;開放合作,擴大影響的建設思路。目前,精密重力測量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正處於建議申請階段,學院將圍繞這一大平台建設的良好機遇,不斷整合力量,大力引進高端人才。
D. 華中科技大學的脈沖強磁場中心新大樓在哪裡
教育部直來屬高校首批國家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25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奠基開建,據介紹,此項目將建成為與美國、法國、德國脈沖強磁場實驗室並列的世界四大強磁場科學研究中心之一,為我國學者在眾多基礎研究領域獲取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奠定重要基礎。 2007年初,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華中科技大學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聯合承擔強磁場實驗裝置建設任務,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建設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首期投資1.2億元,項目建設期5年。
E. 什麼是脈沖強磁場它有什麼規律
磁現象是物質的基本現象之一。科學研究早已證實,當物質處在磁場中,其內內部結構可能發生改變容,磁場因而一直是研究物理等諸多學科的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強磁場與極低溫、超高壓一樣,被列為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之一。它可分為穩態強磁場和脈沖強磁場兩大類,其對應的發生裝置又分為穩態強磁場裝置和脈沖強磁場裝置。 由於在極端磁場條件下,物質的結構會發生改變,利用這一技術,能為物理、材料、化學、生命與醫學等領域的科研提供平台,比如醫學上運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2]。
F. 華科電氣強磁場怎麼樣
華中科大脈沖強磁場中心簡介 脈沖強磁場中心始建於2005年,主要進行脈沖強磁場技術及脈沖強磁場環境下的科學實驗研究,目前中心承擔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項目——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建設任務。 於2008年4月開工建設的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是我國十一五期間計劃建設的十二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也是教育部所屬高校承建的第一個(唯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計劃投資1.33億元,建設周期為5年,建成後將成為世界四大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之一。該裝置擬建設場強為50T-80T、孔徑為34mm-12mm、脈寬為2250ms-15ms的系列脈沖磁體,以及12MJ電容儲能型和100MVA/100MJ脈沖發電機型脈沖電源系統;配備低溫、高靜壓、光源等其它實驗條件,建設電輸運、磁特性、磁光特性、壓力效應、極低溫等科學實驗測試系統,為脈沖強磁場下凝聚態物理、材料、磁學、化學、生命與醫學等領域科學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裝置建成後將面向國內外科學家開放。 脈沖強磁場技術的工程應用研究包括脈沖電磁成形技術、整體充磁技術、磁製冷技術等方面。此外,中心還開發了集成式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特種脈沖電源等成套設備。 目前,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樣機系統已經研製並調試成功,該樣機系統包括1MJ/25kV脈沖電容器電源系統、多個場強為50T—70T的脈沖磁體、配備液氦和超流氦低溫系統的電輸運和磁特性科學實驗測試系統。脈沖強磁場中心接受國內外科學家的實驗申請,已相繼開展了超導材料、半導體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脈沖強磁場中心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相繼與比利時魯汶大學、法國圖盧茲國家脈沖強磁場實驗室、德國德累斯頓脈沖強磁場實驗室、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以及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東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相關實驗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華中科技大學在強磁場方面的專家 (院士級別) (均在電氣學院) 樊明武,院士、原中國原子能科學院院長。我國著名的迴旋加速器專家、磁鐵理論與工程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65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電機製造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從事迴旋加速器的研究。多次應邀工作於美、英、法等國著名研究所,從事粒子加速器和電物理設備有關技術研究。曾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2001年初至2005年初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他在迴旋加速器研製、改進工程中,發展了迴旋加速器理論和主體技術。在30MeV強流質子迴旋加速器研製中,解決了關鍵設備技術問題,使該加速器達到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磁場計算結果有償轉讓國外。該加速器被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為全國1996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這一事件結束了我國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產中短壽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標志我國迴旋加速器的研製能力達到一個新水平。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次,發表論文70餘篇,專著2部。1983至今 先後擔任如下有關學術組織職務:第八屆、第九屆國際電磁場計算會議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電磁場計算學會理事,國際電磁場計算會議中國聯絡辦公室主任、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論電工專委會委員、副主任,計算機應用專委會委員,粒子加速器學會付理事長,正負粒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蘭州重粒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科協主席等。 潘垣,院士。磁約束聚變技術、高功率脈沖電源技術專家,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此人是中國受控核聚變裝置設計領域唯一的一位院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55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電力系,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工作。曾赴歐洲聯合托卡馬克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聚變中心工作。1998年9月調入我校。 他是我國最早從事聚變研究的主要成員之一,也是我國磁約束聚變技術及大型脈沖電源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主持和參與主持過三套聚變裝置研製和另一裝置升級改造。在「中國環流器一號」研製中負責工程方案設計,立項後又負責總體電磁工程、脈沖電源及總控系統,創造性地解決多項重大技術難題。他還成功地將聚變技術應用於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取得多項成果。其中大型發電機氧化鋅非線性電阻滅磁已在電力工業廣泛推廣,在電磁炮、補償脈沖發電機等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現正從事超導電力、脈沖功率及等離子體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
G. 華中科技大學怎麼樣
東北大學(秦皇島和沈陽)挺好的——第一點:學校屬211和985,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有多個優勢學科。
第二點:學習環境不錯,適合求學深造。第三點:享受的教育資源和就業不錯。如院士、教授授課的機會很多,享有世界一流的重點實驗室(如羅克維爾實驗室),不同院系的實驗室互相開放、互相學習。畢業生綜合素養比較高,功底比較深厚,專業基礎比較扎實,求是創新實踐能力比較強,多年來在京、津、滬、深、沈、冀等不同地區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一次性就業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考研率也在逐年提高,目前畢業生考研報考率平均達到50%左右,考研成功率平均達到20%左右。第四點:文化底蘊都比較深厚,既有悠久的燦爛文化,又有感動的創學歷史,既有「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又有「獻身、求實、團結、創新」的校風,這對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會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學校距北京近,交通方便,相當於「北京的後花園」,對胸懷祖國和放眼世界的思想形成有很大的作用。這對今後走入社會很重要,因為大學畢竟只是個平台,大學幾年是人生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問題解決好了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H. 國之重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有何驚艷之處
9月27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合肥通過國家驗收,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後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據了解,「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包括十台強磁場磁體裝置和六大類實驗測量系統以及極低溫、超高壓實驗系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承擔項目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共建單位。穩態強磁場研製團隊經過多年自主創新,打破國際技術壁壘,成功克服關鍵材料國際限制、關鍵技術國內空白等重大難題,成功建成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台40T級混合磁體,建成三台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首創SMA組合顯微系統,建立了國際領先的科學實驗系統,實現了我國穩態強磁場極端條件的重大突破。
I. 環境電磁學
環境電磁學的歷史始於19世紀無線電抗干擾的需要。1881年希維賽德發表第一篇「論干擾」文章,當時並未引起重視,隨著電氣運輸干擾發生,1887年柏林電氣協會成立了干擾問題委員會,成員有赫姆霍爾茲和西門子等。1889年英國研究通信干擾問題,直至目前國際電信聯盟(ITU)的第五、第六研究組仍以此為主要研究課題。在信息安全和生物電磁學方面獲得了較大進展。
3.4.3.1 環境電磁場源及其干擾作用
強電和弱電設施,遍及社會的各個場合,構成電磁環境場源很多,難以一一列舉,如按頻譜劃分,可以粗略分為六類:
(1)工頻干擾(50 Hz)
包括輸配電系統和電力牽引系統。
(2)甚低頻干擾(3 kHz以下)
(3)載頻干擾(10~300 kHz)
包括高壓直流輸電產生的諧波、交流輸電產生的諧波交流電氣鐵道產生的諧波。
(4)射頻、視頻干擾(300 kHz~300 MHz)
包括醫療設備(ISM),輸電線電暈放電、高壓設備和電力牽引系統的火花放電;內燃機、電動機、家用電器、照明電器等都屬於這類頻率的干擾源。
(5)微波干擾(300 MHz~300 GHz)
包括特高頻、超高頻、極高頻產生的干擾。
(6)雷電及核電磁脈沖干擾
如果從輻射電磁能的特性來講,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門輻射電磁能的裝置;第二類輻射電磁能是其副作用的裝置。
第一類的輻射電磁能裝置是無線電發射裝置:廣播、電視、無線電通信、無線導航和雷達等。這類裝置不僅數量多,而且單台裝置的功率越來越大。早在1975年日內瓦的國際頻率登記委員會(IFRB)所登記的無線電發射機有200多萬台。且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同年,長波和電波無線電行政大會報道有1萬多台,總功率達540 MW。更高頻率發射機,在1976年,單在美國就有200多萬台移動式和基台式發射機。在全球還有業余無線電台數百萬台並以每年20%增長。軍用電台無法統計。
第二類是在運轉中無意地輻射電磁能的裝置,數量品種繁多,包括無線電和電視接收機,電動機、高壓輸電、汽車、醫療設備等以及多種家用電器。數量極多的電磁源同時並存,它們的電磁能輻射是隨機的,頻率范圍很寬,或有大功率發射摻雜其中構成峰值。
作為一個城市各區域環境電磁場分布及其頻譜特徵,最可靠的數據是實測方法取得的。圖3.4.4是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的實驗數據,這是1966~1971年間,在美國103個城市地區進行實例的結果。數據分成4組:A組代表城市中心,B組是郊區,C組是遠郊,D組是最低水平的農村區。根據業內人士估計人為無線電輻射密度每年均以7%~14%增長,10年增長1倍。由此可見,最惡劣的電磁環境或者叫電磁污染就出現在人口集中和有大量電磁輻射裝置的城市地區,以及無線發射機和超高壓輸電線鄰近地區。
圖3.4.4 電磁場雜訊功率平均值
為了保證對廣播信號接收無誤,發射機的發射功率密度比地球表面平均自然電磁場強度約高1000倍。這也就是發射機的干擾水平,危害水平。而且由於本底干擾電磁場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進一步提高發射機的功率水平。例如60年前,一台120 kW長波發射機,其功率強度能覆蓋整個波蘭。而現在要達到同樣效果,其發射功率要提高17倍達2 MW。
3.4.3.2 電磁環境對人類的危害
無線電發射的射頻電磁輻射可分為:長波、中波、短波和微波。對人體的危害各有不同。
高頻電磁場對人體的危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引起重視,並進行了研究。高頻電磁場輻射作用,使人眼睛出現白內障,毛發脫落、對神經、皮膚、肌肉都有影響。電磁波貫穿生物體的深度,頻率不同,深入距離變化很大,在100 GHz以上,深入達毫米級,幾個 GHz時可達幾個厘米,10 MHz時可超過1 m以上。
長期在中、短波下工作人員或長期受其影響,其電磁波作用主要引起中樞神經機能障礙和植物神經緊張失調。表現為神經衰弱、頭昏、失眠、疲勞、記憶減退、女工的經期紊亂等。
微波輻射危害最為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經紊亂,主要反應在心血管系統,如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緩等。眼球是易受損傷的器官,對睾丸損害也比較大。對腦組織和血液影響也比較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微波傷害的累積效應。
國外醫學研究表明,強(輸)電線的工頻電磁場對人體組織也產生危害。我國電力部門作了部分調查,如表3.4.3所示。德國醫學雜志報道,住在輸電線附近的居民、血液和神經系統發生變性甚至導致死亡。一婦女向法院狀告德國電力總局,提出自從在她農場附近架設高壓輸電線以來,使她的奶牛產奶量減少。後經鑒定,確實如此。
表3.4.3 中國作業人員在高頻(10~300 kHz)情況下主要症狀
3.4.3.3 建立電磁場安全標准
生物機體組織吸收電磁波的累計量稱為劑量。近年來電磁波劑量學研究在理論方面和實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動物體上做了大量實測數據,並通過理論換算到人的機體組織。例如,一個身高1.75 m,體重70 kg的人,暴露在1 mW/cm2的電磁場下,當場和人的軸線相平行時,最大吸收在70~80 MHz之間,這個頻率稱為諧振頻率。根據實驗結果,不同機體結構,最大吸收發生在不同頻段,如上所述猴子則發生在300 MHz左右,老鼠則發生在2450 MHz。在5 GHz時,電磁能量主要被吸收在人體的表面;30~300 MHz時主要被吸收在頭部和軀干。
制定暴露安全允許劑量標準是非常復雜的工作。但各國為了防護電磁輻射的危害,先後頒布發了輻射安全標准。表3.4.4是早期各國頒布發的微波輻射安全標准。
表3.4.4 微波輻射安全標准
中國電子工業部1979提出第一個微波輻射暫行標准,規定一天8 h連續照射場最大輻射平均功率密度不得超過0.038 mW/cm2;間斷照射一天8 h不得超過0.3 mW/cm2;超過1 mW/cm2場所要使用防護用具。1989年頒布作業場所微波輻射衛生標准(GBIO436—89),規定連續一天工作8 h,暴露的平均功率密度為50 μW/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