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視崖裝置是誰設計的

視崖裝置是誰設計的

發布時間:2021-11-23 19:40:22

⑴ 視覺懸崖裝置是用來測量嬰兒什麼覺

不知圖片能否看清,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 ;【深度知覺】; ;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 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2011合肥包河區教師招聘,36】吉布森等人通過視覺懸崖裝置實驗發現6個月的嬰兒已具有;(; ; C; ;)A.大小知覺; ; B.形狀知覺; ; C.深度知覺; ; D.方位知覺

⑵ 視崖的介紹

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

⑶ 什麼是視崖實驗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3)視崖裝置是誰設計的擴展閱讀: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

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

⑷ 誰發明了一種稱為視崖的裝置來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

視崖是某個公司的產品,應該是屬於這個公司的專利權,應該不是個人的,推薦你去科易網查下這方面的詳細信息。

⑸ 心理學經典實驗視崖實驗(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

感知覺是個體認知發展中最早發生的,吉布森運用視覺懸崖裝置研究嬰兒的深度知專覺,實驗結果發現屬,約從6個月起開始,嬰兒就具有深度知覺。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兩個月的嬰兒也對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應。
這說明嬰兒的深度知覺不太可能是後天經驗的產物。
求採納。

⑹ 視崖的研究方法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
請注意,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

⑺ 視崖實驗的過程,目的,結果是什麼

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為弄清這個問題,吉布森和沃克發明了「視崖」裝置。他們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論」的觀點,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經驗的產物。經驗主義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這種能力是在學習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視崖允許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人或動物在發展的哪個階段才能對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應?對不同種類和生存環境不同的動物,這種反應出現的時間是否相同?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格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米寬的中間板。使用這種裝置對嬰兒施測的過程十分簡單。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36名年齡在6-1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了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吸引)。這此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淵,以避免摔下「懸崖」。你可以想像一下,將許多種小動物匯集到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實驗室做實驗,是一個多麼獨特而有趣的情景。這些動物包括小雞、小海龜、小老鼠、小綿羊、小山羊、小豬、小貓和小狗。有人可能會問:「這些動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測試的?」

請注意,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心理學上很多問題是由於新的實驗方法的進步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結果在這方面給我們節一個很好的案例。

結果,9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雖然研究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嬰兒太過固執。當另外27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她們的孩子時,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並穿過玻璃。然而當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3名嬰兒極為猶豫地爬過視崖的邊緣。當母親從視崖的深淵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嬰兒拒絕穿過視崖,他們遠離母親爬向淺的一側;或因不能夠到母親那兒而大哭起來。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這一點幾乎是毫疑問的。

這些研究結果能證明人類知覺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飛得的嗎?明顯不能!這是因為這項研究中所有嬰兒至少已經有了6個月的生活經歷,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可能通過深度和錯誤而學會了知覺深度。然而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不具備自主運動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試驗。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種動物作為實驗參照的原因。眾所周知,大部分非人類的動物獲得自主運動的能力比人類嬰兒要早得多。

後來Campos等人把年齡在2-5個月之間的嬰兒放在視崖深側的玻璃上,這時所有的嬰兒都表現出心率變慢。這種心率變率是感興趣的信號,而不是恐懼的信號,恐懼應伴隨心率加快。這表明這些嬰兒還沒有習得對落差的害怕。稍後,他們才學會躲避落差的行為。這與吉布森和沃克的緒論相反。

Sorce等人把1歲的嬰兒放在視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淺,大約76厘米。當兒童爬向視崖時,他會停下來向下看。在另一邊,母親在那裡等待。有時母親根據指令在臉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時則看起來興高采烈。當嬰兒看到母親害怕的表情時,他們會拒絕再向前爬。而當看到母親高興的表情時,大部分嬰兒會再次檢查懸崖並爬過去。當落差被變得很淺時,嬰兒不再觀察母親的表情而徑直向前爬。嬰兒這種通過非語言交流以改變行為的方式叫做「社會參照」

吉布森和沃克發明的視崖裝置,在如今研究人類發展、認知、情結甚至心理健康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⑻ 視崖實驗是誰提出的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如果你想找到動物或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深度知覺的關鍵點,一種方法是把他們放在懸崖邊上,看他們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這個建議十分可笑,因為從理論上說,這可能傷害到無法知覺深度(特別是高度)的被試。

視崖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能造成視覺上的視崖,而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懸崖存在。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在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論的觀點,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因此,它們不是經驗的產物。經驗主義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這種能力是在學習中得到的。

⑼ 有誰知道《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1,2。3。4章的作業答案啊

第一次作業(1-2章)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心理學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0—6歲學前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2、縱向研究 :對一個兒童進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找出心理發展過程的系統特點。
3、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控制手段,觀察、測量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相應變化,最後,從這些變化中找出規律來。
4、橫向研究 :在同一時間對某個年齡組或幾個年齡組兒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較。
二、填空題(每小題2分,共44分)
1、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 開放的)、(不斷積累的 過程)。
2、在心理學中通常把實驗的研究者稱為 ( 主試 ) , 把被研究者稱為 (被試) 。
3、母親年齡對胎兒的影響主要指 (年齡偏小 )與 (年齡偏大 ) 。
4、遺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 ( 自然前提) 。
5、發展的社會性是指個體的心理發展不能脫離 ( 社會條件 ) 。
6、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學習水平 ) 更為妥當。
7、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是由一個個( 特定的發展階段) 組成的。
8、縱向和橫向的研究取向具體體現為( 觀察法) 、( 調查法)、(實驗法) 三種方法。
9、個體心理是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這就體現了 (發展的普遍性 ) 。
10、發展的差異性是指每一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 (發展速率) 、( 特色和風格 )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發展的不同。
11、調查法包括 (談話法)、( 問卷法) 、 ( 測驗法)和 (產品分析法 ) 四種。
12、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 ( 實證研究法 ) 和 ( 理論研究法 ) 兩大類。
三、簡答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1、應當如何理解「關鍵期」的概念?
人和動物的某些行為與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時間,期間給予適當的良性刺激,會促使其行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發展甚至導致行為能力的缺失,這段時間稱之為關鍵期,且只發生在生命中一個固定的短暫時期。
2.橫向和縱向研究的優缺點。
(1)橫向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同一年齡或幾個年齡組被試的大量數據,比較節省時間和精力,數據比較有代表性和穩定性。但這種方法由於時間較短,難易尋找發展的連續性和轉折點,也難以分析出兒童早期經驗對當前反應的影響。此外,若研究控制不當,容易造成虛假結果。
(2)縱向法的最大有優點在於可以是研究者隨著時間的進程,直接測量個體變化的速率,取得發展的第一手資料。縱向研究對於探索某種心理現象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和發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研究耗時費力,對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難以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3.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會產生什麼影響?
(1)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體的分離包括與父母過早的離別等,心理的分離包括情感剝奪、精神虐待、在團體中受排斥、不為集體接納等。
(3)有時孩子和分母的長期分離會產生極度的悲傷。
(4)新入園兒童的「入托分離性焦慮」
四、論述題
試述思維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答案要點:
(1)思維的發生不僅意味著兒童的認識過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維的發生、發展引起其他認識活動的質變;
(2)思維的的影響並不局限在認識領域,它還滲透到情感、社會以及個性的各個方面
(3) 思維的發生於發展使兒童的心理開始成為具有一定傾向的、穩定而統一的整體。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業2(第3章)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5分)
1、直覺行動思維——是指思維活動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兒童在動作中進行思維。
2、具體形象思維——是指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的聯想而進行的思維,介於直覺行動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思維方式。
3、記憶策略——是指我們為提高記憶效果而採用的手段以及對自身記憶多動的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
4、自傳體記憶——是指到了學前期,幼兒能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較復雜的具體事件的記憶。
5、記憶恢復-——是指學習某種材料後,相隔一段時間後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之後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39分)
1.具體形象思維的特徵是(具體性和形象性)、(開始認識事物的屬性)。
2.復發性中耳炎是導致兒童(聽力損傷)的普遍原因。
3.對於嬰兒來說(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視敏度就是視覺辨別的精細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視力))。
5.美國心理學家范茨專門用(視覺偏愛)的方法研究了嬰兒對形狀的辨別和偏好。
6.嬰兒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叫(自傳體記憶)。
7.直覺行動思維一方面使兒童的動作(得以協調),一方面把客體從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
8.兒童情緒的調控能力和調控方式與(氣質)有重要聯系。
9.具體形象思維主要表現在(幼兒期)。
10.盡力減少環境中的(噪音)是保護兒童聽力的重要保障。
11.由於整體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較低,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記憶為主。
12.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按(直覺行動思維)在先,(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序發展起來的。
13.多通道知覺主要指(視覺-聽覺)、(視覺-觸覺)、(視覺-動覺)之間的聯合。
14.顏色視覺方面的一個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設計的視崖裝置是(知覺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實驗裝置。
16.研究表明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上下),再(前後),然後是(左右)。 1
17.嬰兒的情緒和情感表現為易(變換)、易(沖動)、易(感染)、易(暴露)的特點。
18.兒童在玩皮球,一會兒皮球滾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結束了。這一過程反映了他們思維的(直觀性和行動性)特點。
19.皮亞傑根據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將感知運動階段劃分為(6)個子階段。
20.學前兒童晚期時其思維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21.6、7歲時兒童的腦重約(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腦重的90%。12歲達1400克(即成人腦的平均重量)。
22.兒童記憶策略的表現有(視覺復述策略)、(特徵定位策略)、(復述策略)、(組織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逐漸開始消除,即開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簡答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1.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會產生什麼影響?
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身體的分離包括與父母過早的離別等,心理的分離包括情感剝奪、精神虐待、在團體中受排斥、不為集體接納等。有時孩子和分母的長期分離會產生極度的悲傷。新入園兒童的「入托分離性焦慮」。
2.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
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按直覺行動思維在先,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序發展起來的。就這個發展順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轉的。但這這三種思維方式之間是彼此對立、相互排斥的。事實上,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往往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學前兒童(主要是幼兒階段)的思維結構中,特別明顯地具有三種思維方式同時並存的現象。這時,在其思維結構中占優勢地位的是具體形象思維。但當遇到簡單而熟悉的問題時,能夠運用抽象水平的邏輯思維。而當遇到的問題比較復雜、困難程度較高時,又不得不求助於直覺行動思維。
四、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
試述思維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思維的發生不僅意味著兒童的認識過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維的發生、發展引起其他認識活動的質變;思維的的影響並不局限在認識領域,它還滲透到情感、社會以及個性的各個方面;思維的發生於發展使兒童的心理開始成為具有一定傾向的、穩定而統一的整體。

閱讀全文

與視崖裝置是誰設計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燕秀工具箱轉樣條圓形 瀏覽:858
72電動工具快速充電電路 瀏覽:978
管樁機械連接價格多少 瀏覽:64
150w製冷量能幹什麼 瀏覽:413
chost工具箱 瀏覽:877
大型瀝青路面用防水設備哪裡有 瀏覽:474
冷風系統的主要設備有哪些 瀏覽:655
dnf85機械帶什麼裝備搭配 瀏覽:850
軸承與軸承順時針轉角怎麼算 瀏覽:223
漿泵軸承箱加什麼油 瀏覽:54
機械羊為什麼沒有感情 瀏覽:983
道路可降塵式防護裝置設計 瀏覽:896
曲軸軸承用什麼級別軸承 瀏覽:957
做永久切片用什麼器材 瀏覽:123
閥門中offset是指什麼 瀏覽:396
機械封邊多少錢 瀏覽:831
雙鳳空調不製冷怎麼辦 瀏覽:149
家用天然氣閥門拔出來 瀏覽:432
東莞市長安宇軒五金製品廠 瀏覽:632
惠州旭輝設備招聘電話是多少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