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後,沿木板滑行.
(1)打點計時器使用交流電,故應該B圖連接.
(2)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我們沒法直接測量,所以我們是通過改變橡皮筋的條數的方法來改變功,為了讓橡皮筋的功能有倍數關系就要求將橡皮筋拉到同一位置處,故應選甲同學的方法,乙同學的方法測不出橡皮筋到底做了多少功.
(3)使木板傾斜,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與小車所受重力的分量大小相等,在不施加拉力時,小車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為零,小車可以在斜面上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小車與橡皮筋連接後,小車所受到的合力等於橡皮筋的拉力,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等於合外力對小車做的功,故AB錯誤,CD正確;
故選:CD.
(4)各點之間的距離相等的時候小車做直線運動,由圖可知,兩個相鄰的點之間的距離是4.00cm時做勻速直線運動,t=
=
s=0.02s,利用公式:v=
可得:v=
=
m/s=2.0m/s
故答案為:(1)B;(2)甲;(3)C;(4)2.0.
2. 某實驗小組學生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用打點計時器得到
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瞬時速度,故
vB=
=
=0.80m/s
故答案為:0.80m/s.
②圖象為過回原點的答曲線,故W與v一定不是正比關系,也一定不是反比關系.
故答案為BC.
③根據功的定義,有
W
0=mgh
1W=mgh
2解得
W=
W0
故答案為:W0.
3.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a)所示的裝置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①所用的電磁式打點計時器用的是低壓______
①所用的電磁式打點計時器用的是低壓交流電源.
②b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先接通電源,然後釋放小車,小車拖動紙帶,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點,斷開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③根據圖(b)紙帶上AB段的距離s=2.00cm,
由於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所以相鄰的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於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紙帶上B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大小.
vB=
==0.21m/s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s3-x1=2a1T2
s4-s2=2a2T2
為了更加准確的求解加速度,我們對兩個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a1+a2)
即小車運動的加速度計算表達式為:a=(0.102?0.052)?(0.052?0.01) |
4×(0.1)2 |
m/s2=0.20m/s2
③如果在某次實驗中,交流電的頻率60Hz,f>50Hz,那麼實際打點周期變小,
根據運動學公式△x=at2得:真實的加速度值就會偏大,所以測量的加速度值與真實的加速度值相比是偏小.
故答案為:①交流 ②b、接通電源,釋放小車
c、2.00,0.21,0.20
③偏小
4.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
(1)實驗時為了提高紙帶的利用率,盡量多的在紙帶上打點,因此凡是使用打點計時器的試驗,均要求先接通電源,再放開小車,實驗完畢斷開電源開關. 故答案為:接通電源,釋放小車,斷開電源開關. (2)C到O距離為:s OC =4.20-1.00cm=3.20cm;由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得: v B = =0.45m/s 故答案為:3.20,0.45. |
5. 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對實驗的成敗注意事項為:要保證葯品過量,要保版證裝置權的氣密性良好,同時一定要等到溫度恢復到室溫再打開止水夾讓外界液體進入裝置內.所以在分析造成裝置造成結果偏小時,要考慮葯品的量可能不足造成沒有將氧氣完全消耗,同時要考慮裝置在葯品的足夠的情況下因為氣密性不好,導致液體不能等體積進入而引起結果偏低,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等同樣能造成進入的水少於集氣瓶容積的五分之一;故填:紅磷的用量不足;裝置的密封性不好,漏氣或沒有冷卻到室溫就進行測量;
(2)根據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可知瓶內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由該實驗的現象(水並沒有充滿整個集氣瓶;過量的紅磷不能在其中繼續燃燒),可推斷得出氮氣難溶於水和化學性質不活潑(不與紅磷反應)的結論;故填:物理性質:難溶於水; 化學性質:氮氣不與紅磷反應.
6.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實驗的主要操作步驟如下: (1)未掛鉤碼前,將長木
(2)設繩子的拉力大小為F.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小車:F=ma 對鉤碼:mg-F=ma 解得:F= mg ,= g B點的速度等於AC間的平均速度,為 v B = 從0到B小車動能增量為△E kB = m -0= m( ) 2 ; 從O到B繩子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為 W=Fx 2 = mg x 2 . (3)作出圖象所示. (4)根據運動學公式得:v 2 =2ax=2× gx=gx 根據數學知識可知圖象的斜率等於重力加速度g,為 g= m/s 2 =9.75m/s 2 ; 故答案為:(2) mg ; m( ) 2 ;(3)如圖所示;(4)9.75(9.65~9.85之間均可)
|
7.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來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瞬時速度,故
vB==m/s=0.40m/s
(2)根據功的內定義,有
W0=mgh1
W=mgh2
解得
W=w0
(3)圖象為過原點的曲線容,故W與v一定不是正比關系,也一定不是反比關系.故選AC
(4)本實驗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要使鉤碼的重力等於小車的合外力,就必須先平衡摩擦力,保證鉤碼的質量遠小於小車的總質量,所以AB都正確,調節滑輪高度,使拉小車的細線和長木板平行,讓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在同一直線上,可以減小誤差,故C正確,應該先接通電源,後放開小車,所以D錯誤,故選C.
故答案為:(1)0.40;(2)w0;(3)AC;(4)ABC.
8.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______A.每次實驗必須設
(1)A、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和小車獲得的動能滿足:W=
mv2的關系,所以當小車質量一定時:w與v2成正比.我們只需要看w與v2是否成正比即可.故A錯誤.
B、實驗中改變拉力做功時,為了能定量,所以用不同條數的橡皮筋且拉到相同的長度,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B錯誤.
C、從紙帶上看出,小車先加速運動後勻速,這樣的話就需要平衡摩擦力,故木板應該是傾斜的.故C錯誤.
D、做紙帶類型的題時:統一的要求都是先接通電源,後讓紙帶運動.故D正確.
故選:D.
(2)紙帶右端密集,故紙帶的右端是與小車相連的.
要測量最大速度,應該選用點跡恆定的部分.即應選用紙帶的A、B、C、D部分進行測量.
故BD正確、AC錯誤.
故選:BD.
(3)使木板傾斜,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與小車所受重力的分量大小相等,在不施加拉力時,小車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為零,小車可以在斜面上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小車與橡皮筋連接後,小車所受到的合力等於橡皮筋的拉力,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等於合外力對小車做的功,故AB錯誤,CD正確.
故選:CD.
(4)實驗研究發現,W與v2成正比,故W與v的圖象應該是向上彎曲的曲線,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故答案為:(1)D;(2)BD;(3)CD;(4)C.
9.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a)所示的裝置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1)實驗的部分步驟如下:a.在小車中放入
(1)根據實驗操作可知,先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後釋放小車.
(2)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得:
vA=
=0.86m/s.
由於相鄰的計數點間的位移之差不等,故採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s4-s1=3a1T2
s5-s2=3a2T2
s6-s3=3a3T2
為了更加准確的求解加速度,我們對三個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a1+a2+a3)
小車運動的加速度計算表達式為a=
代入數據得a=0.64m/s2.
故答案為:(1)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釋放小車;(2)0.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