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彈性波的實驗研究
它是理論研究的基礎。在電子技術出現以前,介質中彈性波傳播的實驗主要用於地震波的偵測和聲學中可聞頻率振動的研究。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彈性波的實驗研究。下面是兩個最早的普遍使用的實驗裝置:
①霍普金森壓桿
B.霍普金森是最早在實驗室條件下應用電子技術研究彈性波傳播的學者之一。為了紀念他的工作,把他在實驗中所用的試件命名為霍普金森壓桿。他通過實驗研究炸葯爆炸或子彈撞到堅硬表面時,壓力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霍普金森壓桿為一圓柱形鋼桿,長約1米,直徑為2.5厘米,由四條線掛成水平位置,這些線可以在垂直面內擺動。在桿的一端加上一個短的柱形顆粒稱為測時器,而瞬變壓力作用在桿的另一端。測時器和桿直徑相同,並且是用同一種鋼材製造的。當壓縮脈沖由一端傳至測時器一端時,在測時器的自由端面上反射成拉伸脈沖,使測時器飛離桿端。測出測時器的動量,就可算出壓力與時間的關系。
②戴維斯壓桿
R.M.戴維斯首先設計了包括一個壓桿(後稱為戴維斯壓桿)的電測實驗裝置,該裝置能連續記錄由壓力脈沖引起的自由端的縱向位移,並可直接測到位移-時間曲線,再經微分,即可得到脈沖壓力-時間曲線。
霍普金森壓桿和戴維斯壓桿都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壓桿內任何點的應力不能超過所用鋼材的彈性極限;二是壓力變化引起的壓縮脈沖的波長同壓桿半徑相比要足夠大。
『貳』 考研難度比較:北航/西工大/中科院
看專業了,如果你要報的是北航或者西工大的優勢專業,那麼中科院容易些。如果你報的是這兩個學校一般的專業,西工大好考的多。進北航希望不大,除非你成績非常突出,並且在北航有關系。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創建於1956年,是以錢學森先生工程科學思想建所的綜合性國家級力學研究基地。錢學森、錢偉長為第一任正、副所長;郭永懷副所長曾長期主持工作;繼任所長為鄭哲敏、薛明倫、洪友士、樊菁、秦偉,現任所長劉桂菊。
力學所設有5個實體實驗室: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NM)、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HD)、中國科學院微重力重點實驗室(NML)、中國科學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LMFS)、寬域飛行工程科學與應用中心。
力學所主要研究方向為:微尺度力學與跨尺度關聯,高溫氣體動力學與跨大氣層飛行,微重力科學與應用,海洋工程、環境、能源與交通中的重大力學問題,先進製造工藝力學,生物力學與生物工程等。
力學所共有在職職工490餘人,其中科技人員400餘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80餘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180餘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
科研條件:
1、科研設備
力學所擁有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高速列車動模型實驗平台、油氣水三相流模擬實驗裝置、微重力落塔、流固土耦合力學實驗系統平台、激光製造工藝力學實驗研究系統、JF10氫氧爆轟高焓激波風洞、納米薄膜光譜成像儀等特色科研裝備。
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擁有系列材料試驗機、納米力學測試系統、透射/掃描電子顯微鏡、PIV測試系統、系列高速攝像機、一級輕氣炮與霍普金森桿、激光智能製造平台、高能沖擊磁控濺射等離子體發生與成膜控制平台、航天有效載荷熱力環境試驗平台及微重力落塔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和配套實驗平台。
2、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圖書館1956年由首任所長錢學森先生創建。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圖書館館藏文獻以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爆炸力學、岩土力學、生物力學、熱學-力學、能源和環境中的力學、流變學等為主,也適當搜集了相關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技術科學、電子學等)書刊。
共有外文圖書18600餘冊,中文圖書17000餘冊,中文刊合訂本5800餘冊,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合訂本25000餘冊。中文現刊50餘種,外文現刊60餘種,報紙16份。多種力學類核心期刊收藏齊全。資料室收藏學位論文、博士後出站報告和內部資料等。
力學所開通了ISI Web of Knowledge、Elsevier、Springer等30餘種網路資料庫,並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建立了全文傳遞服務。中西文圖書和期刊可全天候網路查詢。研究所與國內有關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館際互借關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科院力學所
『叄』 求一份霍普金森壓桿實驗報告
這里有抄一份霍普金森壓桿實驗報告,只是不是軟材料的
http://blog.163.com/test_house/blog/static/24544203920152943215574/
『肆』 什麼是霍普金森拉桿,有沒有詳細的論文介紹
是一種實驗設備
『伍』 求助,急! (關於霍普金森桿動態壓縮,數據處理)
像霍普金森壓桿可以輕松的獲得10的俯揣碘廢鄢肚碉莎冬極3次方以上的應變率,而對於幾百幾十的應變率,它是做不到的。而一般的准靜態載入裝置也不會有這么高的應變率,於是材料中應變率的實驗對儀器要求就比較高了。有些動態拉伸試驗機是可以做到的。
『陸』 沈陽或者周圍城市哪有可以做材料動態性能測試的設備落錘和霍普金森壓桿(SHPB)
謝謝各位的信息,不過我測的是一種泡沫金屬的動態力學性能,普通的落錘不符合要求,哈工大的落錘沖擊試驗機是不錯,國內好像就哈工大和航天五院有,但我是外校的估計是排不上隊。另外我需要的霍普金森壓桿(SHPB)得是大直徑的。樓上說東大材冶學院有?我找一年多了也沒找到啊,再哪個所啊,哪個老師的設備,有沒有他電話?
『柒』 霍普金森桿
霍普金森桿 一詞源於英語 Hopkinson bar,只有國外的一些資料,你可以參照一下。最後你還可以參考Gray, George T.所著現收藏於美國洛杉磯國家圖書館一本叫《Classic 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 Testing》的書
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
The 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 is an 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dynamic stress-strain response of materials.
History
The 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 was first suggested by Bertram Hopkinson in 1914 as a way to measure stress pulse propagation in a metal bar. R.M. Davies and H. Kolsky refined Hopkinson's technique by using two Hopkinson bars in series, now known as the split-Hopkinson bar, to measure stress and strain. Later modifications have allowed for tensile, compression, and torsion testing.
Compression testing
For compression testing, two symmetrical bars are situated in series, with the sample in between. The first bar is the incident bar, which is struck by a striker bar ring testing. The striker bar is fired from a gas gun. The second bar is the transmitted bar, which collides with a momentum trap (typically a block of soft metal). Strain gages are mounted on both the incident and transmitted bars.
Tension testing
For tension testing the setup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except the gas gun fires the incident bar away from the sample. The momentum trap is also switched to the side of the incident bar.
References
Gray, George T. "Classic 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 Testing."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捌』 誰有霍普金森壓桿實驗過程的視頻
霍普金森壓桿實驗演示與數據處理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5Mjc1NTk2.html 網路雲
『玖』 求霍普金森壓桿數據處理資料
霍普金森壓桿視頻實驗演示與數據處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5Mjc1NTk2.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