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圖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裝置:(1)用KMnO4固體製取O2,應選用上圖中的______裝置(填編號),該反應的化
(1)用4固體製取O2,需要加熱,所以選用A裝置;根據反應物是KMnO4、反應條件是加熱、生成物是K2MnO4、MnO2、O2寫出反應式:2KMnO4
△ | .
2. (7分)實驗室製取硝基苯常用下圖裝置: (1)苯的硝化反應是在濃H 2 SO 4 和濃HNO 3 的混合酸中進行的,混
(7分)1. 濃 HNO 3 濃 H 2 SO 4 2. 苯的硝化反應 3. 使反應物冷凝迴流 4. 苯的溴代反應
3. (14分)實驗室制NO及驗證NO的性質,可以用如圖所示的裝置。請根據提示完成以下問題。已知反應: 1.NO
(共14分)I(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分) (4)Cu片與稀HNO 3 反映並逐漸溶解,Cu片表面產生氣泡內,溶液的顏色變為藍色,容溶液上方為無色氣體,注射器活塞不斷上移(2分)  ,加壓後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故顏色又變淺,但仍比原來深(2分)
4. 實驗室用稀硝酸與Cu反應來制備NO,如果採用圖(Ⅰ)裝置,由於燒瓶內的空氣不易排出,生成的NO很快被氧化
(1)①實驗時應將裝置內的空氣完全排除,則應單孔塞下沿與液面間不留有空隙,否則不能版觀察到權無色氣體, 故答案為:單孔塞下沿與液面間不留有空隙; ②金屬銅和稀硝酸反應在加熱條件下進行,可以在U型管的A側加熱,銅絲與稀硝酸的反應為放熱反應,當生成氣體時可停止解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可維持反應繼續進行, 故答案為:U型管的A側;銅絲上有氣泡產生; (2)①金屬銅可以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3Cu+8H++2NO3-═3Cu2++2NO↑十4H2O, 故答案為:3Cu+8H++2NO3-═3Cu2++2NO↑十4H2O; ②當銅絲和稀硝酸不接觸時,反應會自動停止,在左側可觀察到無色氣體, 故答案為:當產生的NO氣體將稀硝酸排入U型管B側管內使銅絲網與稀硝酸脫離後反應會立即停止;在U型管A側管內可觀察到無色的NO氣體; ③如果再將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開,右側壓強大於左側,U型管B側管中硝酸又回落到A側管內,NO與空氣接觸而生成紅棕色氣體. 故答案為:U型管B側管中硝酸又回落到A側管內,分液漏斗中有紅棕色氣體出現.
5. 實驗室如何製取純凈的NO
銅絲盤繞成螺旋形固定在一個帶有旋塞的塞子里然後放進U形管里和稀硝酸反應 反應方程式為3Cu+8HNO3=3Cu(NO3)2+2NO(上升符號)+4H2O 如果銅和稀硝酸反應出了氣體,就會把硝酸溶液排到U形管的另一端,到了銅和稀硝酸不接觸了,反應停止,如果放出了氣體,稀硝酸又淹沒銅,二者繼續反應 這個裝置可以製取NO氣體,儲存NO氣體,還可以觀察無色的NO氣體在放出外面空氣後變成紅棕色NO2的現象。
6. 如圖是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裝置圖.根據裝置回答問題:(1)實驗室用KMnO4 制O2時,選用的發生裝置為______
(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反應物的狀態是固態,反應條件版需要加熱,所以可選權用的發生裝置是A;氧氣的密度大於空氣的密度,所以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D;又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所以可選用的收集裝置還可是C;(2)裝置B適用於固體和液體反應不需要加熱,所以裝置B是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反應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 (3)裝置A適用於加熱固體製取氣體,所以裝置A是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高錳酸鉀 加熱 |
7. 實驗室制氯氣裝置圖

8. 實驗室製取NO NO2 O2 NH3 H2 N2的 裝置 區別與聯系,為什麼,有圖更好,詳細點
實驗室製法: O2:KMnO4/KClO3(一般要+MnO2/KMnO4)加熱。用固固加熱,排水法收集。或常溫下催化(一內般用MnO2)分解H2O2(質量分容數一般用10%)溶液,固液不加熱,排水法收集。 H2:非氧化性酸加活動性H前Ca後的金屬,如Zn+稀硫酸。固液不加熱,排水法收集 CO2:CaCO3+稀鹽酸。固液不加熱,排水法收集。 N2:NaNO2+銨鹽(NH4Cl或(NH4)2SO4,不能用NaNO3,易爆炸),加熱。用固固加熱,排水法收集。 NH3:鹼石灰+銨鹽固體(同上)加熱,或加熱分解濃氨水。用固固加熱,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H2:鋅顆粒+稀鹽酸。固液不加熱,排水法收集 NO:銅和稀硝酸,固液不加熱,排水法收集 NO2:銅和濃硝酸,固液不加熱,向上排空氣法! A:固固加熱B固液不加熱C排水法D向下排空氣法E向上排空氣法 
與no的實驗室製法裝置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龍五金市場
發布:2025-10-06 03:22:29
瀏覽:469
益鐵五金製品廠
發布:2025-10-06 03:17:09
瀏覽:489
夢幻神界工具箱
發布:2025-10-06 01:53:00
瀏覽:380
墊圈檢測裝置
發布:2025-10-06 01:50:36
瀏覽:3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