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工作范圍可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
(1)1166.7s(2)1.03×10 3 kg/m 3 (3)2163000N
❷ 新聞上說我國最新的潛水器蛟龍號的設計深度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 你那信息不知從哪裡來的,就算當今最先進的潛艇也不能潛水1萬米深的,潛艇能被空中的直升機的反潛聲納探測到,就是因為潛艇的潛水深度非常淺,就100米左右。 ❸ 如圖所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台自主設計、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
A、深潛器在海水中勻速豎直下潛,因此受的是平衡力,重力與浮力的大小相等,故說法錯誤,不合題意; ❹ 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
分析: ❺ 我國自行設計研製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工作范圍可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
重力和浮力的作用點都在潛水器的重心,過重心沿豎直向下和豎直向上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用符號G和F浮表示;注意浮力大於重力.如圖所示: ❻ 潛水是怎麼做的有設備嗎
支浙展毗昂達樺詣深駱廬紋浦涅亓澩樊簾朱星嵩 ❼ 深潛裝置的歷史發展有哪些 裸潛是行不通的,深海探險必須藉助更可靠、更完善的裝置來完成。探海的好奇心,促使了人們去探索發明各種利於深潛的裝置,經歷了一條由潛水鍾到潛水服、深潛器問世的漫長過程。 公元332年,古希臘的發明家亞里士多德曾把一個水桶倒置,讓潛水者把桶頂在頭上,整個身體被罩在桶內,然後直立地潛入深海。這樣,桶內的空氣供潛水者呼吸,比憋一口氣時間長得多。由於他描繪的潛水桶像寺院里鍾的形狀,故稱為潛水鍾而沿用至今。 不幸的是,這種潛水方式直到16世紀才被重視並加以發展。1531年,義大利的洛雷達教授設計了一個桶狀的潛水鍾。潛水成功後,激發了許多科學家的熱情,有的給潛水鍾擴大外罩,有的在罩的頂部開些小窗口供觀察用。在眾多改進中,最大的要數法國物理學家鄧尼斯·蓓平。他想,以往鍾內空氣儲量有限,潛水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常使人窒息。若能不斷給潛水鍾供氣,危險就解除了。於是,他發明了在鍾的頂部安裝一根長長的管子,一直連接到海面船隻的風箱口的供氣法。後來又有人發明了用抽氣泵供氣的潛水鍾,這大大增加了潛水深度。 然而,很快潛水者感到在潛水鍾內的活動是不自由的,若能隨身攜帶供氣裝置,不受約束地在海底行動就好了。各種斯庫巴的問世,使這種幻想成為現實。 請你不要誤會,斯庫巴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潛水者自帶供氣裝置一詞的英文字母縮寫。中國人將計就計,將其英文字母讀音用漢語標出來,就讀出了斯庫巴。16世紀研製出的各式斯庫巴潛水服,雖延長了潛水者在海底停留的時間,可它靠海面供氣的通氣管存在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通氣管長度有限,限制了下潛深度;二是通氣管易被障礙物劃破,潛水者將發生生命危險。以後的許多發明家都試圖甩掉「供氣管的尾巴」。 直到1865年,法國研製出的「自容式」潛水服才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這是設計一個耐壓的金屬筒,用泵將空氣壓入筒內達40個大氣壓,將圓筒空氣存貯器與呼吸面罩間用根軟管連接,中間有個空氣量調節閥。在調節器的內側,裝有一片薄膜,承受外面海水的壓力。這種潛水服可使潛水者在水下自由地活動,成為人類潛海史上一個不朽的事件。 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之間,人類無論是乘坐潛水鍾,還是穿潛水服,都因水下呼吸氣體的氮中毒和深水壓力兩大障礙,限制了深潛的深度。各種潛水器的問世,對於想到海洋深處的人來說,真是一個福音。1929年,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深潛器」——「進步世紀」號問世,這是一個壁厚32毫米、直徑145厘米的鋼球。第二年,幾位科學家乘坐它潛入了435米的深海。1934年又潛到923米的深度。盡管這深度離人們要探索的海洋深淵還差很遠,但它還是鼓舞人心的。1949年,新研製的潛水球能下潛到1375米的深處,至今仍是用鋼索系著的深潛裝置的最高記錄。 可人們發現,這種深潛器仍然達不到目的,因為所有的這種深潛裝置有著共同的弱點:就是依靠粗笨的鋼索與水面船相聯系,以致無法自由運動,不能克服深度增加而帶來的鋼索增長的困難,它的深潛距離難以超過2000米。就在深潛器發展進退維谷之際,著名的大氣層探險家、瑞士的物理學家阿·比卡特,決心轉向深海探奇,製造一種不帶鋼索且能獨立行走的、適於海洋深淵的潛水器。 ❽ 深海潛水器是怎麼誕生的 據史料記載,古代希臘的潛水員,不使用任何呼吸器具,能夠在淺水區潛水4~5分鍾,到了1300~1400年,人們再度開發海洋時,已經有了能在深海里呼吸的裝置。 最早研究這種裝置的達文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1300~1500年)最優秀的人物之一。他所設計的水中裝置,是一種裝在頭上能抵抗水壓的頭盔,盔上裝有可伸出海面與浮標相連的呼吸管,並戴上玻璃潛水眼罩,而且在金屬頭盔上釘上許多大鐵釘,以避免海中動物的侵襲。 達文西還設計了有蹼的手套和蛙鞋,但他沒有實際試驗過自己發明的器具,否則他將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缺點。戴上達文西呼吸管的潛水員,潛至不超過5尺處,一定會窒息而死,因為在那個深度,胸部所受的壓力使得肺不能充分擴張,以致無法吸收空氣。 又過了100多年後,艾德蒙·哈利發明了在鍾里輸送壓縮空氣的方法。他發現,如果潛水員所呼吸的空氣與他周圍的水壓相等的話,他的胸部就不會受水壓的影響,並能正常呼吸。哈利就以這觀點作為製作潛水鍾的原理。潛水鍾由鋼鐵製成,但無底部,鍾下可容納1個或2個潛水夫。潛水鍾深入海里時,水的重量會將鍾內的空氣壓縮,潛水夫就能在鍾內暫時地吸些空氣。 但是這種潛水鍾也有缺陷:假若鍾的高度有10尺,在深627尺處,鍾的內部空氣只有15公分,潛水員在裡面無法自由活動。為解決空間問題,哈利再度研究發現,如果能從海面上不斷傳送與水相等壓力的空氣,那麼內部的水面便不會上升。他用兩只軟管裝在潛水鍾上,空氣因水的壓力透過管子進入鍾內,潛水員只要打開栓蓋,便能獲取所需要的空氣。 哈利通過自己的親自實驗,不斷改變淺水鍾里不理想的地方,如鍾內的坐椅,妨礙潛水員的視野,於是哈利想辦法使潛水員能呼吸戴在自己頭上的獨立小鍾內的空氣,這樣,他發明了潛水服。 人體肺部受到強力水壓時,無法呼吸普通空氣,因此,初期的潛水服設計家們,著重研究在危險的壓力下如何保護潛水人員的問題。他們開始研究製作鐵制甲胄般的潛水服。 1829年,奧古斯都·希普發明了一種潛水服,這是現代附帽潛水服的原形。1837年完成了製造完全的潛水服,這是能夠自由拆除鋼盔的橡皮製不透水潛水服,鋼盔上裝有空氣的進出口,由協助人員在甲板上以打氣筒供給壓縮空氣。由於希普的發明,使得潛水員可以潛至300尺深處。第一位利用希普的裝置探險海底的是科學家亨利·米倫·愛德華,他是法國的動物學家,1844年,在西西里外海潛水,采擷棲息於地中海的生物標本,亨利多次從事這項工作。潛水服的發明雖大大便利了科學家對海洋的研究,可是初期的潛水服因存在種種不理想的地方,仿效他從事潛水探險的科學家卻寥寥無幾。 到了公元1865年,法國采礦技師布諾瓦·魯魁洛爾和一位海軍士官奧邱斯特·杜涅魯斯,設計了能讓潛水員自由活動的裝置。他們將裝滿壓縮空氣的金屬罐子,安裝於潛水者的背部,其上裝了兩個調節活門,其中一個活門是送出空氣,另一個調節活門將潛水員呼出的空氣排出。 ❾ 「蛟龍號」是我國首台自主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的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對我國開發利用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