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明按圖裝置做「探究杠桿平衡'」的實驗,所用的器材有規格相同的鉤碼6隻,彈簧測力計一隻,杠桿及支架,
(1)發現杠桿左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在水平位置平衡.
(2)設每個鉤碼重力是G,杠桿每格的長度是L,
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G×2L=6GL,因為只有6隻鉤碼,且杠桿的長度最長只有5格,所以杠桿右端:2G×3L=6GL;
(3)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豎直作用在杠桿上,力臂最大,力最小.所以彈簧測力計在杠桿左端豎直向上拉杠桿,杠桿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
(4)當拉杠桿的力由向左下方逐漸變為向右下方拉的過程中,拉力的力臂逐漸變大;當拉力豎直向下時,力臂達到最大;當拉力逐漸變為向右下方拉的過程中,力臂又逐漸變小.綜上所述力臂的變化情況是先變大後變小;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可知杠桿左邊的「阻力×阻力臂」不變,則右邊的動力和動力臂成反比,力臂的變化情況是先變大後變小,所以拉力的變化是先變小後變大.
故答案為:(1)右;水平;(2)3格掛2;(3)豎直向上;(4)D.
⑵ (2007宜賓)小東、小方、小紅三位同學用右圖裝置(整套裝置氣密性良好)做實驗.他們分別在膠頭滴管甲
首先分析裝置特點:甲和乙若反應生成氣體,則乙中氣壓增大,將丙中液體壓入丁與之反應,若無氣體,則丙中液體不能進入丁;
(1)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可生成氯化銀沉澱,而小東在試管丁中沒有觀察到任何明顯現象,說明加入的金屬和稀硫酸不反應,是排在氫後的金屬,可以是銅粉、銀粉等;
(2)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小方在試管丁中觀察到了白色沉澱,說明丙中的酸可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澱,而氯化鋇和稀硫酸可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澱,說明該酸是硫酸,氯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澱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SO4+BaCl2=BaSO4↓+2HCl;
(3)鐵和稀硫酸反應可生成氫氣,使乙中氣壓增大,將丙中液體壓入丁與之反應,而小紅在試管丁中觀察到了藍色沉澱,說明溶液C是可溶性的銅鹽,可能是硫酸銅、硝酸銅、氯化銅等;
故答案為:(1)銅粉(合理均可);
(2)硫酸;H2SO4+BaCl2=BaSO4↓+2HCl;
(3)硝酸銅;硫酸銅(合理均可).
⑶ (2014江西模擬)小英同學按照如圖裝置進行酸鹼滴定實驗,主要步驟如下:步驟一:取20g某氫氧化鈉溶液裝
(1)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酚酞遇到氫氧化鈉溶液變紅,而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不變色,所以可用酚酞試液判斷反應的進行;故填:判斷反應的進行;
(2)反應中消耗掉的鹽酸溶液的體積等於開始鹽酸的體積減去剩餘鹽酸的體積,所以反應中消耗掉的鹽酸溶液的體積=50mL-15.24mL=34.76mL;故填:34.76;
(3)鹽酸中溶質的質量=34.76mL×1.05g/cm3×10%≈3.65g.
設氫氧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為x
NaOH+HCl=H2O+NaCl
40 36.5
x 3.65g
=
x=4.0g
氫氧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100%=20%
答:氫氧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0%.
⑷ (2013蕪湖縣模擬)小明為了測定空氣的成分,按下圖所示裝置做實驗:(1)將燃燒匙中過量的紅磷點燃放入
(1)紅磷在集氣瓶內燃燒的現象是: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2)由於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的氧氣,瓶內的壓強減小.反應停止,等集氣瓶冷卻後,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會沿導管進入集氣瓶,由於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占空氣體積的
,所以,進入的水大約達到集氣瓶體積的
為止.
(3)瓶內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由進入廣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廣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可以判斷氮氣是難溶於水的氣體;而紅磷沒有充分燃燒,反應後剩餘,且不能繼續燃燒可以判斷氮氣不能支持燃燒,且不和磷反應.
(4)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如測得的氧氣含量偏小,導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裝置漏氣、紅磷的量不足等.
(5)鎂和氮氣反應生成氮化鎂,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鎂+氮氣
點燃 |
⑸ 小明按右圖裝好了實驗裝置(兩膠頭滴管中的稀鹽酸濃度和體積都相等),
(1)比較粉末狀和塊狀的碳酸鈣和同濃度、同體積鹽酸反應的速率的大小。 (2)相同的液體體積變化在細長的玻璃導管中造成的液面高度變化大,便於 觀察: 使導管中的液柱呈現紅色,便於觀察導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 (3)兩裝置中導管內的液面均上升,裝置A中導管內液面的上升速度比裝置B的快:等質量的粉末狀碳酸鈣與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的大,反應速率快,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氣體多,壓上的液柱高度增高。
⑹ 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1)根據實驗,填表回答問題實驗步驟簡答第一步;稱取3g氯酸鉀與少
(1)根據實驗室用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物加熱蒸汽氧氣的反應原理,反應化版學方程式為:2KClO3 MnO2 | .
⑺ 現有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按下圖裝置做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實驗. 他們的做法是:將反應前的裝置放在各
A實驗中,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澱和硫酸鈉溶液,沒有生成氣體,反應後錐形瓶內物質質量不變,天平平衡;B實驗中鋅粒和稀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跑掉了,反應後錐形瓶內物質的質量要小於反應前物質的質量,故天平不平衡;C實驗中,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生成的氫氣被氣球收集了起來,氣球脹大,這樣使整個裝置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比原來增大了,故天平不平衡. 故答案為:A;B、C;B實驗中鋅粒和稀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跑掉了;而C實驗中,生成的氫氣被氣球收集了起來,氣球脹大,這樣使整個裝置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比原來增大了. |
⑻ (1)某同學按右圖裝置對質量守恆定律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到反應後天平不平衡,該反應______質量守恆定律
(1)由於裝置沒有密封,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產生的氣體二氧化碳逸散到內空氣中,而使容反應前後天平不平衡;如果二氧化碳氣體不逸出,反應前後天平保持平衡;這一現象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反應是遵循質量守恆的; (2)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原子的種類、個數一定不變,組成物質的元素的種類也一定不變;而分子的種類、物質的種類是一定發生改變的;分子的數目有時也會相等; (3)參加反應化合物的質量為:2.7g+4.4g-4.8g=2.3g. 該化合物中含有C的質量為:4.4g× =1.2g; 該化合物中含有H的質量為:2.7g× =0.3g; 碳元素與氫元素質量之和為:1.2g+0.3g=1.5g; 由於1.5g<2.3g,所以該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則該化合物中含有O的質量為:(4.4g+2.7g-4.8g-1.2g-0.3g)=0.8g. 故可判斷該化合物中一定含有C、H、O3種元素 故答案為:(1)符合;反應生成的CO 2氣體逸出,導致天平不平衡; (2)①②⑤; (3)3.
⑼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按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1)裝置A中盛放亞硫酸鈉的儀器是蒸餾燒瓶,亞硫酸鈉和濃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二氧化硫和水,化學方程式為Na2SO3+H2SO4(濃)═Na2SO4+SO2↑+H2O, 故答案為:Na2SO3+H2SO4(濃)═Na2SO4+SO2↑+H2O; (2)二氧化硫的還原性,酸性高錳酸鉀的強氧化性,兩者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在,溶液由紫紅色變為無色或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褪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故答案為:溶液由紫紅色變為無色或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褪色;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3)二氧化硫能和硫化氫發生反應生成淡黃色沉澱,所以C中出現黃色渾濁,該反應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化合價由+4價變為0價,所以二氧化硫得電子而作氧化劑,體現氧化性,故答案為:無色溶液中出現黃色渾濁;氧化性; (4)二氧化硫能和有色物質反應生成無色物質,所以二氧化硫能使品紅溶液褪色,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穩定,加熱無色溶液時,溶液又變為紅色,其操作方法和現象為:品紅溶液褪色後,關閉分液漏斗的旋塞,點燃酒精燈加熱,溶液恢復為紅色, 故答案為:品紅溶液褪色後,關閉分液漏斗的旋塞,點燃酒精燈加熱,溶液恢復為紅色; (5)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加入氯化鋇,具體操作:取少量待測液,滴加入適量氯化鋇溶液,若有白色沉澱產生,說明含有SO42-,若無白色沉澱產生,說明沒有SO42-, 故答案為:取少量待測液,滴加入適量氯化鋇溶液,若有白色沉澱產生,說明含有SO42-,若無白色沉澱產生,說明沒有SO42-; (6)二氧化硫酸性氣體尾氣用濃的氫氧化鈉吸收,裝置為 .
⑽ 小民按圖所示裝置做「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時,操作步驟如下:A.把杠桿的中點固定在支架上.B.把鉤碼掛
(1)為了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平衡產生的影響和便於測量力臂,實驗前,應首先對杠桿進行調節,若發現一端上翹,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將杠桿左、右兩端的螺母向上翹的一端調節或一端的螺母向上翹的一端調節,直至平衡,但在實驗過程中,螺母不要再調節. (2)分析3組數據: 實驗1次:F 1 L 1 =2×0.04=0.08,F 2 L 2 =4×0.02=0.08;∴F 1 L 1 =F 2 L 2 ,因杠桿是平衡的,這組數據是正確的; 實驗2次:F 1 L 1 =6×0.06=0.36,F 2 L 2 =4×0.09=0.36;∴F 1 L 1 =F 2 L 2 ,因杠桿是平衡的,這組數據是正確的; 實驗3次:F 1 L 1 =4×0.03=0.12,F 2 L 2 =6×0.04=0.24;∴F 1 L 1 ≠F 2 L 2 ,因杠桿是平衡的,這組數據是錯誤的. (3)由(2)中的前2組數據可得:F 1 L 1 =F 2 L 2 . 故答案為:(1)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2)3;(3)F 1 L 1 =F 2 L 2 . |
與小應按右圖裝置做實驗相關的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