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明和小華在15℃的環境中做「探究冰的熔化特點」的實驗時,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種實驗裝置圖.(
(1)由於酒精燈的火焰溫度比較高,乙裝置中冰塊受熱熔化很快,冰熔化需要的時間很短,無法記錄冰熔化時的溫度.採用甲裝置,由於環境的溫度是15℃,冰從空氣中吸收熱量完成熔化過程,熔化時間相對變長,便於測量冰熔化時的溫度.所以實驗採用甲裝置.
(2)較小的冰塊受熱均勻.
(3)冰和水的質量相等,吸放熱量相等,冰開始吸熱升溫快,而水吸熱升溫慢,吸收相同的熱量溫度變化慢,根據Q=cm△t得,水的比熱大於冰的比熱.
冰是晶體,冰熔化時,溫度保持0℃不變.
冰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收熱量,內能變大.
故答案為:(1)甲;(2)較小的冰塊;(3)比熱;不變;變大.
Ⅱ 如圖所示是小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的實驗裝置.為保證不同物質能吸收相同的熱量,甲、乙兩個
(1)為保證不同物質能吸收相同的熱量,甲、乙兩個電阻絲的阻值必須相等; 實驗時還要使這兩種不同物質的初溫和質量都相同; (2)實驗中讀取溫度計示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測溫物質液面所對應的刻度線垂直; (3)如果甲瓶中液體溫度升高的快,說明甲液體的吸熱能力弱. 故答案為:相等;質量;測溫物質液面所對應的刻度線垂直;弱. |
Ⅲ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在利用甲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造成誤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描的點不對應;玻璃太厚,成兩個像;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等,因第二組的數據有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這個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
(3)①從「小明將蠟燭由距透鏡90cm處移至距透鏡120cm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與透鏡間的距離均約為5cm」,可知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遠遠大於二倍焦距時,像距稍大於焦距,所以透鏡的焦距約為5cm;
由圖可知,此時u>2f,成倒立縮小實像,2f>v>f.故光屏應向M點的左側移動,才能接收到一個清晰的像.
②蠟燭放在A位置時,此時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的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根據光屏現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動光屏,才能確保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
③光屏位置不動,此時的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對應的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所以蠟燭要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即A點向左移動;
④B點的位置小於一倍焦距,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當u<f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並且物體距離凸透鏡越遠,所成的虛像越大.所以若把蠟燭放到B點左側,可以使虛像更大.
故答案為:(1)透明性;像的;(2)C;(3)5;當物距很大時,像距非常靠近焦點;左;右;左.
Ⅳ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甲、乙兩個集氣瓶用導管連接,玻璃管A的下端緊系一隻氣球,乙集氣瓶中放一塊紅磷,將
(1)紅磷在陽光照射下會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持續一段時間後熄滅,發生的反應化學版方程式為權:4P+5O2
點燃 | .
Ⅳ 如圖所示甲、乙兩電化學裝置(一個為原電池,一個為電解池),其電極材料都是鐵棒與碳棒,裝置部分外電路
(1)甲裝置中電子從鐵電極出來,乙裝置中電子向鐵電極移動,由此說明能自發的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是甲,乙不能自發的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所以甲是原電池,乙是電解池, 故答案為:原電池,電解池; (2)甲池中鐵易失電子而作負極,乙池中鐵上得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所以鐵作陰極, 故答案為:負極,陰極; (3)甲池中碳棒作正極,正極上銅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式為:2Cu 2+ +2e - =Cu,乙池中碳棒作陽極,陽極上氫氧根離子放電生成氧氣,電極反應式為:4OH - -4e - =2H 2 O+O 2 ↑, 故答案為:甲:2Cu 2+ +2e - =Cu,乙:4OH - -4e - =2H 2 O+O 2 ↑; (4)①如果甲池中是氯化鈉溶液,則鐵發生吸氧腐蝕,正極上氧氣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式為:O 2 +2H 2 O+4e - =4OH - ,故答案為:O 2 +2H 2 O+4e - =4OH - ; ②乙池中電解氯化鈉溶液時,陽極上氯離子放電,陰極上氫離子放電,所以電池反應式為:2NaCl+2H 2 O Cl 2 ↑+H 2 ↑+2NaOH,當有0.02mol電子轉移時,生成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是0.02mol,則生成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 =0.1mol/L, 故答案為:0.1mol?L -1 . |
Ⅵ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甲、乙兩個燒瓶中分別裝有等量的煤油,並各插入一支規格完全相同的溫度計進行測溫
乙燒瓶中的溫度計示數高於甲燒瓶中溫度計的示數,所以乙燒瓶中電阻產生的熱量多.根據焦耳定律,電流和通電時間一定,電阻越大,放出的熱量越多.所以乙的電阻大於甲的電阻. 故答案為:少;小於;當電流和通電時間一定時,電阻越大放出的熱量越多.
Ⅶ 在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的活動中,兩個實驗小組分別選擇了如圖甲、乙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1)如果固體受熱不均,會出現加熱部分熔化,非加熱部分溫度還很低,所以一定要均勻受熱.採用乙方案的水浴法,能使固體均勻受熱. (2)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物質在BC段溫度保持不變,所以該物質為晶體. t1~t5這段時間內該物質繼續吸熱,但溫度不變,此時所對應的溫度就是該物質的熔點0℃; 燒杯內物質在相同的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相同, 在0~t1時間里升高的溫度為△t 1=20℃, 在t5~t6時間里升高的溫度為△t 2=10℃,故△T1>△T2. 由 Q=Cm△t可知:當吸收的熱量和質量都相同時,△t越大比熱容就越小, 故答案為:(1)乙好、乙裝置中物質受熱均勻; (2)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
Ⅷ 為了測定木塊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兩個實驗小組分別設計了甲、乙兩種實驗方案,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 乙:甲方案中要求水平勻速拉動木塊,實際操作很難控制;乙方案中可以水平變速拉動木板,實際操作容易實現。 (2) 乙:甲方案中的彈簧測力計是運動的,不易讀准示數;乙方案中的彈簧測力計是靜止的,容易讀准示數。 |
Ⅸ 如圖所示的兩個實驗裝置,已知甲裝置收集到的氣體能夠使帶火星的細木條重新燃燒起來,乙裝置中澄清的石灰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內能轉變成容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甲中能使帶火星的衛生香劇烈燃燒,這是氧氣具有助燃的性質,說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 (2)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乙圖實驗裝置是為了驗證呼吸作用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實驗現象是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故答案為:(1)有光;氧氣;(2)呼吸;二氧化碳
Ⅹ 如圖所示,甲、乙分別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下面表格中的
(1)造來成誤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源,例如:描的點不對應;玻璃太厚,成兩個像;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等,因第二組的數據有較大的偏差,所以造成這個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沒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測量; (2)①從「小明將蠟燭由距透鏡90cm處移至距透鏡120cm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與透鏡間的距離均約為5cm」,可知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遠遠大於二倍焦距時,像距稍大於焦距,所以透鏡的焦距約為5cm; 由圖可知,此時u>2f,成倒立縮小實像,2f>v>f.故光屏應向M點的左側移動,才能接收到一個清晰的像. ②蠟燭放在A位置時,此時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此時的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根據光屏現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動光屏,才能確保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 ③B點的位置小於一倍焦距,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當u<f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並且物體距離凸透鏡越遠,所成的虛像越大.所以若把蠟燭放到B點左側,可以使虛像更大. 故答案為:C;(2)5;左;左.
與如圖所示的甲和乙兩個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