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1)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______.(2
(1)调整下面的铁圈,使石棉网处于适当的高度;调整上面铁夹,使版温度计处于权适当的高度;
(2)水与食用油的质量相同.
(3)由于该题中需要控制质量相同,故需要天平;该题中还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故还需要秒表;
(4)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食用油每分钟温度升高2.5℃,所以第6min食用油的温度记录错误,应该是45℃.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加热时间相同时,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分析比较水在第5min、10min和食用油在第2min、4min的数据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比食用油的长,进而得出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大.
故答案为:(1)先调石棉网的高度,再调温度计的高度;(2)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3)天平;秒表;(4)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等(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等).
2.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红与小明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1)实验中应让研究对象处
(1)在实验中,为了避免摩擦力的影响,应使物块处于静止状态;
(2)A、物块与桌面接触专,若产生相对运属动的趋势时,会受摩擦力的影响,而小明的方案将小卡片吊起,可减少摩擦力的影响,A正确;
B、支持力在竖直方向,而两个拉力在水平方向,不在同一方向上,所以B说法错误;
C、两种情况都可使平衡力在同一直线上,所以C错误;
D、在图甲中,物块的重力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而图乙中,若卡片的质量太大,卡片会下垂,则两边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实验结果受影响,所以D不正确;
(3)为减小质量的影响,小卡片的质量要尽可能小;
将小卡片顺时针转一个角度,因为两边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小卡片会旋转,所以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4)小卡片的质量不能为零,绳和滑轮之间存在摩擦力,这些都不能消除,都会对拉力有影响.
故答案为:(1)静止;(2)A;(3)小;旋转;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绳和滑轮之间的摩擦(或卡片的质量不能为零).
3.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内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容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
(2)小明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还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木块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木块和桌面之间产生了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向左的拉力和摩擦力与向右的拉力是平衡力;
故答案为:(1)2;是;(2)3;是;
4.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试回答:(1)该装置存在一处不完善的地方是______
(1)一氧化来碳有毒,应该有尾源气处理装置,而本题无尾气处理装置,所以该实验的问题是无尾气处理装置; 因为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生成对大气无污染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以用燃烧的方法把一氧化碳处理掉. 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或在出气口处套一气球,用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2)若不先通一氧化碳气体,则该装置中混有空气,最后生成的铜在高温条件下会又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铜,所以在加热之前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② (3)黑色的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可以被一氧化碳还原为红色的铜,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黑色物质变成红色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
5. 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如图),其气密性良好.实验时,将A中分液漏斗里的液体滴入瓶内与固体接触,B中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能使A中的温度降低,水能够进入A中,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不可内能是硝酸铵和水.容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能够放出大量的热,A中的空气膨胀,进入B中,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可能是氧化钙和水.
C、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能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进入B中时,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可能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镁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进入B中时,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可能是镁和稀盐酸.
故选:A.
6. 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试回答:(1)图1装置存在着一个不足之处,你的改
(1)可使用酒精灯把从澄清石灰水中排出的尾气进行燃烧处理或用气球类装置进行收集后处理等;
故答案为:在B装置的末端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或用气囊、气球等收集尾气;或将尾气导出,在左侧对装置加热的酒精灯上点燃);
(2)先加热再通入一氧化碳会使一氧化碳与装置内空气形成混合气体而引起爆炸,因此,应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空气后再进行加热;故答案为:先通入一氧化碳;
(3)A处氧化铜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光亮的红色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氧化铜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在B处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根据资料知,①Ca(OH)2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②稀硫酸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则:
①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时,通入的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从而将二氧化碳除去,分离得到一氧化碳.②关闭活塞a,再打开活塞b,稀硫酸与上一步反应中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分离得到二氧化碳.
(5)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则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可能为: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
(1)在出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2)先通一氧化碳;(3)黑色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
Ca(OH)2+CO2=CaCO3↓+H2O;(4)①CO;②CO2;(或写名称);(5)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7. 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D是正确的啊 当发光管移动到一定距离,在光凭上成易个两点,光凭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啊,所以D是正常的。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8. 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
(1)纸板盖在烧杯口,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时间,还可以固定温度计;回
(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答为1℃,示数为94℃;
(3)①由图象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9℃,说明水的沸点为99℃;
沸点低于100℃,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②由图象知,小明水的初温为96℃;小红小组水的初温为93℃,所以小红小组的初温较低.
故答案为:(1)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实验时间,并固定温度计;(2)94;(3)①99;低于;②水的初温较低.
9.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A.使光线
A、使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镜面,只能研究光路是否可逆,不能研究反射光线版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权合题意.
B、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只能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D、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符合题意.
故选D.
10.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1)小明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
(1)根据光抄的反射定律:在反袭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沿ON将平面F向后(或向前)折,观察在平面F上是否可看到反射光线,如果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表格内容包括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实验次数;如下表
(3)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沿ON将平面F向后(或向前)折,观察在平面F上是否可看到反射光线
(2)见下表:
实验次数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