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采暖系统模拟演示装置实验

采暖系统模拟演示装置实验

发布时间:2025-05-11 01:01:28

1. cj128 2000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 128—2000

热 量 表
Heat meters

2001-02-05发布 2001-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旦键配建设部 发 布
目 次
前言 ( 2 )
1 范围 ( 3 )
2 引用标准 ( 3 )
3 术语 ( 3 )
4 技术特性 ( 4 )
5 技术要求 ( 6 )
6 试验方法 ( 9 )
7 检验规则 ( 11 )
8 标志、包装和贮存 ( 12 )
附录A (标准的附录)水的密度和焓值表 ( 14 )
附录B (标准的附录)铂电阻模指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 17 )
附录C (标准的附录)流量传感器的准确度试验 ( 19 )
附录D (标准的附录)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试验 ( 20 )
附录E (标准的附录)计算器的准确度试验 ( 22 )
附录F (标准的附录)热量表的准确度试验与计算 ( 23 )
附录G (提示的附录)数据通讯接口和预付亮扒费装置 ( 24 )

CJ 128--2000
前 言
《热量表》标准在我国首次制定。标准制定过程结合了我国热量表研制、生产、使用情况,参照了欧洲热量表标准EN1434(Heat meters)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R75号国际建议(OIML—R75)。本标准采用了EN1434中的EN1434.1、EN1434.2、EN1434.4、 EN1434.5四个标准中的主要内容。对EN1434.3和EN1434.6两个标准暂不采用。铂电阻的结构和应用基本上采用了欧洲标准EN1434.2。鉴于R75号国际建议也按照EN1434修改,因此,本标准的准确度等级参照EN1434制定。
标准虽然暂不编写EN1434.3的内容,但为了热量表在测试过程中有输出信号接口,也为了信号远传或其他用途,规定热量表应有标准通讯接口。
本标准有七个附录。附录A至附录F都是标准的附录。其中附录A、附录C至附录F就水的密度和焓值以及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计算器和热量表的准确度测量和计算,规定得比欧洲标准详细,便于使用。附录G只是为了热量表信号远传和预付费技术的发展提供条件,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的第4章4.2.3条、4.2.4条、4.2.5条、4.3.3条、4.3.4条、第5章5.2节至5.7节、第6章6.2节,均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德宝泛华机电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丹东思凯电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赛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环能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航发热计量技术有限公司、唐山汇中仪表有限公司、大连天正热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西门子楼宇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国祥 吕士健 王树铎 王作春 狄洪发 史健君 左晔 王建国 申秀丽 徐彦庆 郑吉发 邵康文 李滨涛
本标准委托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热 量 表 CJ 128—2000
Heat meter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量表的术语、技术特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流动介质为水,温度为4℃~150℃,压力不大于2.5MPa的热量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有标准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778.3-1996冷水水表第3部分: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
GB2423.1-19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
GB2423.2-19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
GB2423.3-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GB2423.4-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Cb:循环湿热试验方法
GB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2829-1997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4208-19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706.1-1992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要求
GB7306-1987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GB7307-1987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GB9113-1988钢制管法兰尺寸
GB/T17626.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JB/T8622-1997工业铂热电阻技术条件及分度表
JB/T8802-1998热水水表规范
JB/T9329-1999仪器仪表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3 术语
3.1 热量表Heat meter
用于测量及显示水流经热交换系统所释放或吸收热量的仪表。
3.2 整体式热量表Complete heat meter
由流量传感器、计算器和配对温度传感器所组成不可分解的整体热量表。
3.3 组合式热量表Combined heat meter
由流量传感器、计算器、配对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组合而成的热量表。
3.4 流量传感器 Flow sensor
安装在热交换系统中,用于采集水流量并发出流量信号的部件。
3.5 温度传感器 Temperature sensor
安装在热交换系统中,用于采集水的温度并发出温度信号的部件。

CJ 128—2000

3.6 配对温度传感器 Temperature sensor pair
在同一个热量表上,分别用来测量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和出口温度的一对计量特性一致或相近的温度传感器。
3.7 计算器 Calculator
接收来自流量传感器和配对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进行热量计算、存储和显示系统所交换的热量值的部件。
3.8 温差(Δt)Temperature difference
热交换系统入口和出口水的温度差值。
3.9 最小温差(Δtmin)Min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温差的下限值,在此温差下,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
3.10最大温差(Δtmax),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温差的上限值,在此温差下,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
3.11流量( q )Flow-rate
单位时间内, 流经热量表的热载体水的体积或质量。qv为体积流量,qm为质量流量。
3.12最小流量(qmin)Minimum flow-rate
水流经热交换系统时的最小流量,在此流量时,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
3.13常用流量(qp)The permanent flow-rate
系统正常连续运行时,水的最大流量,在此流量下,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
3.14最大流量(qmax) Maximum flow-rate
水流经热交换系统,在短时间(<1h/天;<200h/年)内,正常运行的最大流量,在此流量下,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
3.15累积流量Total volume
流经热量表水的体积总和。
3.16温度上限(tmax)The highest temperature
在热量表准确度不超过误差限时,水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3.17温度下限(tmin)The lowest temperature
在热量表准确度不超过误差限时,水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3.18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AP)Maximum admissible working pressure
在温度上限持续工作时,热量表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
3.19压力损失Pressure loss
在给定的流量下,热量表所造成的压力降低值。
3.20最大允许压力损失Maximum admissible pressure loss
在常用流量qp时,水流经热量表的压力损失的限定值。
3.21最大热功率Maximum thermal power
在热量表准确度不超过误差限时,热功率可能达到的最大值。
4技术特性
4.1 热量测量
在热交换系统中安装整体式热量表或组合式热量表,当水流经系统时,根据流量传感器给出的流量和配对温度传感器给出的供回水温度,以及水流经的时间,通过计算器可计算并显示该系统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其基本公式为(1)
Q= q Δhd = …………………………………(1)

CJ 128—2000

式中:Q——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J或wh);
qm——流经热量表的水的质量流量(kg/h);
qv——流经热量表的水的体积流量(m3 /h);
ρ——流经热量表的水的密度(kg/ m3);
Δh——在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和出口温度下,水的焓值差(J/kg);
——时间(h)。
公式(1)中密度和焓值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当温度为非整数时,应进行插值修正。
4.2 热量表结构和材料
4.2.1 热量表由流量传感器、配对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构成。热量表入口宜配置过滤装置。
4.2.2 热量表应有检测接口或数据通讯接口,其要求见附录G,但所有接口均不得改变热量表计量特性。
4. 2.3 热量表的壳体必须防水、防尘侵入。
4.2.4 流量传感器的材料,特别是转动部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及耐蚀性,并且在本标准表2的水温条件下能正常工作。
4.2.5 温度传感器结构和材料
4.2.5.1 温度测量应采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其结构和安装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如果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组成一体,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应经过测量选择配对。
4.2.5.2 温度传感器与管路的连接,应采用密封螺纹连接,螺纹规格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4.3 主要参数
4.3.1 流量传感器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尺寸和方法见表1、图1和图2。公称直径40mm以上或公称直径40mm以下(含40mm),但工作压力大于1.6MPa,小于2 .5MPa的流量传感器应采用法兰连接,其法兰尺寸应符合GB9113的规定。
表1

公称直径DN
常用流量
qp(m3/h) 流量传感器接口尺寸(见图1) 流量传感器接管尺寸(见图2)

接口螺纹
D 螺纹长度 接管长度
L1(mm) 螺纹有效长度
L2(mm)
螺纹D1
amin
(mm) bmin
(mm)
15
0.6 G B
10 12 45 14 R1/2
1.5
20 2.5 G1B 12 14 50 16 R3/4
25 3.5 G1 B
12 16 58 18 R1
32 6.0 G1 B
13 18 60 20 R1

40 10 G2B 13 20 62 22 R1

CJ 128—2000

4.3.2 温度与压力
热量表按工作条件分为两种类型,见表2。
表2
类 型 温度(℃) 压力(MPa)
常 温 型 4~95 ≤ 1.6
高 温 型 4~150 ≤2.5

4.3.3 流量
热量表的常用流量应符合GB/T778冷水水表的要求,最低一档常用流量为0.6m3/h。常用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应为10、25、50或100。公称直径≤40mm的热量表,其常用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必须采用50或100。
4.3.4 温差
热量表的最大温差与最小温差之比应大于10,供货厂家必须提供最小温差值,一般最小温差可为1℃、2℃、3℃、5℃和10℃,但公称直径≤40mm的热量表,Δtmin≤3℃。
5技术要求
5.1 环境温度
环境A类:+5℃~+55℃
环境B类:-25℃~+55℃
5.2 显示要求
5.2.1 热量表至少显示热量、流量、累积流量、供回水温度和累积工作时间。
5.2.2 热量的显示单位必须用J或wh及其十倍数。累积流量的显示单位必须用m3。
温度的显示单位必须用℃显示。显示单位必须标在不被混淆的位置。
5.2.3 显示数字的可见高度不应小于4mm,小数数字必须有小数点分开。
5.2.4 热量表必须能够在最大热功率下持续3000h无超量程地显示热量。在最大热功率下工作一小时,热量表最小位数至少步进一位。
5.3 性能要求
5.3.1 强度和密封性
应能承受规定温度及压力下的水压强度试验和密封性试验。试验结果无渗漏、无损坏。
5.3.2 计量特性
热量表计量准确度分为三级,采用相对误差限E表示,相对误差限E定义如下:

CJ 128—2000

E= (2)
式中: Vd——显示的测量值;
Vc——常规真实值。
1级(注) E=±(2+4 +0.01 ) (3)
2级 E=±(3+4 +0.02 ) (4)
3级 E=±(4+4 +0.05 ) (5)
式中 : E——相对误差限%;
Δtmin——最小温差℃;
Δt——使用范围内的温差℃ ;
qp——常用流量m3/h;
q——使用范围内的流量m3/h。
5.3.2.1 整体式热量表准确度应按上述三个等级执行。
5.3.2.2 组合式热量表准确度等级可按分部件误差限执行。热量表总误差为三项误差的算术和值(绝对值和)。
5.3.3 计算器误差限E
E =±(0.5+ ) (6)
5.3.4 配对温度传感器误差限E
E =±(0.5+3 ) (7)
5.3.5 流量传感器误差限E
1级(注) E =±(1+0.01 ) (8)
2级 E =(2+0.02 ) (9)
3级 E =(3+0.05 ) (10)
CJ 128—2000

各级流量传感器误差限最大不应超过5%。
注:如果第1级误差限能被测量和第1级流量传感器能够实现,那么第1级的E和Eq按公式(3)和(8)计算。
5.3.6 最大允许压力损失
在常用流量时,最大允许压力损失不应超过0.025MPa。
5.3.7 电源要求
5.3.7.1 热量表的电源宜采用内装电池,内装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大于5年。
5.3.7.2 外接电网电源电压Vn=(220 )V,频率fn=(50±1)Hz。
5.3.7.3 更换电池时,不得损坏热量表的检定标志。
5.3.7.4 工作电源欠压时,应提示。
5.4 加速耐用性
加速耐用性按表3的规定执行。
表3
项 目 试 验 条 件 备 注
流量传感器 在温度为tmax-5℃,最大流量qmax时,连续运转300h。 准确度误差限应符合本标准5.3.5条的规定。
配对温度传感器 温度加热到上限,再降到下限,重复10次。 准确度误差限应符合本标准5.3.4条的规定。
计 算 器 在最大热功率连续运转500h。 准确度误差限应符合本标准5.3.3条的规定。

5.5 安全要求
5.5.1 断电数据保护
当电源停止供电时,热量表应能保存所有数据,恢复供电后,能够恢复正常计量功能;断电期间应有措施计量或计算断电期间的热量。
5.5.2 抗磁干扰
当受到磁铁干扰时,应不影响其计量特性。
5.5.3 外壳防护等级
按GB4208的规定,环境A类的热量表应具有IP52防护等级,环境B类的热量表应具有IP54的防护等级。
5.5.4 封印
热量表应有可靠封印,在不破坏封印的情况下,不能拆卸热量表。
5.5.5 热量表电器绝缘性能应符合GB4706.1的规定。
5.6 运输要求
仪表按规定装入包装箱后,运输途中不应受雨、霜、雾直接影响,按标志向上放置,并不受挤压、撞击等损伤。运输的环境条件按JB/T9329的规定执行。其温度范围可按热量
表的环境等级而定,如环境A类为+5℃~55℃;环境B类为-25℃~55℃。
5.7 计算器的运行环境要求
在表4规定的运行环境条件下,计算器的性能应不受影响。
CJ 128—2000

表4
项 目 环 境 条 件
干热环境 温度(55±2)℃、湿度不超过20%。
冷却环境 环境A:温度(5±3)℃、环境B:温度(-25±3)℃。
恒定湿热环境 温度(40±2)℃、湿度不低于93%。
循环湿热环境 温度由25℃变化至50℃、湿度不低于93%,循环2次。
电源电压变化 ①外接电源:电压上限为1.1V 、电压下限为0.85V 、频率变化为(0.98~1.02)fn。
②内置电池:电压上限为20℃无负载时的电池电压、电压下限为供货商规定的最低工作电压。
电磁兼容性 ①静电放电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2第5章的规定,试验等级为2级,接触放电4kV,性能判据:
a) 试验时热量表功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能自动恢复;
b)热量表内程序不能有任何变化,内存数据不能丢失或改变。
②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3第5章的规定,试验等级为2级,试验场强3V/m,频率为80~1000MHz。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室试验条件
温度范围:15℃~35℃;
相对湿度:25%~75%;
大气压力:86 kPa~106kPa。
6.2 试验装置
6. 2.1 应能满足被测器具计量学特性,误差应不大于被测仪器1/5的试验装置。
6.2.2 流量传感器试验装置
冷水试验可按GB/T778.3规定的冷水水表的试验装置,热水试验可按JB/T8802规定的热水水表试验装置。
6.2.3 计算器试验装置
一台脉冲发生器,用于模拟流量传感器的信号。一个准确度为万分之一的标准电阻,用于模拟铂电阻在对应测试温度下的阻值。也可以采用通过计量部门认定的试验装置。
6.2.4 温度传感器试验装置
温度传感器试验可按JB/T8622规定的试验装置。
6.3 压力试验
6.3.1 出厂检验应按GB/T778.3冷水水表的第3部分的规定进行试验。
6.3.2 型式试验时应按JB/T8802的规定进行试验,水温55℃±5℃。
6.3.3 试验装置和流量传感器内的空气应排除干净,试验装置应防泄漏,压力应逐渐增加,防止压力骤增
6.4 热量表准确度试验

CJ 128—2000

热量表准确度试验可分别对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进行性能测试或采用经计量部门认定的热量整体测量装置进行整体测试。
6.4.1流量传感器准确度测试
进行测试时,流量传感器上、下游应为直管段,直管段长度应按被测流量传感器的要求执行。流量传感器的准确度测试和计算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
6.4.2 温度传感器准确度测试
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测试和计算按附录D的规定进行。
6.4.3 计算器准确度测试
计算器的准确度测试和计算按附录E的规定进行。
6.4.4 热量表的准确度测试与计算
热量表的准确度测试与计算按附录F的规定进行。
6.5 压损试验
按JB/T8802标准规定的压力损失试验进行。流量为常用流量,温度为(55±5)℃,压力损失应满足5.3.6条的规定。
6.6 加速耐用性试验
按表3的规定进行热量表所有部件的加速耐用性试验,其误差限应满足 5.3.3~5.3.5的规定。
6.7 运输条件试验
试验方法按JB/T9329的规定进行。
6.8 内装电池寿命试验
根据电池额定容量值的80%作为参考数据,按半年工作条件和半年休眠状态下实测的热量表相应电流的总和,计算出该热量表的功耗及相应的电池使用时间。
6.9 计算器环境试验
6.9.1 干热试验:根据表4的环境条件,按GB/T2423.2的规定进行。
模拟水温(55±5)℃、温差1.1Δtmin、流量1.1qmin;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试验时间为2h。
6.9.2 冷却试验,根据表4的环境条件,按GB/T2423.1的规定进行。
模拟水温(55±5)℃、温差1.1Δtmin、流量1.1qmin;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试验时间为2h。
6.9.3 恒定湿热试验,根据表4的环境条件,按GB/T2423.3的规定进行。
模拟水温(55±5)℃、温差1.1Δtmin、流量1.1qmin;试验时间为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2h。
6.9.4 循环湿热试验,根据表4的环境条件,按GB/T2423.4的规定进行。
模拟水温(55±5)℃、温差1.1Δtmin、流量1.1qmin;12h为1个循环周期,周期数为2。
6.9.5 电压变化试验
6.9.5.1 电源电压变化试验
按表4的条件进行试验,模拟水温(55±5)℃,温差1.1Δtmin,流量1.1qmin,并满足5.7的规定。
6.9.5.2电池电压变化试验
按表4的条件进行试验,模拟水温(55±5)℃,温差1.1Δtmin,流量1.1qmin,并满足5.7的规定。

CJ 128—2000

6.9.6 电磁兼容性试验
6.9.6.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按GB/T17626.3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应满足5.7的规定。
6.9.6.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放电可施加在热量表的任何表面上,通常是用户能接触到的表面,接触放电电压为4kV,放电方式为单击、次数10次。放电电极接近热 量表,直到发生放电现象为止。在下一次放电前要移开电极。连续放电时间的间隔应大于10s,试验按GB/T17626.2¬的规定进行。
测试期间流量为0,试验后应满足5.7的规定。
6.10 显示器检测
测量各显示符号的高度应不低于4mm;
目测显示器显示热量的单位,用J、wh或其十进制倍数显示;
目测显示器显示累积流量的单位,用m 显示;
目测显示器显示介质温度的单位,用℃显示;
目测演示测量参数,满足5.2.1的规定。
6.11 安全要求检测
6.11.1 断电保护功能检测
当电源中断时,热量表保存所有数据,并记录中断的时间。当故障排除后,热量表自动恢复功能。
6.11.2 封印保护功能检测
目测所有影响计量的可拆卸部件的封印保护。
6.11.3 防磁保护功能检测
热量表正常工作条件下,将流量传感器、计算器壳体和显示器放置在磁场强度为100kA/m的环境下,监测期间显示器各指示值不能发生间断和突然加、减速现象。
6.11.4 目测检查外壳防护等级标志,满足5.5.3的要求。
6.11.5 热量表电器绝缘等级检测应按GB4706.1 的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热量表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 出厂检验
热量表出厂检验应由厂家的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并签署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7.3 型式检验
热量表在下列情况时须进行型式检验:
a) 当生产材料、工艺和产品结构有变化,影响到产品质量时;
b)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c)正常生产时,每三年应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7.4. 组批与抽样
7.4.1热量表应成批提交检验,每批应由同一型号、同一工艺状态下生产的热量表组成。
7.4.2 尺寸验收的抽样及合格水平按GB2828的规定进行。
7.4.3 性能测试验收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测试项目应按表5的规定执行;

CJ 128—2000

出厂检验应逐块表进行测试,所有项目合格时为合格;
型式检验应按GB/T2829的规定进行抽样和判断。
表5 检测项目表
序号 技术要求 对应条款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1 显示要求 5.2 √ √
2 强度和密封性 5.3.1 √ √
3 热量表准确度 5.3.2 √ √
4 计算器准确度 5.3.3 √ √
5 配对温度传感器准确度 5.3.4 √ √
6 流量传感器准确度 5.3.5 √ √
7 最大允许压力损失 5.3.6 × √
8 电源要求 5.3.7 √ √
9 加速耐用性 5.4 × √
10 安全要求 5.5 √ √
11 运输要求 5.6 × √
12 计算器运行环境要求 5.7 × √
表5中打√的表示要求检测的项目,打×的表示不要求检测的项目。
7.5 不合格规定
如检验结果不合格时,可以加倍重新取样,对不合格项复验,如复验结果符合本标准规定,则该批产品合格。如仍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不合格。
8 标志、包装和贮存
8.1 产品标志
8.1.1 必须在流量传感器上用箭头标出水流方向。
8.1.2 每套热量表的标志可制成标牌,固定在表身明显位置上。
标牌应包括如下内容:
——制造厂名称、商标和出厂编号;
——产品名称、型号、流量范围、温度范围、温差范围、压力等级、准确度等级;
——环境温度类别;
——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编号。
8.2 产品包装
包装箱外按GB191的规定印刷向上、防潮、小心轻放标志。并标注厂址名称、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编号、净重和制造日期(或编号)。
箱内随机文件有:
——产品合格证;
——使用说明书;
——装箱单。
8.3 贮存环境条件
CJ 128—2000

8.3.1 产品垫离地面至少30cm,距离四壁应不少于1m,距离采暖设备应不少于2m。
8.3.2 仓库的环境条件规定
环境A类:+5℃~+55℃;
环境B类: -25℃~+55℃;
相对湿度:小于80%;
仓库内应无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品和其它具有腐蚀性的气体及物品。
应防止强烈电磁场作用和阳光直射。

CJ 128—2000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水的密度和焓值表
A1 当工作压力≤1.0MPa时,水的密度和焓值应采用表A1。
表A1 P=0.6000MPa,温度为1℃—150℃时水的密度和焓值表
温度(℃) 密度 (kg/ m3) 焓 (kJ/kg) 温度(℃) 密度 (kg/ m3) 焓 (kJ/kg) 温度(℃) 密度 (kg/ m3) 焓 (kJ/kg)
1 1000.2 4.7841 51 987.80 214.03 101 957.86 423.76
2 1000.2 8.9963 52 987.33 218.21 102 957.14 427.97
3 1000.2 13.206 53 986.87 222.39 103 956.41 432.19
4 1000.2 17.412 54 986.39 226.57 104 955.67 436.41
5 1000.2 21.616 55

2. 壁挂炉带水暖空调光制冷不制热什么原因

空气过滤器积尘太多、内外机通风口被异物堵塞。过滤网的作用是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如果积累的灰尘太多而不及时清洗会堵住空气流通,从而造成出风口的出风量减少,致使机内制热量无法被流动空气及时带出来,造成制热量不足,这不是故障,属于空调的保养问题,只需定期取下空气过滤网清洗,就可恢复正常,一般每半月清洗一次过滤网比较适宜(清洗时注意勿用40℃以上的热水清洗,不得用洗衣粉、洗洁精、汽油、香蕉水等清洗,以免滤网变形,也不可用明火烘干);蒸发器、冷凝器尘垢太厚,会降低换热效果,导致制热能力下降,耗电量增加;制热温度设定过低;空调房间门缝、墙洞未堵死,或是开窗开门频繁,造成室内热量流失。

二空调只制冷不制热的原因-环境因素

冷暖型空调分热泵型、热泵辅助电热型和电热型三种产品,在制热量相等条件下,前两种耗电比第三种约小一半,考虑到供电容量和用电费用,现在的家庭普遍选择前两类空调(但应注意它们的使用条件,前两种只适用于零下5℃以上的环境下,显然对北方地区不适用)。热泵型空调器,制热时环境温度过低,空调能效比也降低,在较冷的冬天制热效果不理想,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无自动除霜的热泵型空调器,它使用的最低环境温度是零上5℃,低于这个温度就不制热或效果很差,这是因为外部换热器上积霜堵住了空气流动,不能再从外界吸入热量的缘故;对于有自动除霜的热泵型空调器,它使用的最低环境温度也是零下5℃,低于这个温度也不能有效制热。

除了环境因素和业主使用不当外,空调只制冷不制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冷循环系统、控制系统发生故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空调只制冷不制热的原因:制冷剂不足

由于制冷系统泄漏使系统内参与热循环的制冷剂不足,导致热交换效率下降,从而产生制热量不足现象。若存在此类故障,会出现系统制热量、制冷量都不足的现象,此时接入压力表,测系统的压力,会发现压力明显比正常时低,再检查管路,在严重泄漏处会发现有明显的油渍,而对于轻微的泄漏点则应通过电子检漏仪来检漏。

二空调只制冷不制热的原因:四通阀串气

热泵型空调通过四通阀来切换制冷和制热状态。在制冷时,室外热交换器作冷凝器用,室内热交换器当蒸发器吸收热量;而制热时,室外热交换器作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当冷凝器释放热量。若四通阀串气,则有部分本应参与热交换的制冷剂在四通阀处直接由压缩机出气管返回到回气管,导致参与热交换的制冷剂减少,热交换效率下降,从而引起制热量不足。外在的表现主要是高、低压压力不稳定,摸管道(接四通阀的两根热管与两根冷管)冷、热不均匀;也有些故障表现为类似制冷剂不足或制冷、制热都不足,但通过检测,高压侧压力正常。

三空调只制冷不制热的原因:单向阀(又称止逆阀)漏气

热泵式空调器因制冷、制热状态差别悬殊,仅靠电磁换向阀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向,往往不可靠,因此,单向阀常用于热泵型空调器中,用来安全有效地切换制冷剂的流向。在制冷循环时,高、低压差较小,节流元件为主毛细管,而辅助毛细管被单向阀短路;在制热循环时,与辅助毛细管并联的单向阀不导通,节流元件为主毛细管与辅助毛细管串联,这样可增加节流元件的阻力,即增大制冷系统的高、低压差,降低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从外界获取更多的热量,以达到制热的目的。当单向阀漏气时,制冷系统的高、低压压差下降,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上升,从外界获取的热量减少,导致制热量不足。当出现空调制冷正常、制热量不足故障时,通过检测系统运行时的压力,会发现低压侧压力上升,高、低压压差下降。

3. 中国石油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怎么样就业好么发展潜力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一、专业概况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及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天然气将作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集中供热、空调制冷将成为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急需培养大批专门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高级专业人才,但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含城市燃气方向)的学校不多,每年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并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于2002年增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不是简单地把以前专业进行合并重组,而是一个以建筑环境学为基础的新学科,它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设备也不是指建筑机械或施工机械,是指保证室内环境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包括暖通空调设备、建筑电气设备、建筑给排水及燃气供应设备等。因此,调整后的新专业所牵涉内容比以前专业更广泛,要求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面更宽。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将设在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储运工程系,该系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始建于1953年,是我校建立的第一批石油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也有十几年的办学经验积累。目前,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均供不应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我校的油气储运工程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经过充分论证,利用现有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完全有能力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燃气城外加城内,俗称大然气,这是许多燃气界前辈的努力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宓亢琪教授和其他许多燃气界前辈在很早以前就提出——燃气并入储运。这虽然是两个行业,但学生的基础课都相同,而且对于储运及燃气专业都是只有利而无一弊。目前,之所以燃气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原因也是过去燃气专业所在的院校都隶属于建设部。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置的特色在于——以“大燃气”为龙头,发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重点学科的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二、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建设目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燃气方向博士学位的人很少,现在还没能招聘到高层次的人才,除了原有的储运及热工的师资力量外,我们把年轻教师派送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老牌学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或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加强实验室建设,力争建设好下列实验室:天然气水化物实验室、燃气燃烧实验室、燃气输配实验室等;努力突出石油大学的学科优势,建立有特色的教材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专业建设举措
虽然新专业是在原储运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建设的,但由于跨行业的原因,目前很多教师对新专业的背景、隶属关系等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单纯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偏离就业主题。为此,学院经常派有关教师到各相关院校调研,参加有关专业建设会议,以及进行教师新专业知识的培训。少数课程教师采用进修、委培、引进等措施予以解决。
目前,某些教师走入一误区,认为新专业课程只要照搬原储运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相应课程即可。针对如此现象,院系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首先结合学院学时分配方案,重新界定了新创立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审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修订并完成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一工作的完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对新创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实施的高效有序进行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实验室(多相流实验室、腐蚀与防腐实验室、气体扩散实验室、对流传热实验室、燃烧实验室、模拟计算实验室,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400多万元)的基础上,增添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可用的试验装置,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专业的教材基本都是采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考虑到国内燃气工业的发展及目前的形势,全国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燃气方向发展研讨会于2006年4月15~16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该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新形势下专业的教材建设,经过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落实了需修改、需整合、需重写的教材,并根据各位专家的特长,分配了教材建设任务,有望在2008年形成新时期的专业成套教材。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状况
1.教学设施建设
目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储运专业、热工专业共用的实验室有:腐蚀实验室、油气损耗实验室、长输管道实验室、多相流实验室、制冷、制热实验室、传热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是在充分考虑设备的共用、在储运实验室、热工实验室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并在2004年末申请了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并获得批准。目前,增建的燃气管网实验装置已完成一届学生的教学实验;正在建设的新专业燃烧及输配实验室有望在9月底交付使用,届时又可完成如下教学实验:燃气管网水利工况实验;家用液化气调压器性能测定实验;煤气表校正实验;燃气法向火焰传播速度测试;燃气热水器热工性能实验;小型大气式燃烧器稳定性实验;可见火焰传播速度演示;家用燃气灶具热工性能实验;燃气热值测定;燃气相对密度测定实验。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大(华东)与青岛泰能燃气集团签订协议,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教学基地”,可为本科生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提供便利条件,每次可接纳约30—60人的本科实习任务,并由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生可在以下生产岗位进行实习:大尧罐站;金家岭LNG储配站;焦化厂煤制气车间;液化器灌瓶站;城阳天然气门站;平度液化气储配站。目前,又与青岛新奥燃气有限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建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教学基地”,届时,又可增加两个实习点:黄岛团结路门站及胶南分输站。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与储运专业颇有相似,储运专业又是我校的老牌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以说应有尽有,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科的参考书,除了学校大力支持,增加了图书馆的藏书量外,储运工程系也播出了专项资金,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及规范,有利于学生查阅。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新专业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设置与内容应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有创新意识的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传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层次一般都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调整后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应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构建一个宽厚的专业基础平台(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学生可在这一平台上,向多个方向进行拓展。大量的事实证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知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应贯穿到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之中,使之系列化和科学化。
本专业的设置更强调专业的学科性,强调专业的扩充和专业内容的更新,要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使新的专业无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内容上都将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综合提高学生素质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方面。
与其它院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相比,专业必修课增添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让学生不但了解城市内的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而且认识城市外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设计与管理;专业限选课设置了“油气储运概论” 、“储运油料学”及“储运工程最优化”等储运专业的相关课程,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这不但变向实现了储运与新专业的相融合,而且节省师资,降低了开设新专业的成本。
3.教学管理现状与措施
自新专业建设至今,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一直由储运及热工共同完成,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记,但也顺顺利利的完成了一届学生的培养,而且专业学生就业率100%。
自2006年5月,明确提出“燃气工程与技术”为专业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由储运工程系负责。为了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考虑教师队伍的稳定,储运系内增设一位副主任,负责建环专业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教学安排统由储运工程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实验员暂由储运系一名实验员兼任。
四、教学科研成果
自2002年至今,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8项,累计经费599.5万,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54篇,其中国家级刊物21篇,统计源刊物33篇,EI收录19篇。
五、人才培养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城市燃气管网、供热通风和空调工程中水力计算、热力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能从事城市及工业企业燃气输配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从事室内环境设备和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本专业现在可开设的专业课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输配管网、供热工程、空气调节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节能技术、建筑环境学、金属腐蚀与防腐、城市燃气输配、城市燃气安全技术、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城市液化气供应、燃气燃烧设备、燃料与燃烧、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工程施工、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锅炉原理、冷热源工程、通风工程、仪表自动化等。教学大纲齐全,教学资料完备。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工程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供热工程、空气调节技术、建筑环境学。
3.业务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多种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电子、机械和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四年的学习,主要获得下列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计算机原理等,具备综合利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得人工建筑环境技术(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和公用设施工程(冷热源、燃气输配、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的实际设计训练;获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施工组织、技术经济分析、系统与设备的测试、调试等基本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读能力和一定的口语、写作能力,能顺利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4.毕业要求与就业情况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184.5学分,理论环节154.5个学分(必修课程123.5个学分,限选课程13个学分,人选课程18个学分),实践环节30个学分,并取得辅助培养计划要求的学分,方能毕业,符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阅读全文

与采暖系统模拟演示装置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吉利博越仪表盘胎压监测怎么消 浏览:364
欧力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浏览:78
星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95
实验室制氨气装置图长导管 浏览:312
长春海砂淡化处理设备哪里买 浏览:735
超声波焊接找不到谐振频率怎么解决 浏览:217
轴承上xthd是什么意思 浏览:709
物联网水表缴费后怎么开阀门 浏览:504
水龙头方形阀门怎么弄 浏览:531
宸瑞五金机电市场怎么样 浏览:108
采耳的直播仪器叫什么 浏览:726
男机械哈林轻甲搭配什么首饰 浏览:677
人字形阀门怎么开 浏览:552
仪表盘什么灯是绿色的 浏览:992
怎么调整高7仪表盘时间 浏览:235
轴承如何安入窝子 浏览:65
轴承座的基准是什么 浏览:523
大量拆装仪表如何确定安装位置 浏览:292
老年人代步车四轮轴承怎么拆 浏览:107
宝鸡五金市场图片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