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英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水的内部压强和水深的关系,所用的装置如图所示,增加细管内的砂粒可以改变细管
根据压强的公式,P=
F |
S |
D |
2 |
D |
2 |
p2 |
p1 |
H2 |
H1 |
㈡ 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等质量的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在一起,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
(1)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铁易失电子作负极、银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反应式为Cu2++2e-=Cu,铁片不断溶解、银片上质量不断增加,所以看到的现象是银圈表面变红向下沉,铁圈变细向上浮,
故答案为:银圈表面变红向下沉,铁圈变细向上浮;形成原电池,铁圈为负极,铁失电子溶解,银圈为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的电子在银圈上析出;
(2)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亚铁离子能被氯气氧化生成铁离子,反应方程式为6FeSO4+3Cl2=2Fe2(SO4)3+2FeCl3,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2价Fe,两个金属圈质量差为析出银和溶解铁的质量和,设溶解铁的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得析出铜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56+64)g/mol×xmol=1.2g,x=0.01,则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根据亚铁离子和转移电子之间的关系式得,转移电子数=0.01mol×NA/mol=0.01NA或6.02×1021,
故答案为:6FeSO4+3Cl2=2 Fe2(SO4)3+2FeCl3;+2价Fe;0.01NA或6.02×1021;
(3)根据(2)知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根据6FeSO4+3Cl2=2Fe2(SO4)3+2FeCl3知,n(FeCl3)=n(Fe2(SO4)3)=
1 |
3 |
0.01 |
3 |
| ||
0.1L |
| ||
0.1L |
| ||
0.1L |
㈢ 图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现将此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专一个过程,可见叶片是蒸腾属作用的主要部位.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如图可知,左侧的叶片多,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较多,右侧叶片少,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较少,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天平的右边会下降,左侧上升.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
㈣ 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
(1)依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铁的活泼性强于银,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回绝缘的细丝,使之答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后,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铁离子,质量减小;银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在银圈上析出,所以铁圈向上倾斜,银圈向下倾斜,故选D;
(2)银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在银圈上析出,银圈上发生的反应式为:Cu2++2e-=Cu,故答案为:Cu2++2e-=Cu;
(3)甲醇(CH3OH)和氧气以及强碱作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中,甲醇做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CH3OH-6e-+8OH-=CO32-+6H2O,电池的总反应是燃料燃烧的方程式,在碱性环境下,电池反应为:2CH3OH+3O2+4OH-=2CO32-+6H2O,故答案为:负;CH3OH-6e-+8OH-=CO32-+6H2O;2CH3OH+3O2+4OH-=2CO32-+6H2O.
㈤ 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现将此装置移
蒸腾抄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如图可知,左侧的叶片多,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较多,右侧叶片少,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较少,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天平的右边会下降,左侧上升.
㈥ (6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相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
(1)D(2)加入CuSO 4 (aq)后,形成FeAg原电池。Fe溶解,铁圈减轻,Cu 2+ 在Ag圈上得电子析内出,银圈增重
㈦ 如图所示,是小雨和小明在科技活动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在烧杯中盛水,试管中放未提纯的酒精(含水和
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因此该装置提纯酒精的原理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冰块的作用是可以使酒精蒸汽更易于液化. ㈧ 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
植物放在阳光下,同时进行三种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㈨ 美国学者米勒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首先把水加入装置B中,抽出空气,在装置A内加入某些气体成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㈩ 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往烧杯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