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如图是高铁电池的模拟实验装置

如图是高铁电池的模拟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1-02-21 09:40:44

⑴ 下图是用以研究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

(1)米勒
(2)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3)原始海洋
(4)无机物

⑵ (2)铁是一种廉价的金属,除了做为重要的结构材料外,现又有了新的用途,磷酸聚合物铁锂电池以其廉价、高

盐桥当然是用于保持电解质溶液的电荷平衡的,阴离子向电池的负极移动(电化学中的阳极),至于那个高分子膜,一定是一种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的,顺便问下,那个电池装置的图看不见啊

⑶ (1)如图1,横坐标为溶液的pH,纵标为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数(当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10-5molL-

(1)①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氨气调节溶液的pH=5.6时,由图象可知易生成Fe(OH)3沉淀,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为Cu2+、Fe2+
故答案为:Cu2+、Fe2+
②由图象可知:c(Fe2+)=1.0×10-5(mol?L-1),c(OH-)=1.0×10-6(mol?L-1
Ksp[Fe(OH)2]=c(Fe2+)×c2(OH-)=1.0×10-17(mol?L-13
故答案为:1.0×10-17(mol?L-13
(2)HA?A-+H+
起始(mol/L):0.1 0 0
变化(mol/L):10-3 10-3 10-3
平衡(mol/L):0.1-10-3 10-3 10-3
电离程度Ka=

c(H+)?c(A?)
c(HA)
=
10?3×10?3
0.1?10?3
≈10-5
电离常数(Ka)=10-5
故答案为:10-5mol?L-1
(3)①A.由图2可知,0~1min内氢气的变化量为8mol-6mol=2mol;
B.1~3min内氢气的变化量为6mol-3mol=3mol,平均1min变化量为1.5mol;
C.3~8min内氢气的变化量为3mol-2mol=1mol,平均1min变化量为0.2mol;
D.8~11min达平衡状态,氢气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故0~1min速率最大,8~11min速率最小.
故答案为:A;D.
②对于可逆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49.0kJ?mol-1,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
由图2可知,曲线Ⅰ最先到达平衡,平衡时氢气的物质的量增大,故改变条件应增大反应速率且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可以采取的措施为:升高温度.
曲线Ⅱ到达平衡的时间比原平衡短,平衡时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故改变条件应增大反应速率且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可以采取的措施为:增大压强或者是增大CO2浓度.
故答案为:升高温度;增大压强或者是增大CO2浓度;
③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H-T?△S<0,已知CO2(g)+3H2(g)?CH3OH(g)+H2O(g)△H=-49.0kJ?mol-1,由反应可知该反应为熵减小的反应,
若要△H-T?△S<0,则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
故答案为:低温;
(4)①FeO42-在正极得电子生成Fe3+,其电极反应式为:FeO42-+4H2O+3e-═Fe(OH)3↓+5OH-
故答案为:FeO42-+4H2O+3e-═Fe(OH)3↓+5OH-
②充电时Fe(OH)3在阴极得电子生成Fe,其电极反应式为:Fe(OH)3+3e-═Fe+3OH-
故答案为:Fe(OH)3+3e-═Fe+3OH-

⑷ 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放电

A、高铁电池放电时,锌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每转移6mol电子,在正极上有内2mol K2FeO4被还原,故A错误;容
B、充电时阴极3Zn(OH)2发生得电子得还原反应,即Zn(OH)2+2e-=Zn+2OH-,故B正确;
C、放电时正极K2FeO4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FeO42-+3e-+4H2O=Fe(OH)3+5OH-,故C正确;
D、充电时阳极附近2Fe(OH)3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Fe(OH)3+5OH--3e-=FeO42-+4H2O,消耗氢氧根离子,所以碱性减弱,故D错误.
故选AD.

⑸ 如图两套实验装置,都涉及金属的腐蚀反应,假设其中的金属块和金属丝都是足量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

A、铁在浓硝酸中钝化,Cu失电子作负极,换为稀硝酸时,Fe失电子作负极,版故A正确;
B、II中发生吸权氧腐蚀,U形管左端气体减少,液面升高,稀硫酸与Fe接触生成Fe2+,所以装置Ⅱ在反应结束时溶液中存在Fe2+,故B正确;
C、当浓硝酸变为稀硝酸时,氧化铁溶解为铁离子,发生Fe+2Fe3+═3Fe2+,故C错误;
D、铁丝中含碳,有电解质溶液及氧气,能构成原电池,所以装置Ⅱ中的铁丝能发生电化学腐蚀,故D在.
故选C.

⑹ 如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问题.(1)装置内注入的气体是模拟______成分,火花放电模拟的是___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氢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B内的液体模拟原始海洋.
(2)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模拟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闪电;原始海有机小分子物质
(2)有机小分子物质

⑺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______(

(1)为防止CO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进行加热前要先通入CO排出装置内空气.故版实验过程中,先权要进行的是Ⅱ;故填:Ⅱ;
(2)装置A中通入的CO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Fe2O3+3CO

高温
.

⑻ 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首先把水加入500m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
(2)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3)图中C装置里是反应后的产物(含有有机物)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
(2)闪电、原始天空的闪电
(3)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⑼ 下图是课堂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小明按照下图进行实验:(1)在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

(1)写方程来式的步骤是一写二源配三注明四等号: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生成物是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高温,用观察法配平;
(2)用酒精灯将没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能污染空气;
(3)铁和铁的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但铁的氧化物不能与盐反应,铁却能与盐反应,所以加入硫酸铜,只有铁与硫酸铜反应且生成红色的铜,如果反应结束黑色固体全部消失,说明生成物中全是铁;
(4)设5.6g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X,生成硫酸亚铁质量为Y则:
Fe+H2SO4═FeSO4+H2
56 152 2
5.6g Y X
根据:

56
2
5.6g
X
解得X=0.2g,根据:
56
152
5.6g
Y
解得Y=15.2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5.6g+146.6g-0.2g=152g,所以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5.2g
152g
×100%=10%.
故答案为:
(1)3CO+Fe2O3
高温
.

⑽ 如图是我市某校学生设计的“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实验”装置图.实验是操作步骤为:①连接仪器,装好

A、“酸雨”中的酸可以腐蚀绿叶,使叶片发黄;镁和锌与“回酸雨”中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答故A描述正确;
B、用NaOH溶液可吸收剩余的SO 2 气体,防止SO 2 气体产生污染,故B正确;
C、A装置中的注射器的作用是随时添加液体,相当于分液漏斗,故C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不是产生大量白烟,故D错误.
故选D

与如图是高铁电池的模拟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朔州哪里有卖运动器材的 浏览:586
有什么好办法处理阀门锈死 浏览:957
企业如何消防设备配备 浏览:743
冲孔截断机怎么拆卸轴承 浏览:814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开卷考试答案 浏览:711
机械品牌怎么推广 浏览:328
温州市新洲阀门厂 浏览:186
新远景仪表盘亮度怎么样调 浏览:330
可以用什么精密仪器形容眼睛 浏览:728
市政管道减压阀门计量装置 浏览:561
阀门型号中的y与h表示什么意思 浏览:119
奇瑞m1仪表新的多少钱 浏览:888
怎么得到稳定机械压力 浏览:34
机械费一般占工程的多少 浏览:996
dos工具箱镜像 浏览:773
仪器的no与off什么意思 浏览:967
南京日合五金机电有限公司 浏览:610
半挂车气密性检测装置 浏览:743
实验室制取ch4的装置 浏览:691
笔记本机械硬盘容量最大有多少 浏览:722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