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某同学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设计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②用不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部分遮光: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用不透光纸片将叶片的A处从上下两面遮盖,B处暴露在阳光下(如图一)
是为了作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制造淀粉.
(2)步骤④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绿素时选用图二中的b装置,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需要“隔水”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去掉碘液颜色的干扰,便于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是:用黑纸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B变成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4)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1)设置对照;(2)b(3)B 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4)氧(或氧气)
㈡ (2012聊城)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中一昼夜,选取其中一个叶片,
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1)暗处理: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就说明了,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故乙装置是正确的.
(4)脱色过程中,盛有叶片烧杯中的液体溶解了叶绿素逐渐变成绿色,脱色后的叶片呈现的颜色是黄白色.
(5)、(6)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的变化.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这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故答案为:
(1)通过呼吸作用将叶片中的有机物消耗掉(或消耗掉有机物);
(2)对照;(3)乙;2;(4)绿;黄白色;(5)未遮光;淀粉;(5)光.
㈢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下有机物实验的变量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是④黑罩遮光、选叶遮光、①光照、取下叶片,去掉黑纸片、⑨酒精脱色、清水漂洗、②滴加碘液、显色观察.所以图一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④①③②.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图一中步骤③的作用是脱色,即使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其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3)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从酒精中取出叶片,清洗干净,向叶片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
(4)图二是探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实验,选择实验装置组合甲和丙,其实验变量是金鱼藻,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不是金鱼藻产生的.
(5)图二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为了使该实验结果在短时间内非常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金鱼藻的数量、增加光照强度等.
故答案为:(1)④①③②
(2)叶绿素
(3)见光
(4)金鱼藻
(5)增加金鱼藻的数量、增加光照强度等.
㈣ (2008三明)图是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两套实验装置,A装置的水槽里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
(1)将两装置先放在黑暗处24小时的作用是让叶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回除干扰,防止答影响实验.
(2)数小时后,摘下A装置内的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叶片颜色不变蓝色,说明叶片中无淀粉存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被A装置的水槽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故水槽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因此摘下B装置内的叶片,经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的颜色变蓝,说明B装置内的叶片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3)由(1)、(2)可知,该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说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为:
(1)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或有机物).
(2)无变化(或不变蓝);无淀粉产生.
(3)二氧化碳.
㈤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1)“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③暗处理、①部分遮光、光照、②取下遮光纸片、酒精脱色、④漂洗、⑥滴加碘液、⑤显色.因此根据上图分析,整个探究过程的合理步骤是:③→①→2→脱色→4→⑥→⑤.
(2)步骤X应该是脱色,图示B表示酒精脱色,能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叶片绿色退去有利于后面的颜色观察.
(3)图③表示把盆栽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使叶片内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4)步骤①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由此可知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光.因此进行步骤①的环境条件是充足的阳光.
(5)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在步骤6中,滴加试剂(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6)本实验是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光照的部分作为对照组,遮光(不照光)的部分作为实验组,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即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故答案为:(1)③①⑥⑤;
(2)脱色;B;
(3)使叶片内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
(4)充足的阳光;
(5)碘液;淀粉;
(6)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㈥ 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的是() A.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是否一样多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图示设计的实验可以得知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孔处有气泡内形成,一个气容泡代表一个气孔.所以如果气泡数目背面与正面的相等,说明叶片背面与正面的气孔数目相等;如果气泡数目背面比正面的多,说明叶片背面比正面的气孔数目多;如果气泡数目正面比背面的多,说明叶片正面比背面的气孔数目多.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叶片的背面比正面的气孔多. 故选:A. |
㈦ 如图表示某同学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装置,据图回答问题.(1)大烧杯中的液体为______,沸
(1)大烧杯中的液体是水,该液体的沸点是100℃,这就保证了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不会超过100℃.因此隔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能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2)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因此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其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色素.
(3)加热一段时间后,叶绿素溶解,因此小烧杯中的液体变成了绿色,其中的叶片变成了黄白色.
故答案为:
(1)水;100℃;100℃;
(2)酒精;溶解叶片中的色素;
(3)绿色
㈧ (9分)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中一昼夜,选取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