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图所示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导体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请
据试验装置可知,来电源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使得容器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导致U型管中的液面会发生变化,故虽然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U型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映,这种研究方法叫转化法;
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关系时,控制通电时间和电流不变,故使两电阻串联的目的是使电流和通电时间都相同.
故答案为: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电流;
❷ (2014泰安)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
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回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答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选:A.
❸ 如图甲、乙所示,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密封着
(1)如图抄甲,两个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电阻不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得到;
(2)图乙装置中一个5Ω的电阻与两个5Ω的电阻并联后再串联,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右端两个电阻的总电流和左端的电阻电流相等,即I右=I左=0.8A,
两个5Ω的电阻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I右=I1+I2,
由I=
可知,两电阻阻值相等,则支路中电流相等,I
1=I
2,
所以右边容器中的通过电阻的电流I
1=
=
=0.4A,
右边容器中空气吸收的热量等于电阻放出的热量,Q
吸=Q
放=I
2Rt=(0.4A)
2×5Ω×60s=48J.
故答案为:电阻;液面高度差的变化;48.
❹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玻璃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
(1)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则植物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二氧化碳,如果内再设计另一套相同的实容验装置,将小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清水,其他条件和设置都相同,则形成一组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黑暗处后,由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钟罩内会积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选同样装置一套,只是把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清水,其他条件和设置都相同
(2)黑暗;光合
❺ 一盆兰花,一只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一只老鼠密封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内.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不一
光合作用的原理可用表达式表示:二氧化碳+水 光能 |
❻ (2014槐荫区二模)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活动,密封透明钟罩内放一只盛有某种液
(1)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的过程.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清水,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 (3)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黑暗处后,由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钟罩内会积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4)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为小烧杯内有液体,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腾作用,要移走小烧杯. (5)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保证培养液中有充足氧气,以保证玉米的根部细胞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呼吸作用(2)二氧化碳清水(3)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无光(黑暗)(4)蒸腾作用气孔(5)呼吸(呼吸作用)
❼ 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
(1)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2)图甲装置常用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但该装置的设计有一个问题,即塑料袋连同花盆一起罩住了,这样,塑料袋内壁上凝结的水珠就不能排除花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因此塑料薄膜应只罩住植物,不应连花盆一起罩住.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若图丁表示图甲在黑暗环境中的装置,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内的氧气,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甲表示蒸腾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此过程表示植物正在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氧气;增强; (2)蒸腾作用;
 (3)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❽ 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
(1)通过观察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2)将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他们的电流I与通电时间t相同,左边容器中的电阻小于右边容器中的电阻,由Q=I2Rt可知,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3)当开关S1闭合,S2拨到触点a时,两电阻丝并联,根据并联电阻的特点可知,此时的总电阻最小,小于任一分电阻;又根据Q=W= t可知,在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越多,所以此时是高温档; 只闭合S 1时,此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只有R 1一个,此时的电阻值比并联的电阻值大,比串联的电阻值小,根据Q=W= t可知此时是中温档; 当开关S 1断开,S 2拨到触点b时,两电阻丝串联,根据串联电阻的特点可知,此时的总电阻最大,大于任一分电阻;又根据Q=W= t可知,在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少,所以此时是低温档;若开关S 1中的两个线头相碰,使开关失灵,则会把电阻R 2短路,此时低温档失灵. 故答案为:(1)液面;(2)右边;大;(3)高;中;低.
❾ (2014荆州)现将一密闭透明的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
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与现将一密封透明的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