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国以来升旗任务都是由谁来承担着的
1976年以前天安门升旗由北京供电局工人执行
从1977年底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的官兵承担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升旗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节日升旗改为每日升旗。由两名身着65式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执行升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升旗的过程简单,场面也不够庄严。
武警部队“天安门国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升降国旗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迎宾仪式的现场警卫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同时,统一了着装,为83式武警服装,编制出了升降旗的时间表。1983年2月1日,当3名武警战士穿着统一的服装,护卫着国旗通过长安街时,来往的行人都停止了脚步,举目肃立,仰视着国旗冉冉升起,第一次感受到了升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作“天安门国旗班”。
1982年,国旗升降仪式落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总队肩上,国旗班正式成立。三人升旗仪式进行革新,中间一人扛旗,一左一右两个护旗手佩戴手枪护卫国旗。
成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1990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国旗法》施行,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原来的国旗杆周围都是封闭的,升降国旗时,战士们需要跳进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观。经有关部门批准,国旗基座于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改建后,国旗杆升高至30米,国旗也改为长5米、宽3.3米的特号旗。
与此同时,在“天安门国旗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对升旗仪式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即在原3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名带队警官和32人的护旗方队。每逢重大节日和每月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时,还有62名军乐队员现场演奏国歌,再加上2名升旗手,总共100人,使升旗的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并从当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旗仪式。
1991年5月1日清晨,伴随《歌唱祖国》那激动人心的旋律,36名身着礼宾服的国旗护卫队队员精神抖擞地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城楼,正步迈过长安街。在他们身后,是飒爽英姿的武警军乐队,62名军乐队官兵在行进中演奏《歌唱祖国》。这时,整个广场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新的升旗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亮相后,很快成为首都的特殊一景。从这时候开始,凡来北京的人,绝大多数都把升旗仪式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2. 在开国大典上,是谁亲自按动升旗电钮
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3. 升国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陈红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任务。因为开国大典时升旗用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当时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电力公司一位领导把胡其俊叫到一边,说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任务,从明天起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胡其俊听后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又是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的穷苦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五星红旗,由自己来担负升旗任务,怕不能胜任。
第一次升国旗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开国大典以来每年一次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头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晚上根本无法入睡,不时地起身看看闹钟,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刚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展平,然后遥望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
4. 开国大典上的自动国旗是谁做的
开国大典上的自动国旗是林治远。
5. 谁在开国大典上,亲自按动升旗按钮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按动升旗电钮,从此,五星红旗就高高飘扬在。。
6. 谁发明了自动升旗装置
一种自动升旗装置,它是在蜗轮蜗杆减速器箱体上面垂直地安装固定钢管,版钢管沿其外圆的母线方向权开有长槽条孔,钢管内设置有螺旋钢丝,螺旋钢丝的底部与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轴联结固定在一起,螺旋钢丝上设有丝母,吊挂架经过长槽孔与丝母固定在一起,在钢管的内部上下两端各安装一只形成开关。本发明能有效地克服现有自动升旗装置所存在的
7. 开国大典中第一面新国旗在首都徐徐上升,这标志着什么
开国大典中第一面新国旗在首都徐徐上升,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回正式诞生了,中国人民站立答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开动电钮,启动电动升旗装置,象征新中国诞生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央旗杆上冉冉升起。
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旗面用5幅红绸子拼接轧制而成,5颗黄星是用黄缎子做的,旗面长460、宽338厘米,边角略有残破。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其间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采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也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
8.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谁
一、五星红旗的设来计者自是曾联松。
二、五星红旗的设计经历及曾联松简介
曾联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
少年青年时代就读于瑞安县小学、瑞安中学。1936年考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的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工作。曾任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
1949年,全国政协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的图案。曾联松从报上获知后,设计了“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的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5日,五星红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国旗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诞生。
10月1日,五星红旗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1950年,曾联松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是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暂放在当地龙华烈士陵园。2004年9月曾联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长安墓园。电影《共和国之旗》就是讲自身的故事。
9. 升国旗的电力装置是谁制造的
旗绳、外滑轮及拉手,起到旗帜升降和旗帜定位的作用。是一种较传统的旗杆。顺风定位装置通过特制的装置,旗帜在风向任意变动的情况下,旗帜和旗绳不会缠绕在旗杆上,红旗始终随风高高飘扬。非顺风定位旗杆的旗帜则易随风向的改变而缠绕于旗杆上
10. 1949年开国大典的方案提出者是
长期的误传
据笔者所掌握到的资料,长期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大红灯笼是日本人设计的。比较权威的记载开国大典的书籍如于江《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和树军《天安门广场历史档案》均持此说,两书说法大同小异。下面,笔者以《天安门广场历史档案》为例摘要说明这一“长期的误传”:
1.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副主席用毛笔签署了“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担任大会现场布置的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张致祥接到批示后,将天安门的设计工作分配给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 2.舞美队队长苏凡受领任务后,急令毕业于日本美术专科学校、艺术造诣在当时华北军区部队中属一流的两位日本人——40岁上下的肖野和30岁出头的森茂,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最好的布置方案。 3.肖野和森茂决定在天安门城楼的10根红廊柱中间悬挂8盏红色灯笼。一个星期内,他俩用16开白橡皮纸画出了20张灯笼草图。草图呈送周恩来副主席审定,他非常欣赏这8盏太阳般的灯笼。他在20张草图中看中了一幅,执笔删去了金水桥栏上扎满彩球的设计。他说,突出城楼就够了,大会会场一定要喜庆也要严肃。 4.方案确定之后,苏凡便带着肖野、森茂跑遍北京城,购买灯笼。但偌大的北京城,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灯笼。在肖野、森茂协助下,苏凡找到了一位住在西城区丰盛胡同70多岁的扎灯老艺人,他和他的两个弟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手工制作灯笼。整整三天三夜,他们全都吃住在城楼上,“十一”的前一天,八盏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扎成了。
事实的真相
其实,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是由张仃和钟灵二人于1949年9月在中南海瀛台东海岸的三间平房“待月轩”里设计的。不仅如此,中央人民政府的会徽、国徽的第一次彩色图案集、政协第一届全会的会场怀仁堂、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北门、西门、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等设计图纸和彩色效果图都是1949年的夏秋二季,布置科请张仃和钟灵在“待月轩”绘制的。
当时,天安门城楼共9间房,中间一间最大,也是大厅的出入口,二人设计时决定此房间不挂大红灯笼,以便留给在中间位置的重要人物以更开阔的空间:两侧各4个房间,逐渐缩小,每个开间要悬挂一个大红灯笼,共8个。张、钟二人设计好大红灯笼的图纸后,提请周恩来批准。当时一切设计图纸,都呈送周恩来审阅,他在图纸上用铅笔批示“同意”,后面签署了一个“周”字,工作人员这才开始施工、制作。不久,“灯笼”图案又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纪念邮票(新中国第一枚纪念邮票)上,这枚邮票编号为“纪1”,中心图案就是大红灯笼在飘扬。
布置天安门城楼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制作和安装这8个大红灯笼。每个灯笼的直径接近3米,钟灵曾开玩笑地对张仃说,这灯笼做出来,在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正是因为灯笼太大,工期又短,钟灵等人跑遍了北京城,竟没有人敢承担这项工作。军区舞美队的队长苏凡帮忙跑了故宫等几个地方,还是没有人承接。
经过反复探访,钟灵终于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一家“小器作”(即做红木家具和灯笼的作坊)找到领头的工人师傅尹作宾,他看了设计图纸,知道是开国大典用在天安门上的,拍着胸脯说:“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灯笼做成!”
于是商量好,由钟灵备料,他带几个徒弟施工,第二天就开始工作。考虑到灯笼太大,作坊里摆不下,制作完成后运输也困难,尹师傅建议在天安门城楼现场施工,由儿子尹盛喜每天送饭。尹盛喜当时是个很机灵的少年,他除了每天送饭外,有时还打打下手。人们劝阻了师徒几人要义务劳动的好意,仍然坚持付给了适当的报酬。
误传的原因
其实,肖野、森茂设计“灯笼”这种误传,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也是事出有因的。 当时,军区舞美队队长苏凡负责天安门下东西两个三座门以内开国大典会场的设计布置任务。他找到钟灵说,城楼上的设计布置方面如有需要帮忙的,可以找他,他有人、有物,要什么给什么,并说他那里有两位日本美术设计家——肖野和森茂,可以请他们帮忙设计。他还把二人绘制的金水桥、观礼台一带的设计图拿给钟灵看,确实画得很工整。钟灵便把尚未来得及设计的大厅内的大屏风交给二位日本友人设计,他们答应马上动手。
大典前夕,政协筹委会总务处的周子健处长陪同周恩来亲临天安门城楼检查工作,钟灵汇报了会场布置的进展情况。这时,扎制8个大红灯笼的工程已接近尾声。他向周恩来介绍了尹作宾师傅勇于承担大红灯笼的制作任务的情况,周恩来和周子健都和尹师傅握了手,表示赞许和慰问。钟灵也把两位日本朋友设计的屏风(长约5米)图样拿给周恩来看,并说由于日期紧,恐怕要连夜赶制,才能赶得上30日完工。周恩来考虑了一下说,大厅内再放这么大一个屏风,不一定合适,来不及就不要做了。两位日本朋友在屏风上画的图案是二龙戏珠,最后终因时间紧张,未能真正制作。
灯笼的新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为了庆祝共和国的诞辰,天安门城楼进行装修,城楼上的8盏大红灯笼被折叠式新灯笼所替代。8盏灯笼取下来后,其中6盏分别交天安门管委会和有关博物馆收藏,原挂在东二和西二位置上的两盏灯笼,交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所得款项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宁波金鹰集团出价1380万(钟灵在相关文章中说是1320万,不确——笔者注),成为天安门城楼一对退役灯笼的新主人。
是时,金鹰集团正在北京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一所高级游乐场所——中华百亭鱼乐园。1995年2月26日,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与中华百亭鱼乐园举行了隆重的灯笼交接仪式。事后,两只大红灯笼悬挂在了尚未竣工的门楼上——它们找到了自己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