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A.喷泉实验B. 实验室制乙烯C. 酯化反应D. ..
A.因二氧化硫能与碱反应,极易形成压强差,则可形成喷泉,故A正确;
B.制取乙版烯时乙醇与浓硫酸在170℃时反权应,图中缺少温度计,则无法利用该装置制取乙烯,故B错误;
C.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导管不能深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长导管起冷凝回流作用,该装置能发生酯化反应,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左边Zn失去电子,右边铜离子得到电子,且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故D正确;
故选B.
❷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如图),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1)该装置中形成喷泉的条件是烧瓶中的气压变小;
A、HCl易溶于H2O,所以能使烧瓶中的气体迅速减小,能形成喷泉,故A不选;
B、O2不易溶于H2O,所以不能使烧瓶中的气体减小,不能形成喷泉,故B选;
C、S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应,能导致烧瓶中的气体减小,所以能形成喷泉,故C不选;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应,能导致烧瓶中的气体减小,所以能形成喷泉,故D不选;
故答案为:B;
(2)图Ⅱ是在锥形瓶中加入的物质能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变大才能形成喷泉;
A、CaCO3与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生成二氧化碳比较少,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化不大,不能形成喷泉,故A错误;
B、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B错误;
C、锌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所以能形成喷泉,故C正确;
D、NaCl与稀HNO3反应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图Ⅰ和图Ⅱ两套装置,均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Ⅰ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而图Ⅱ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
故答案为:图Ⅰ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使其小于大气压,而图Ⅱ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使其大于大气压;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图Ⅱ原理相似,故答案为:图Ⅱ.
❸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正确的操作是先
A、将胶头滴来管中的少量液体挤入烧自瓶,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会顺利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故A错误; B、反应开始后,烧瓶内迅速形成喷泉,说明产生了很大的气压差,氨气极易溶于水,烧杯内加入酚酞,呈现红色,说明溶液显示碱性,故B错误; C、由于氨水不稳定,加热后会有氨气挥发出来,故C正确; D、烧瓶内产生喷泉的原因就是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烧杯内的水被压人烧瓶,故D错误; 故选C. |
❹ 题目学生做喷泉实验,a f分别是硫化氢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和硫化氢反应的装置。解
❺ 喷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压强差.(1)如图(a)是一个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
(1)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若形成喷泉,则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
A.HCl极易溶于水,则可形成喷泉,故A不选;
B.氧气不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B选;
C.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故C不选;
D.二氧化碳极易与NaOH反应,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故D不选;
故选B.
(2)A.Cu与稀盐酸不反应,所以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A错误;
B.NaHCO3与NaOH溶液能反应,但没有气体生成,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B错误;
C.硝酸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C错误;
D.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所以能形成喷泉,故D正确;
故选D.
(3)在图2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就必须要求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后能使锥形瓶中的温度明显升高;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蒸发产生大量酒精蒸气,使锥形瓶内压强大大增加;食盐、硝酸钾、硫酸铜溶于水不会使水的温度升高,所以不能形成喷泉;由以上的分析知图2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变大.故填:A;锥形瓶中的压强变大;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都是通过增加容器中的压强完成的,所以与图b原理相似;故填:b.
❻ 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喷泉实验。其中A、F分别为硫化氢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硫化氢反
(1)(共3分)MnO 2 + 4HCl(浓) ![]() (2)(共2分)AC (3)(共3分)Ⅲ、Ⅰ、Ⅱ (4)(共5分)H 2 S+Cl 2 =2S+2HCl;(3分,化学式2分,配平1分)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1分),不能产生压强差,故无喷泉现象(1分)。 (5)(共3分)方法① 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或将烧瓶微热(1分),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即增大压强,1分),使HCl与烧杯中溶液接触,即可引发喷泉(1分); 方法② 用冰水或其它制冷剂浇在烧瓶上(给烧瓶降温,1分),以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1分)烧杯中溶液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内与HCl气体接触,即可引发喷泉(1分)。 ❼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形成压强差.(1)图Ⅰ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
(1)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图中喷泉,A、C、D均可内形成喷泉容,而B中氧气不易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答案为:B; ❽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如下图),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