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装置艺术
以灯光装置艺术为例,它在夜景照明上的体现属于公共空间艺术的范畴,涵哪局歼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是指设计者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在展示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运用李冲各种灯光、彩光的发光效果及特殊材质对各种灯光的吸附、反射的变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题元素为媒介,营造出更新颖、更具特色的灯光装置设计,白天与夜晚都具有一定艺术性、思想性、景观性。
艺术灯光装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发展状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灯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灯光艺术装置创作中能运用到的新技术手段的出现,都能使灯光艺术装置腊亏的面貌耳目一新,给观者愉悦的视觉享受和艺术体验。
⑵ 装置艺术是什么
装置艺术是什么,或者补充一下灯光装置艺术是什么?艺术灯光装置在夜景照明上的体现属于公共空间艺术的范畴,涵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是指设计者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在展示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运用各种灯光、彩光的发光效果及特殊材质对各种灯光的吸附、反射的变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题元素为媒介,营造出更新颖、更具特色的灯光装置设计,白天与夜晚都具有一定艺术性、思想性、景观性。
艺术灯光装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发展状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灯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灯光艺术装置创作中能运用到的新技术手段的出现,都能使灯光艺术装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给观者愉悦的视觉享受和艺术体验。
⑶ 如何理解公共空间中的装置,装饰作品的文化性表达
装饰艺术是一种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与其公众、环境、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在其中发挥着特殊功能和作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应强调城市公共环境的特色,在艺术装饰的造型、色彩、材料等的运用中,将大众的审美心理、文化需求作为基点考虑,使设计的装饰艺术景观雅俗共享,与公众产生亲和性。艺术装饰品造型风格力求灵活多样,在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并充分地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应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标志。 1. 装饰艺术的功能 装饰,顾名思义即装点、修饰、打扮之意。古语云:“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 就“装饰”而言,装饰本身就是艺术。装饰艺术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它必须适应环境并与之协调统一,与装饰对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起到美化的作用。装饰艺术由来已久,其装饰手法、装饰表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时代。彩陶纹样一般被认为是“装饰的萌芽”和“原始艺术”。陶面上的意象纹样等装饰纹样,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给于我们的启示是“简洁即是美”的辩证思想和审美取向。 1.1审美功能。装饰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人们的生活环境往往缺少不了一定的装饰要素,通过艺术装饰效果会使环境空间更加充满活力和趣味,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激情。 我认为,装饰艺术是艺术家基于艺术美学纯粹审美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中用艺术形体组织装饰起来富于精神性的空间系列艺术品。 1.2美化环境。装饰艺术在公共环境中具有装饰美化空间环境的作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任何适用设施、实用装置以及装饰艺术品,都必定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装饰美化空间环境的义务。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运用着装饰艺术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例如公共空间环境中各种艺术装饰品的设置和摆放,都会以美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周围环境装饰的一道亮点,这些艺术装饰品确实能引人注目及愉悦心灵。简单一点我们以路灯为例,路灯的主要实用功能是照明,只要达到一定的照明度,它的功能目的就算实现了,至于不同的灯光效果以及不同路段的路灯的外观造型设计则属于装饰的范畴,路灯的外观造型设计或复杂或简洁、或古典或现代,但它们的功能目的却一个就是照亮路面,所以同一功能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不同造型的路灯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装饰效果。 2.公共空间的装饰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和高科技发展,现代的各种装饰材料,为城市环境艺术装饰创作在材料上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令设计师在创作时在形式的处理上,在材质的利用和对比上、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需求,设计适合于特定空间环境的装饰造型,在视觉上、心理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不同的材料形态蕴含着不同的信息和情感,在环境装饰中要根据环境装饰效果和功能的需要进行选择。每一种装饰材料都有着自身的个性特色,不同的装饰材质有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泽、不同的材料质感、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及不同材料特性,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则会依据城市环境空间的价值和材质自身的美感价值,来选择和设计艺术品,以富于装饰艺术作品更加丰富的精神与审美的内涵。艺术装饰品造型风格力求灵活多样,在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和美感的享受,并充分地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1人为形态的艺术造型设计。 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在人造形态的包围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人类用一定的材料。利用工具或机械做出来的。在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各种人为形态都是用不同的装饰材料制作,如人们日常用品的:桌子、凳子、休息椅、钳子、扳手、足球等形态的装饰物用放大或变形的造型手法加工放大安置在特定场所。诸如美国费城的一件著名装饰雕塑“大衣夹”,设计者将日常用品衣夹巨大化,展现在高楼大厦之中,把四周的环境一下给凝聚和聚焦了,人们看到这令人新奇的艺术作品,倍感亲切而更加喜爱,看到了一种新的眼界和快感,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这种人为形态的造型风格装饰环境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往往是会给人以新奇的视觉效果,增添城市的亲和力。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
⑷ 环境中生态雕塑的设计
环境中生态雕塑的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对环境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认识,雕塑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雕塑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从生态雕塑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更加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雕塑的设计不仅从观念还是从选材以及制作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雕塑。
一、生态雕塑不同于以往雕塑的表现
树立生态观念的雕塑我们可称为“生态雕塑”,生态雕塑同传统的雕塑设计思维和价值观念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雕塑突破以往单一的思维设计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维的、复合的思维方法,生态雕塑具有多元综合的雕塑理念。生态雕塑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它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满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无论是在雕塑观念还是在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术方面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维性。生态雕塑从观念、材料到制作都具有更加明显的多元性,它的创作者也从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生态雕塑在审美观念上注重不同地区、民族的独特文化审美差别,强调不同文化、设计观念应交流和互动。
第二,生态雕塑强族则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雕塑家和创作对象之间不再是对抗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关系。生态雕塑家把雕塑不再看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而是作为实施生态行为的一个载体,生态雕塑设计的任务就是为生态的改善服务。生态雕塑应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角度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防止和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材料的选用上和对资源材料合理运用的态度上,充分体现生态观念,和谐发展,运用环保的、无污染的材料,旨在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观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切入点。
第三,在评价生态雕塑方面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纯粹的形式问题和自律性问题,而是看这个生态雕塑与它周围的环境或者情境的相适应,生态雕塑好坏的判断标准在于生态文化观念和他律性上。换句话说,生态雕塑放在公共环境当中,它必须要和周围的建筑、环境和地域文化等相互协调彼此共生。
第四,生态雕塑不再是以往单纯的雕塑创作和雕塑艺术,它突破了传统规范的禁锢,不断地与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等相互渗透和共融。
第五,生态雕塑不同以往的雕塑,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生态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形式而存在。这种公共性在于强调艺术的共享,它和艺术的大众化紧密相连。生态雕塑的公共性不同以往的雕塑,它不是一种艺术风格、派别,而是一种社会公众意识和理念在雕塑领域的反映。
它具有社会公益理念和公共理念它关注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审美情趣的演变。生态雕塑的设计、制作和欣赏都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它也正型穗帆是由大众的参与才完成的。人们的参与欣赏、讨论、交流对生态雕塑非常重要,大众的认可与关注是生态雕塑公共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由传统的以个人创作为中心转变为以大众的认可反映为中心,这是雕塑艺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二、生态雕塑的注重点
生态雕塑它改变创作思考的程序,雕塑家的思考重点从雕塑的体量、色彩、空间、尺度及与背景的适应性转到建成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考虑材料的废弃、重复利用和再生使用,考虑制作使用时如何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对人体、环境的侵害等。这些新的生态审美价值取向为雕塑家开辟了一个新的创造领域。如今出现一种“垃圾雕塑”,把生产、生活的废弃物经过艺术家的构思、整理和组合创作为现代雕塑,既创造了美,同时又用环境观念警示公众,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生态雕塑它着重研究雕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雕塑的风格论,强调雕塑的生态功能。生态雕塑的美学思想是集生态学、美学、雕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美学研究体系。“它卜雹以审美生态思维为理论支点,以生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与生态雕塑、环境设计和生态美学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一门以功利性美学客体为研究对象的新型美学,也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美学、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等诸种分类美学的多维美学综合体系。”
三、生态雕塑对人心灵的关怀
生态雕塑作为一门公共艺术、生态行为和社会行为,它不仅要不断满足生态雕塑审美主体的物质生活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说,物质方面生态雕塑要与自然环境生态成为共生关系;而精神方面生态雕塑要注重分析现代人的生理心理感受,重视信息适度和适应性原则,缓解不良环境给人的精神造成的生态失衡。生态雕塑应从人体工程学考虑,考虑人的生理特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使雕塑欣赏符合人的生态特征,深入细微地考虑公共环境中人的欣赏活动和欣赏方式,这要求生态雕塑家要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公共环境的生态雕塑的空间环境,关照人的观赏角度和对雕塑的观赏尺度适应。
尤其是细部的处理,更要体现出对人生理、心理的关怀,体现雕塑与人的沟通,这是物质与生命之间关系的超越。非凡的细节体现出的正是雕塑家对艺术人性化的特殊感悟力和对人的细微关照。同时,雕塑家不能忽视人心理上的生态健康。许多城市中现代主义建筑泛滥,其单调死板的外观造成人的视觉饥渴和心情烦躁;建筑的彼此相似,街道模式的重复,封闭无窗的建筑内部空间,令人厌烦、单调和缺乏刺激的环境,造成人们无聊和寻求刺激的心态。
这些需要雕塑家不能只表现个人的艺术理想和生活体验,而要重视生态知觉原理和人的视觉心理,加强雕塑造型与环境形成的轶序感和韵律感,符合了人的视觉需求,有利于安抚调适都市人的心理紧张。再者,生态雕塑的创作主题和艺术造型的核心之一是接近自然。自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因此好的雕塑家会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进行创作,尤其在嘈杂的现代都市,使人心理上靠近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给予疲劳的都市人以心灵关怀。
四、生态雕塑的实例
生态雕塑在内容和理念上以生态和谐为目标,它更像是一次生态倡导行为,它一方面具备一定的审美形式,给人以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另一方面它又要具有生态效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有益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下面针对国内外的生态雕塑实例来说明一下生态雕塑所体现的环保观念和生态保护思想。生态“社会雕塑”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Beuys,1921~1986)他在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根据当代美术作品展上展出的《7000棵橡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波伊斯在6月19日画展开幕那天,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前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上种下了第一棵橡树,5年后他要在第八届卡塞尔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的第一天亲手种下7000棵橡树的最后一课。
波伊斯当时的计划就是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生态活动,在卡塞尔市区种植7000棵橡树,并且在每棵杏树旁边放置一个高1.2米的玄武岩石柱。1987年7月12日,第八届卡塞尔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开幕时,波伊斯的儿子索恩·文策尔在波伊斯的夫人爱娃·波伊斯在场的情况下,种下了第7000棵橡树。从此,卡塞尔有了一座可以生长的雕塑。卡塞尔希望这次植树行为体现一些根本思想——生态思想。《7000棵橡树》是卡塞尔实现他“社会雕塑”思想的一大成就,他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唤起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⑸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关于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独特性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雕塑的一种崭新的形式,横空出世。
装置艺术源自于雕塑,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的地方。装置艺术在诞生时就使用了与雕塑相同的物质材料和多维度空间。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现成物象置换后互为动因文化意义,这是与雕塑相区别的地方。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室内装饰与装置艺术有一定的区别。室内环境的设计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内装饰,对室内墙壁、天花、门、窗、家具等的修饰,而装置更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装置艺术的主题性
《招魂》,作者吕胜中以人形剪纸为元素,“疯狂地”复制再复制,运用装置的手段,将自己的思想、个性以一个“招魂”作为主题,用装置的手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性,给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广泛的主题选择,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种风俗、多种文化等等,这些使它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空间中,设计者都能根据各式各样的主题变化来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装置艺术的实用性
一般来说,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正因装置艺术不是供收藏的艺术,它更具备实用价值,他缤纷的出现形式,同样也具备了艺术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时,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设计者更能放开自己的创作思维,毫无保留的.实验自己的创意,在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来一个结合,通过实用的作品给于人们艺术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装置艺术的迷惑性
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该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在《丧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装置小把戏”,在宴会场地里,他大胆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蜡烛的装置,与以往人们常见的丧场不同,这样的装置效果削弱了丧场内原本悲伤的气氛,增添了一份浓浓的缅怀亲人的柔情。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特定氛围的场所,它特定的内容、涵义、氛围,都要求设计者在创意上去突破、去创新。装置艺术的迷惑性,让它在这样的一些环境场合中,得到运用。就像灯光、声效等等这些普通的元素一样,装置艺术做为这些环境中的一员,可以在设计者的创意思维下,通过不规则的,刻意性的摆设、铺装和放置,改变原本环境物语。装置艺术变成环境的魔术转轮。
五、装置艺术的感受性
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
当装置艺术成为设计,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味到不同的思想。一个作品的成与败,要看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这个作品是否与观众形成共鸣。“借实有以喻虚无,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都会不同,设计者可以运用装置艺术来引导观众在环境中“感同身受”,体会作品,体会作者。
六、装置艺术的可参与性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苹果社区展厅,在展厅内外,设计者搬来数以万计的苹果,创作了建筑装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个大众参与性极强的装置作品,强调参与者与装置的存在关系,苹果作为材料在完成对空间的围合后又成为信息的载体进入参与者的思想与身体,并且构成话题。在苹果被吃掉的同时,装置的视觉效果又回到虚的状态,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强调了这一装置作品的可参与性。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鼓励参与,加大了人们与环境的互动,让环境不仅仅是冰冷的环境,让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增减或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装置艺术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特征,所以它在以商业为社会运转和生存基础的时代里,频频以商业行为的形式出现。在商业空间环境里,有的商家用装置艺术作为哗众取宠的门面装饰,有的在 商铺里用激光制造任何形体和图案,制造相应的室内气氛,制造空间幻觉。大胆地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总之,环境设计里的装置艺术有着独特性、主题性、感受性、可参与性和迷惑性,我们要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环境设计的精神需要和物质载体需求,同时,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还承载了作品的灵魂 ,将环境设计作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装置艺术的种种特性,在标新立异,不断变革的环境设计界里,被环境设计师们看中,在环境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纷纷拜倒在了装置艺术的石榴裙下。愈来愈多的设计者用装置的构置方式来充实和美化空间环境,他们把装置艺术与环境空间氛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空间结构更为丰富,独特,让环境更富于个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