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注册化工工程师基础考试科目
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基础考试参考书目
一 高等数学
1. 同济大学编:《高等数学》(上册,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线性代数》(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 谢树芝编:《工程数学——矢量分析与场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陈家鼎,刘婉如,汪仁室编:《概率统汁讲义》(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 普通物理
程守诛,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三 普通化学
1. 浙江大学编:《普通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同济大学编:《普通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
3. 刘国璞编:《大学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4. 余纯海,齐昌瑶编:《工程化学》.东北林大出版社,1996年.
四 理论力学
1.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谭广泉,罗龙开,谢广达,范第峰编:《理论力学》(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3. 华东水利学院编:《理论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五 材料力学
1. 孙训方,胡增强编著,金心全修订:《材料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六 流体力学
1.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教研室:《水力学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 郝中堂,周均长主编:《应用流体力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七 计算机应用基础
1. 徐惠民等编:《计算机基础与因特网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2. 谭浩强,田淑清编:《FORTRAN77结构化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八 电工电子技术
1.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罗守信主编:《电工学》(Ⅰ,Ⅱ)(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程守洙,江之水主编:《普通物理学》下册(第三版 电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九 工程经济
1. 傅家骥,仝允桓主编: 《工业技术经济学》 (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吴添祖主编: 《技术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祉.
十 物理化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一 化工原理
天津大学编:《化工原理》.天津科技出版社.
十二 化工过程控制
历玉鸣主编:《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三 化工设计基础
倪进方主编:《化工过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四 化工污染控制基础
1. 蒋展鹏主编:《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汪大翚主编:《化工环境工程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五 化工热力学
童景山主编:《化工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六 职业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Ⅱ 搅拌器如何选型
搅拌器选型步骤分析介绍:
搅拌装置的设计选型与搅拌作业目的紧密结合。各种不同的搅拌过程需要由不同的搅拌装置运行来实现,在设计选型时首先要根据工艺对搅拌作业的目的和要求,确定搅拌器型式、电动机功率、搅拌速度,然后选择减速机、机架、搅拌轴、轴封等各部件。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1.按照工艺条件、搅拌目的和要求,选择搅拌器型式,选择搅拌器型式时应充分掌握搅拌器的动力特性和搅拌器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状态与各种搅拌目的的因果关系。
2.按照所确定的搅拌器型式及搅拌器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状态,工艺对搅拌混合时间、沉降速度、分散度的控制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和计算机模拟设计,确定电动机功率、搅拌速度、搅拌器直径。
3.按照电动机功率、搅拌转速及工艺条件,从减速机选型表中选择确定减速机机型。如果按照实际工作扭矩来选择减速机,则实际工作扭矩应小于减速机许用扭矩。
4.按照减速机的输出轴头d和搅拌轴系支承方式选择与d相同型号规格的机架、联轴器
5.按照机架搅拌轴头do尺寸、安装容纳空间及工作压力、工作温度选择轴封型式
6.按照安装形式和结构要求,设计选择搅拌轴结构型式,并校检其强度、刚度。如按刚性轴设计,在满足强度条件下n/nk≤0.
7.如按柔性轴设计,在满足强度条件下n/nk>=1.37.按照机架的公称心寸DN、搅拌轴的搁轴型式及压力等级、选择安装底盖、凸缘底座或凸缘法兰
8.按照支承和抗振条件,确定是否配置辅助支承。
在以上选型过程中,搅拌装置的组合、配置可参考(搅拌装置设计选择流程示意图),配置过程中各部件之间连接关键尺寸是轴头尺寸,轴头尺寸一致的各部件原则上可互换、组合。
Ⅲ 不同液体搅拌的要求
搅动液体使之发生某种方式的循环流动,从而使物料混合均匀或使物理、化学过程加速的操作。搅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①气泡在液体中的分散,如空气分散于发酵液中,以提供发酵过程所需的氧;②液滴在与其不互溶的液体中的分散,如油分散于水中制成乳浊液;③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如向树脂溶液中加入颜料,以调制涂料;④互溶液体的混合,如使溶液稀释,或为加速互溶组分间的化学反应等。此外,搅拌还可以强化液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传热,并使物料受热均匀。搅拌的方法有机械搅拌和气流搅拌。
搅拌槽内液体的运动,从尺度上分为总体流动和湍流脉动。总体流动的流量称为循环量,加大循环量有利于提高宏观混合的调匀度(见混合程度)。湍流脉动的强度与流体离开搅拌器时的速度有关,加强湍流脉动有利于减小分隔尺度与分隔强度。不同的过程对这两种流动有不同的要求。液滴、气泡的分散,需要强烈的湍流脉动;固体颗粒的均匀悬浮,有赖于总体流动。搅拌时能量在这两种流动上的分配,是搅拌器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在搅拌混合物时,两相的密度差、粘度及界面张力对搅拌操作有很大影响。密度差和界面张力越小,物系越易于达到稳定的分散;粘度越大越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循环流动和足够的湍流脉动,并消耗较大的搅拌功率。
搅拌槽内流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单相流或多相流,目前都还没有完整的描述方法。非牛顿流体的搅拌,在流动状态和功率消耗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律。搅拌槽内流体流动参数的测量,搅拌功率的预计,以及搅拌装置的放大方法等,都是搅拌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课题。
Ⅳ 搅拌装置的设计选型步骤方法有哪些
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1、按照工艺条件、搅拌目的和要求,选择搅拌器型式,选择搅拌器型式时应充分掌握搅拌器的动力特性和搅拌器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状态与各种搅拌目的的因果关系。
2、按照所确定的搅拌器型式及搅拌器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状态,工艺对搅拌混合时间、沉降速度、分散度的控制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和计算机模拟设计,确定电动机功率、搅拌速度、搅拌器直径。
3、按照电动机功率、搅拌转速及工艺条件,从减速机选型表中选择,确定减速机机型。如果按照实际工作扭矩来选择减速机,则实际工作扭矩应小于减速机许用扭矩。
4、按照减速机的输出轴头d和搅拌轴系支承方式选择与d相同型号规格的机架、联轴器
5、按照机架搅拌轴头do尺寸、安装容纳空间及工作压力、工作温度选择轴封型式
6、按照安装形式和结构要求,设计选择搅拌轴结构型式,并校检其强度、刚度。如按刚性轴设计,在满足强度条件下n/nk≤0.7。如按柔性轴设计,在满足强度条件下n/nk>=1.3
7.按照机架的公称心寸DN、搅拌轴的搁轴型式及压力等级、选择安装底盖、凸缘底座或凸缘法兰。
8.按照支承和抗振条件,确定是否配置辅助支承。
Ⅳ 液体搅拌机设计的原因及设计的工作流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众多行业的发展,而在化学工业、炼油专业等领域,多种液体的滑铅搭混合是家常便饭的事。因此液体搅拌机就逐渐出现了。
(一)设计液体搅拌机的具体原因
1)虽然是常见的工序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些过程中容易出现爆炸、火灾等情况。且有有毒有腐蚀性的介质,这些都威胁着人体的健康。且现场的工作环境恶劣。同时这些行业对生产的要求是精准、可靠的。因此,液体搅拌机的设计就显得有必要了!
(激梁二)液体搅拌机的设计内容
1)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国家关于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电气设备常用的基本图形符号,以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设计工作。其中设计的原则由工作条件和具体的资料组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的有设计人员的安全,系统的安全、可靠、效率,以及成本等问题。
2)液体搅拌机的设计组成中包括了进料阀和出料阀,变频器、加热器、液位器。其中的液体进料阀可以是多个(例如:Y1Y2Y3Y4为进料阀),出料阀一般为一个(例如:Y4为出料阀)。其中的变频器控制搅拌机的FM,加热器缩写为DH,还有就是液位器的也可设多个(例如:L1L2L3L4)。
(三)液体搅拌机的工作流程设计
1)开始的时候需要关上出料阀,同时打开进料阀,当液体进入到液位器中时,就需要关上进料阀。例如:关上出料阀,打开Y1或者进料阀中的任意一个,液体进入L1或者其他液位器时,关上Y1或者是打开的其它进料阀。当液体进入到了液位器中,进行了输出,然后搅拌机开始以某种转速进行搅拌,同时加热器要开始工作,且需要延长几秒的时间。当搅拌机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不要马上停止运作,而是继续加热几秒。而最后的步骤则是关上进料阀,打开出料阀,这样一次液体搅拌就大功告。
液体搅拌机的设计,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运作的成本,同时它大大的提高了安全的系数,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在设计过程中仔细小心是必不可缺的,其运作过程信拿也需要认真的去执行。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Ⅵ 萃取设备的常用的萃取塔型
常用的萃取塔型有: 将筛板连成串,由装于塔顶上方的机械装置带动,在垂直版方向作往复运动权,借此搅动液流,起着类似于脉动塔中的搅拌作用。
萃取塔设计主要是确定塔的直径和工作段高度。先从液体流量除以操作速度,得出塔截面,算出塔径。然后根据塔的特性以及物系性质和分离要求,确定传质单元高度和传质单元数,最后两者相乘即得塔的工作段高度。也有按当量高度与理论级数计算工作段高度的。
Ⅶ 搅拌浆的设计常识
1、确定搅拌目的:如进行液液混合、固液悬浮、气液或液液分散,是否需要实现传热、吸收、萃取、溶解、结晶等工艺目的。根据工艺特点选择搅拌桨形式。
2、计算搅拌作业功率:即搅拌过程进行时需要的动力
参考公式:功率=功率准数*液体密度*转数的3次方*浆径的5次方。
功率准数的计算复杂,与罐径、浆径、桨叶宽度、角度、层数、粘度、挡板数、备旦挡板尺寸有关。
3、选择电机功率:考虑到效率后的计算值应大于或等于1.5倍的搅拌作业功率即可。
4、有关最低临界搅拌转数的确定:这个转数是满足搅拌目的的最低转数而不是搅拌轴的临界转数。
5、根据功率选择陪滚饥及校核搅拌轴、桨的刚度和强度。
6、配用减速装置时还要考虑减速机的使用系数及减速机的承载能力。
7、对于细长轴还要考虑增加支撑,中间或底部支撑。
8、还要考虑安装方式(顶入芦返或底入还是旁入),这条是先确定的。
9、设计支座
10、选用密封形式(填料或是机封)
Ⅷ 设计一个大学化学合成实验、要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操作、仪器、药品、装置图、思考题
、(实验 1)安全知识的讲座,玻璃仪器的认领1、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安全知识及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2)了解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要求(包括实验纪律、实验报告、预习、实验记录、实验重做要求) (3)实验是培养独立工作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2、实验主要内容 ⑴ 实验基本知识的讲解 ⑵ 安全知识的讲解 ⑶ 实验仪器的认领 ⑷ 实验仪器的洗涤 1 (1)按时进入实验室,认真听取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回答问题。疑难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2)实验仪器和装置装配完毕,须经指导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源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实验过程中要精力集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积极思考,发现异常现象应仔细查明原因,或请教指导教师帮助分析处理。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实验记录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因此,必须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仔细地观察和记录,特别对如下内容 : ①加入原料的量、顺序、颜色。②随温度的升高,反应液颜色的变化、有无沉淀及气体出现。③产品的量和颜色、熔点、沸点和折光等数据,要及时并真实的记录。记录时,要与操作一一对应,内容要简明准确,书写清楚。3、课堂讨论选题1、怎样写预习报告4、课外作业选题1、如何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仔细地观察和记录,二、(实验 2)1-溴丁烷的合成(亲核取代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SN1 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可逆反应与平衡移动;3、掌握低沸点易挥发有机物的合成方法。4、学习以溴化钠、浓硫酸和正丁醇制备 1-溴丁烷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主要内容1、练习带有吸收有害气体装置的回流加热操作;2、蒸馏、回流(带气体吸收装置);3、常温过滤与热过滤技术; 4、液体有机物的洗涤和干燥。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如何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4、课外作业选题1、影响 SN1 反应、和 SN2 反应的因素有哪些?三、(实验 3)乙醚的合成(脱水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普通蒸馏、沸点和折光度测定的基本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备乙醚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低沸点易燃液体的蒸馏操作。2、实验主要内容1、常量法和微量法测定液体有机化合物沸点;2、分液漏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3、低沸点易燃液体的蒸馏; 24、乙醚的分离。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如何收集低沸点的有机化合物?4、课外作业选题1、简单醚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四、(实验 4)正丁醚的合成(脱水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普通蒸馏、沸点和折光度测定的基本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备正丁醚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掌握油水分离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4、掌握易燃液体的蒸馏操作。2、实验主要内容1、用油水分离器回流的方法制备正丁醚2、 正丁醚的干燥、洗涤、蒸馏。3、分液漏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油水分离器?4、课外作业选题1、混合醚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五、(实验 5)甲基橙的合成(重氮化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普通蒸馏、沸点和旋光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2、通过甲基橙的制备掌握重氮化反应和偶氮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3、巩固盐析和重结晶的原理和操作。 4、进一步熟悉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2、实验主要内容 1、甲基橙的合成、结晶、洗涤、重结晶 2、甲基橙的脱色 3、固体的干燥 4、甲基橙的纯化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怎样对甲基橙脱色、纯化?4、课外作业选题1、重氮化反应和偶氮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六、(实验 6)乙酸异戊酯的合成(酯化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酸催化下直接酯化制备羧酸酯的原理和方法 3 2、掌握回流方法合成有机化合物、 3、掌握乙酸乙酯液体干燥剂的选择及干燥方法。 2、实验主要内容 1、在酸催化下用回流的方法合成乙酸异戊酯; 2、分液漏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 3、乙酸异戊酯液的干燥 4、粗产品的分离。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怎样对乙酸异戊酯进行洗涤和分离?4、课外作业选题1、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副反应?七、(实验 7) 环己烯的合成(脱水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消去反应的基本原理;2 、学习以浓磷酸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的原理活动方法,3、掌握分馏和水浴蒸馏的基本操作2、实验主要内容1 、在浓磷酸催化下环己醇脱水生成环己烯; 2、环己烯的洗涤、干燥、蒸馏;3、用折光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分馏柱的使用和水浴蒸馏的基本操作4、课外作业选题1、分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八、(实验 8) 环己酮的合成(氧化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 、学习氧化法制备环己酮的原理和方法;2、通过二级醇转变为酮的方法; 3、进一步了解醇与酮的区别。2、实验主要内容1、用强氧化剂氧化环己醇生成环己酮; 2、搅拌装置的使用,产物的分离;3、产品的纯化,产品的红外光谱测定。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搅拌的基本操作及产品的纯化?4、课外作业选题1、氧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九、(实验 9) 己二酸的合成(氧化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氧化反应的原理、应用及影响反应的因素;2、 掌握强氧化剂氧化二级醇转变为二元酸的方法; 3、掌握浓缩、过滤、重结晶等操作方法。2、实验主要内容1、用高锰酸钾氧化环己醇生成己二酸; 42、己二酸的重结晶分离; 3、己二酸的干燥、熔点的测定。3、课堂讨论选题1、实验中电磁搅拌的基本操作及产品的纯化?4、课外作业选题1、熔点的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十、(实验 10)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的合成(歧化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歧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2、掌握歧化反应的条件、没有α—H 的醛在强碱催化下的氧化还原反应。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移动; 4、掌握有机酸和醇的合成方法及分离方法。 2、实验主要内容1、没有α—H 的醛在强碱催化下合成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2、用萃取的方法将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进行分离。 3、液体有机物的洗涤和干燥4、呋喃甲酸的酸化及固体物质的纯化。3、课堂讨论选题1、歧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4、课外作业选题1、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十一、(实验 11)乙酰苯胺的合成(酰化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普通蒸馏、沸点和旋光度测定的基本原理;2、掌握芳胺酰化的应用,掌握苯胺乙酰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3、进一步熟悉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2、实验主要内容1、分馏柱的使用、结晶、洗涤、重结晶2、掌握趁热过滤的原理和方法 3、固体的干燥 4、乙酰苯胺的脱色。3、课堂讨论选题1、芳胺酰化的原理和实验方法4、课外作业选题1、趁热过滤的原理和方法?十二、(实验 12)阿司匹林的合成及含量测定1、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光谱测定的基本原理;2、通过乙酰水扬酸的制备掌握酯化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3、学习由水杨酸和乙酸酐脂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4、进一步熟悉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2、实验主要内容1、阿司匹林的合成、结晶、洗涤、重结晶; 2、分液漏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3、用盐析和重结晶的操作方法提纯乙酰水扬酸; 4、阿司匹林的脱色。5、阿司匹林的分析滴定方法 6、阿司匹林的光谱分析方法。 57、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阿司匹林。3、课堂讨论选题1、水杨酸和乙酸酐脂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原理和实验方法4、课外作业选题1、怎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阿司匹林?十三、(实验 13)呋喃丙烯酸的合成方法设计、含量测定及光谱测定。(缩合反应)1、实验目的要求1、查阅有关文献,设计并确定一种可行的半微量或微型实验方案;2、掌握芳香醛和酸酐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α,β-不饱和芳香醛,3、了解呋喃丙烯酸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反应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实验路线;4、了解还有哪些其它的合成方法,明确实验中需要的化学试剂的毒性和防护处理要点;5、设计路线经教师同意后进行实验的准备;6、巩固盐析和重结晶的原理和操作。7、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呋喃丙烯酸。2、实验主要内容1、呋喃丙烯酸的合成、结晶、洗涤、重结晶 2、分液漏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3、固体的脱色洗涤、干燥、重结晶 4、呋喃丙烯酸的分离。5、呋喃丙烯酸的光谱分析。 6、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呋喃丙烯酸。3、课堂讨论选题1、芳香醛和酸酐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4、课外作业选题1、怎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呋喃丙烯酸。 考核内容包括:1、实验方法的设计 2、实验资料的查询 3、实验的基本操作、4、实验的记录 5、产率的计算 6、实验报告、 1、 成绩评定总则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仪器装置、操作过程、基本操作、实验安全、产品数量与质量、实验报告、科学态度、使 用药品及仪器的情况等进行考察,注意有针对性地及时纠正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以每一次的实验结果为依据 (85~90%)和实验报告(10~15%)评定出平时的相对成绩,期末进行平均。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 60%, 期末考试占 40%。2、平时成绩评定主要以每一次的实验结果为依据(85~90%)和实验报告(10~15%)评定出平时的相对成绩,期末进行平均。3、期末考核评定 两次期末考试,可以都安排在合成实验中(其中一次为单人独立操作),亦可以安排一次为笔试,另一次为单人独 立操作合成实验考试。
Ⅸ 设计搅拌桨的基本参考是什么
在观察反应时发现反应后期液面根本不动,反应效果
很差,
收率仅有
60
多一点,
我提出将搅拌形式改成开
式涡轮,
速度提高到
125
转,
收
率马上提高到
75
(该
产品的总收率,不仅这一步,前面也是),成本降低
很大。所以我认为对于非均相反应,搅拌的影响是非
常大的,
不同的搅拌不同转数,
甚至
能决定反应的成
败!!!!
搅拌器的选择与使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内
有关这方面的设计资料都
比较简单,
大部分计算公司
都来自国外
50-70
年代,在应用中发现,理论与实际
的差别非常大,因此,目前搅拌器的设计采用的是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现有搅拌
器的形式大致分飞桨式、
推进式、锚框式、螺带式以及复合式,出锚框、螺带
往往应用在高粘度介质的搅拌外,大部分工况都采用
桨式与推进式的混合型搅拌器,一
般情况下转数在
30--300
转范围内,
搅拌桨线速度在
5
米
/
每秒以下为
宜,搅拌器的直径一般选用
1/3
罐径左右,建议安装
挡板。从混合效果看,对于匀相液液混合,在搅拌功
率一定时是,尽量选择大浆径,低转速。而对以非匀
相及防止底部沉积的固液混合在搅拌功率一定的情况
下,尽量提高转数,在选用功率时注意,一般情况下
电机功率达到
1.5
倍搅拌作业功率即可,过大只会曾
加电力消耗和运行成本,目前,考核搅拌效率的难度
很大,
用户对于搅拌器的研究做注重混合的均匀程度,
而忽略了单位时间内电力的消耗及单元操
作时间,
因
为,往往工艺给出的操作时间远远大于搅拌混合所需
的时间,这是因为,很多化工单元是液液反应,反应
时间和搅拌作业时间差距很大。
在容器的设计中
往往
忽略了挡板的作用,实际上,增加挡板后,可以显著
增加液体的轴向流和径向流,而且还可以产生湍流效
果,因此,挡板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增加挡板后,搅
拌
功率明显提高,但是单位作业时间也会显著下降,
混合效果明显提高,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搅拌桨形式是
变截面搅拌桨并配合挡板使用。
搅拌器的选项要根据物料的特性和搅拌目的而定。对
于简单的固液悬浮的物料,要求达到不沉低混合的目
的,
传统选型法,
有选简单的两叶桨、
推进式桨和
3-4
叶的斜叶桨。这些桨不是循环量底,就是耗功率大。
经过更换高效节能的轴流桨。混合时间降低,所需功
率减少。
在
选搅拌之前,除了关注物料有几相、体积、密度、
粘度、混合要求等等之外。还应该关注反应机理。有
的反应速度是由反应本身决定的,例如有的有机反应
本身就进
行的很慢,在这种条件下增强(或减弱)
搅拌效果对反应收率、反应时间的影响不大;而有的
反应,速度主要是由扩散控制的,反应本身进行的很
快,在这种情况下
增加搅拌效果则反应收率以及反
应时间都会有很好的改善。我见过改变搅拌效果后,
收率提高十几个点的情况,也见过加强搅拌后几乎对
反应没什么影响的情况。
有的时候搅拌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比如说在两相分
层萃取过程中,搅拌的作用只要能保证两相充分混合
即可。搅拌太快有可能产生乳化现象,有时会严重影
响正常操作以及收率。
在结晶过程中,搅拌太慢会影响传热传质,太快可能
破快大的结晶使之变成难过滤难烘干的细晶。选用何
种搅拌类型才能在保证轴向,径向循环的前提下不破
坏结晶
过程,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晶型不好很大
程度上影响过滤烘干,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我
发现某些结晶过程中,锚式、框式搅拌表现很差(当
然也可能是反应
本身,或析晶溶剂,或析晶溶剂浓
度以及配比等原因)。我想把搅拌形式改成推进式或
者螺带式,
请各位朋友说一下,
在一般条件下:
2000L
不锈钢反应釜,装
料系数
0.7
,常规溶剂(如乙醇,
乙酸乙酯等),常规冷却结晶过程,假如要采用推进
式搅拌桨,那么转速一般为多少?要是采用双螺带搅
拌浆,一般转速为多
少?
1
、确定搅拌目的:如进行液液混合、固液悬浮、气液
或液液分散,是否需要实现传热、吸收、萃取、溶解、
结晶等工艺目的。根据工艺特点选择搅拌桨形式。
2
、
计算搅拌作业功率:
即搅拌过程进行时需要的动力
参考公式:功率
=
功率准数
*
液体密度
*
转数的
3
次方
*
浆径的
5
次方。
功率准数的计算复杂,与罐径、浆径、桨叶宽度、角
度、层数、粘度、挡板数、挡板尺寸有关。
3
、选择电机功率
:
考虑到效率后的计算值应大于或等
于
1.5
倍的搅拌作业功率即可。
4
、
有关最低临街搅拌转数的确定:
这个转数是满足搅
拌目的的最低转数而不是搅拌轴的临界转数。
5
、根据功率选择及校核搅拌轴、桨的刚度和强度。
6
、
配用减速装臵时还要考虑减速机的使用系数及减速
机的承载能力。
7
、对于细长轴还要考虑增加支撑,中间或底部支撑。
8
、还要考虑安装方式(顶入或底入还是旁入),这条
是先确定的。
9
、设计支座
10
、选用密封形式(填料或是机封)
在蒸馏过程中,
液体
逐渐减少,
固体结晶物逐渐增多,
这个过程是由高粘度的液液混合转变正固液混合进而
演变成粉体混合,单一种类的搅拌器都无法适应这种
复杂的工况,
而且由于防
腐层是搪玻璃,
衬里的施工
工艺对搅拌器要求比较苛刻,另外,根据你的描述,
结晶物并非单一的颗粒状,
而是蜂窝状的整体,
因此,
搅拌器还要具有很强的剪切力
才行,
框式桨只适合高
粘度的液液混合,并不适用在这种工况。我的一建议
是,选用螺带式搅拌器,加上变频调速电机,蒸馏前
转数高些,
随着液体的减少,
结晶物
的增加,
可逐渐
降低转数,
调速范围可选在
60-10
转
/
分之间,
电机功
率应在
5.5
千瓦左右,螺带的材质直接选用钛材或双
相不锈钢,
这样不必进行防腐处
理,
这样,
可以保证
螺带截面为无圆角的矩形,有很强的剪切力,可以搅
碎粘接在一起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