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某科研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此装置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适宜自然光
(1)植物具有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装置中两瓶上的液体一方面是瓶中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另一方面是瓶中的溶液中也有水分,在阳光的照射下,通过蒸发也可以在瓶内壁凝结成水珠.
(2)实验前要将此装置放到黑暗片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这样处理后,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片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4)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去掉碘液颜色的干扰,便于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叶片见光(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5)乙组装置与丙组装置的区别是丙里面是清水,乙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故乙、丙两装置内丙里面有二氧化碳,乙里面没有二氧化碳.因此乙、丙两装置中的叶片所处的环境,惟一变量是二氧化碳,由于乙叶片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叶片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而丙叶片由于环境中有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故遇碘变蓝色.该对照组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使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三片叶都要进行 呼吸作用,其强度大于或等于光合作用,结果光合作用的产物不能积累,所以实验中看不到变蓝的现象.
(7)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
| 光 |
Ⅱ 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Ⅰ.(1)仪器P的名称是______
Ⅰ.(1)仪器p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根据SO2可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2SO3),H2SO3显酸性;根据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根据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SO2具有还原性,能与碘水反应,使蓝色退去;SO2具有氧化性,能与氢硫酸反应;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③中反应为碘和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 2+SO 2+2H 2O=4H ++SO 42-+2I -; ④中反应为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2H 2S=2H 2O+3S↓, 故答案为:I 2+SO 2+2H 2O=4H ++SO 42-+2I -;SO 2+2H 2S=2H 2O+3S↓; II.(1)亚铁离子会被氯气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反应实质是2Fe 2++Cl 2═2Fe 3++2Cl -,故答案为:2Fe 2++Cl 2═2Fe 3++2Cl -; (2)氯气有强氧化性,能被碘氧化生成碘酸,同时自身被还原生成氯化氢,反应方程式为:5Cl 2+I 2+6H 2O═10HCl+2HIO 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 2+5Cl 2+6H 2O═10Cl -+12H ++2IO 3-,故答案为:I 2+5Cl 2+6H 2O═10Cl -+12H ++2IO 3-; (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向新制氯水中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但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所以红色逐渐褪去, 故答案为:先变红,后褪色; (4)氯气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为Cl 2+2NaOH═NaCl+NaClO+H 2O,其离子反应为Cl 2+2OH -═Cl -+ClO -+H 2O,故答案为:Cl 2+2OH -═Cl -+ClO -+H 2O.
Ⅲ 为探究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①为使实验达
(1)①因为此装置来证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因此就要将该装置放在光下;②观察是否有气泡进入试管,如果有气泡进入试管,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③氧气有助燃的性质,此装置中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能够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复燃,说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从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 (2)根据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 光 |
Ⅳ 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FeCl36H2O晶体.(图中夹持及
(1)铁粉和铝粉都是金属,都具有金属的通性,都能和酸反应和弱碱不反应;但铝粉和铁粉的不同化学性质是:铝粉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而铁粉和强碱不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故答案为:B;2Al+2OH-+2H2O=2AlO2-+3H2↑; (2)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3O4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碱石灰能干燥气体,除去H2中的水蒸气,故答案为:3Fe+4H2O | 高温 | .
Ⅳ 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2、CO和HCl组成,请从下图中选择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假
(1)氯化氢可以直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开始要通过硝酸银,检验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要根据其还原氧化铜后的生成物,要把干扰气体提前除去,所以要先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检验生成的水分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要先检验水分,再检验二氧化碳,反之,石灰水中的水分会对实验造成影响; (2)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生成铜,铜是亮红色固体,所以会看到黑色粉末变红; (3)若省略第二个装置,则不能验证出气体是氢气,因为气体从硝酸银溶液中通过后会带出水分; (4)最后一个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CDAEB (2)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亮红色 (3)H2 (4)CO2+Ca(OH)2═CaCO3↓+H2O
Ⅵ 双氧水常用作消毒、杀菌、漂白等.现有1OOmL一定浓度的双氧水试样.甲同学想用下列实验装置,设计一个简
(1)依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故答案为:恢复到室温后测量气体体积;应保持视线与量气管内凹液面最低点相切; (2)使用装置A、B测量产生的气体体积有误差,会使测量的气体体积偏大,该同学建议用C装置替代A装置,目的是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避免过程中产生误差;①平衡气压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能顺利滴下;②避免因分液漏斗内液体进入烧瓶引起气体体积测量误差, 故答案为:平衡气压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能顺利滴下,避免因分液漏斗内液体进入烧瓶引起气体体积测量误差; (3)如果1OOm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双氧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完全分解产生气体的体积为a L,而该实验过程中试样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体积为bL, 2H2O2=2H2O+O2 0.1mol aL n bL n= mol 过氧化氢浓度= = mol/L, 故答案为: mol/L; (4)①实验前,首先要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MnO 4溶液250mL,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外,还需的仪器是定容需要的胶头滴管,配制溶液需要的250ml的容量瓶, 故答案为: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②高锰酸钾溶液和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碱式滴定管中的橡胶管,所以b装置符合要求;反应到终点的现象可以依据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化分析,当滴入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恰好呈浅红色且半分钟不变化,证明反应 达到终点, 故答案为:b;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恰好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Ⅶ (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2)试用下图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上述反应中的生成物有三个:SO2、CO2、H2O,在检验这三种产物时要避免相互干扰内,如检验CO2时一般用容澄清石灰水,而SO2也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检验CO2之前必须先除去SO2;同时,在气体通过水溶液后,水蒸气会随之带出,所以必须在通过水溶液之前检验水的存在,由上分析装置的连接顺序是④→②→①→③. 故本题的答案是:(1)2H2SO4(浓)+C | △ | .
Ⅷ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份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
| (1)混合气→(E)(F)接(D)(C)接(A)(B)接(J)(I)接(H)(G)。 (2)无水硫酸铜变蓝;从B逸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而此处的H2O只能由H2还原CuO时产生,所以原混合气中一定含有H2。
与试用下图所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鑫旺五金制品厂
发布:2025-10-20 07:24:52
浏览:861
尚叶五金机电
发布:2025-10-20 05:32:44
浏览:5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