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薄层色谱实验装置

薄层色谱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1-02-12 04:57:13

㈠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有关物质是研究药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药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1.测定方法类型
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
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
验证系统适用性。之所以如此配制,目的是模仿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即有少量(1%左右)杂质存在时是否能与主成分达到完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实际存在情况的(见图1);而不应把该溶液配制成:主成分与中间体相同浓度的。因为一者实际检测时样品中不可能存在此种情况;二者该浓度不易确定,目前国内申报资料中一般的作法均是配制成较低的一致浓度,这样各斑点当然易于完全分离了,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主斑点急剧增大,很易将相邻杂质包含于主成分斑点中。同样,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亦如此。
3.检出条件的确定

其基本出发点是:主成分与相关杂质均应在该条件下显色,且在相同浓度下,斑点大小应基本一致。薄层板的类型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来选用,测定有紫外吸收的物质通常选用GF254或GF365板;测定无紫外吸收、需喷显色剂的,常选用硅胶G板或H板,选用该类薄层板时,显色方法根据被测物质的结构式选取,但当有多个显色方法时,应分别进行试验,选取灵敏度最高的显色方法。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有关物质的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采用碱性四氮唑蓝试液显色,美国药典26版采用硫酸-乙醇(10:90)溶液显色,两者均为激素类药物的显色方法。醋酸氢化可的松属于激素类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氮唑法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显色方法;而硫酸-乙醇显色法则主要是针对激素类中的雌激素的显色反应,对于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醋酸氢化可的松则反应活性不强,结果两法的灵敏度相差10倍以上。因此,检出条件的确定,一定要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4.供试品溶液浓度的确定(灵敏度试验——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供试品溶液浓度的设定在有关物质检测中是至关重要的,浓度越高、越能反映样品中杂质存在的情况,但若设定得过高,则会产生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超载现象的发生,产生错误结论;若设定太低,又将达不到检测杂质的目的,观测不到杂质量的变化。其设定是根据最低点样量和最大点样量来综合考虑的。

最低检出限虽然是个绝对值,但真正的意义却是其相对值,即相对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多少而言,所以测定结果不仅要罗列出其绝对值又应列出其相对值,这样最低检出限才有意义!最大点样量则是通过不断加大供试品溶液浓度,直至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情况出现时来得到的。然后根据最低检出限,采用“上推法”来确定:如一般设定杂质斑点小于1.0%对照斑点,对照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最低检出浓度(即最低检出限)的20~50倍,则供试品溶液浓度是最低检出浓度的2000~5000倍;反过来,最低检出浓度应至少达到供试品溶液浓度的0.02%~0.05%。应注意的是:由于最低检出量和最大点样量因试验环境、薄层板质量以及即时试验时其他各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即耐受性因数),故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在保证小于最大进样量的情况下,可在此基础上设定得再高一些,以保证该浓度可适用于各种条件下。。

㈡ 薄层色谱法实思考题及答案

色谱法是分离、提纯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物质时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流动的混合物溶液称为流动相;固定的物质称为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根据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等。

吸附色谱常用氧化铝和硅胶作固定相;分配色谱中以硅胶、硅藻土和纤维素作为支持剂,以吸收较大量的液体作固定相,而支持剂本身不起分离作用。根据操作条件不同,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类型。

(2)薄层色谱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利用保留值定型在特定的色谱系统中,化合物的Rf值一定,比较未知物和标准物的Rf值,能够作为鉴定未知物的依据。定性分析通过显色等方法定位后,测出斑点的Rf值,与同块板上的已知对照品斑点的Rf值对比,Rf值一致,即可初步定性该斑点与对照品为同一物质。

然后更换几种展开系统,如Rf值仍然一致,则可得到较为肯定的定性结论。这种定性方法适用于已知范围的未知物。由于Rf值重现性差,进行定性困难,因此也常采用相对比移值RS来定性。

板上化学反应定性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反应后生成特征颜色的化合物,借以鉴定反应物;反应后生成复杂的、无法鉴定组分的混合物,但可根据生成物的“指纹”特征加以鉴定。

除以上两种定性方法外,还有板上光谱定性、TLC与其他联用技术间接联用定性、薄层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定性以及薄层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将分离后的区带取下,洗脱后再用其他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进一步定性。

㈢ 薄层色谱的实验步骤

薄层板的制备
点样
展开
检视

㈣ 有机实验,薄层色谱和纸色谱实验中,在混合物薄层色谱中,如何判定各组分在薄层上的位置

是的,薄层色谱又叫TLC,操作的方法是:在点样板中放入原料(如果原料是固体回需要用合适答的溶剂溶解),在反应过程中,先用毛细管取原料,在薄板下方2毫米以上处点一下(点的水平位置视要点的式样个数决定,平均分配),再取反应液同样点在薄板上(上述的是同一块板),每个点代表什么式样要记好,然后放入爬板的容器里(容器中应在底部垫一层棉花,再倒入洗脱剂,洗脱剂的配制方法是石油醚:乙酸乙酯=7:1,倒入洗脱剂的量以刚好与底部的棉花平齐为好,薄板放入爬板容器时应直立,点样的位置朝下,大约几分钟后当液体上升到薄板的3/4或2/3时,拿出薄板,在紫外灯下可看到每个点样位置都有“东西”向上“爬”,如果反应液的位置的“东西”向上“爬”的和原料的一样高,则说明反应液中原料是剩余的,没有完全反应,重复此抄作,直至反应液的位置的“东西”不与原料一样高时,反应则终止。取样的时间视具体实验而定,一般为15分钟至一个小时不等。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gh邾选jυ觫ujυ觫lz摩h邾选e丁i衰〓64868533772011-9-15 17:21:45

㈤ 柱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的最后问题与讨论怎么写

在实验中复遇到什么问题,如制何解决的?以及对实验的一些思考
比如做薄层色谱时会想 为什么要预饱和?出现峰拖尾严重该如何处理? 不同极性的样品对应的展开剂选择?
柱色谱法:柱子装好的重要性? 注意随时补充洗脱剂,防止走干。

㈥ 薄层色谱实验为什么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在密来闭容器中进行为了自防止溶剂挥发,使溶剂的蒸汽压在密闭容器中迅速达到平衡,防止溶液跑样不均匀。

薄层色谱法(TLC),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

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6)薄层色谱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薄层分配层析、薄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㈦ 薄层色谱法工作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7)薄层色谱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一、薄层色谱的特点:

灵敏度及分辨率高、分离快速、操作方便、同时分离多个样品、样品预处理简单、设备简单。

由于这些特点,薄层色谱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通常用薄层色谱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薄层扫描仪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对它进行略详的介绍。

薄层扫描仪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基本是相同的,每台仪器都包括光源、分光器、检测器、数据处理及信号输出几个部分。

二、优点

它保持了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显色容易等特点,同时展开速率快,一般仅需15~20分钟;混合物易分离,分辨力一般比以往的纸层析高10~100倍。

它既适用于只有0.01μg的样品分离,又能分离大于500mg的样品作制备用,而且还可以使用如浓硫酸、浓盐酸之类的腐蚀性显色剂。薄层层析的缺点是对生物高分子的分离效果不甚理想。

㈧ 薄层色谱法实验步骤

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步骤包括薄层板的制备、点样、样品的展开和斑点定位.

㈨ 薄层色谱法的主要显色定位方法有哪些

1、在日光下观察,划出有色物质的斑点位置。

2、在紫外灯(254nm或365nm)下观察有无专暗斑或荧光斑属点并记录其颜色、位置及强弱。能发荧光的物质或少数有紫外吸收的物质可用此法检出。

3、荧光薄层板检测,荧光薄层板是在硅胶中掺入了少量荧光物质制成的板。在254nm紫外灯下,整个薄层板呈黄绿色荧光,被测物质由于荧光猝灭作用而呈现暗斑。

4、既无色又无紫外吸收的物质,可采用显色剂显色。

(9)薄层色谱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薄层色谱方法要求硅胶粉末的粒度分布窄、平均粒径约15微米,薄层厚度为250微米左右,支持物一般为玻璃板,也可采用其他适用的物质。

将欲分析的样品溶液以点状或线状加至薄层板上。然后将它插到 一个动相的液体(展开剂)中,使动相向上移动达到色谱分离的目的。

通常把流动相极性小而固定相极性大的体系称为正相薄层色谱法;反之,则把流动相极性大而固定相极性小的体系称为反相薄层色谱法。

与其它色谱方法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①展开时间短,一般只需十至几十分钟。

②操作简单,所用仪器设备也简单,分离效果好。

③显色剂多样化,选择性鉴定能力强。

阅读全文

与薄层色谱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超声波在农业的用途是什么 浏览:226
阀门怎么扭是开 浏览:561
afc售检票终端设备有哪些 浏览:335
腿部锻炼的器材有哪些 浏览:332
lc在仪表中代表什么 浏览:264
燃气阀门进场强度试验多少 浏览:619
海尔冰箱制冷泵什么颜色好看 浏览:495
超声波振动筛怎么才能筛的快 浏览:690
地热为什么不用制冷剂 浏览:622
供水自动蝶和管道装置 浏览:874
轴承n309承重多少 浏览:532
二氧化碳简易实验装置 浏览:348
机械表动能不足怎么办 浏览:917
验光仪器怎么测眼睛度数 浏览:283
常见的机械性能指标有哪些 浏览:467
广数机床开不开机怎么回事 浏览:689
人力资源分析工具箱 浏览:277
廊坊机械企业退休什么制度 浏览:275
中压阀门是什么意思 浏览:967
东莞市精建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