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O2是一种有毒易溶于水的红棕色气体,实验室制取NO2的原理是:Cu+4HNO3(浓) △ . Cu(NO3)2+2H2O+2N
(1)B是水槽,常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C是集气瓶,常用来收集气体;D是锥形瓶,常内用作反应容器;E是铁架台容,常用于固定、支持实验装置.
故填:B是水槽;C是集气瓶;D是锥形瓶;E是铁架台.
(2)制取二氧化氮时需要加热,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应该用E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二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为了尽可能地防止二氧化氮向外扩散,最好用A装置收集.
故填:E;A.
(3)装置F除了用来制取氧气外,还可以用来完成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故填:完成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B. 下面的实验是NO2溶于水的有关操作,装置如右图所示:
可能的现象是:水进入至试管容积约( 2/3) 处。
原因:NO2溶于水,气体体积减少了( 1/3 ) 。
操作专2:松开拇指。
可能的现象是:试属管内的无色气体变成( 红棕) 色。
原因:生成的气体被空气中的 (O2) 氧化成 (NO2)。
操作3:再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振荡。
可能的现象是:气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原因:(NO2)又溶于水。
操作4:向试管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
可能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溶液呈(酸)性
C. 如图为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瓶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各组
在烧瓶中充满抄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若形成喷泉,则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液体不能充满烧瓶说明气体溶于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气体;
A.NH3极易溶于水,则可形成喷泉,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故A不选;
B.二氧化氮溶于水和水反应,能形成喷泉,但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烧瓶,故B选;
C.二氧化碳极易与NaOH反应,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故C不选;
D.4:1的NO2与O2和水,4NO2+O2+2H2O=4HNO3,能形成喷泉,烧瓶能充满液体,故D不选;
故选B.
D. 小明为验证NO2的氧化性和NO的还原性,设计了如下装置制取NO2和NO,并验证其性质,装置图如下:(1)写出
(1)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u+4H++2NO3-═Cu2++2NO2↑+2H2O;二氧化氮能氧化硫离子生成硫单质,硫单质不易溶于水,所以溶液出现浑浊选项,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故答案为:Cu+4H++2NO3-═Cu2++2NO2↑+2H2O;溶液变浑浊;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2)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所以丙中充满水的作用是制取NO,并用排水法收集NO,故答案为:制取NO,并用排水法收集NO;
(3)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硝酸也能把硫离子氧化生成硫单质,对二氧化氮性质的检验造成干扰;为防止硝酸的干扰,故应在无水的环境中检验NO2的氧化性,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
故答案为: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氧化性酸,可将Na2S氧化,使溶液变浑浊;可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
E.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图中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已知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设烧瓶体积为22.4L,则标准状况下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
22.4L |
22.4L/mol |
2 |
3 |
1 |
3 |
1 |
3 |
44.8 |
3 |
| ||
|
1 |
22.4 |
1 |
22.4 |
F.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1)A处是气体发生装
(1)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气,过氧化钠在此装置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制版取氨气的药品可权以用NH4HCO3或(NH4)2CO3,药品均为固体,选择的装置符合加热固体制气体,故答案为:NH4HCO3或(NH4)2CO3;cfgh;
(2)氨气极易溶于水,实验会倒吸,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氨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要在D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故答案为:①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②在D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3)①过氧化钠的作用是用来吸收铵盐分解产生的CO2和水蒸气并发生反应,生成氨的催化氧化所需要的O2,故答案为:①吸收CO2和水蒸气,并生成O2;
②氨气的催化氧化方程式为:4NH3+5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