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图(甲)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l)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研究物像的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5)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透明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的位置偏上或偏下了.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物像大小相等;
(6)实验中,小乐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
(7)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8)要想使像更亮一些,要使物体更亮一些,可以用手电筒照亮镜前的棋子;
(9)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比较各个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得两对应点是否重合).
故答案为:(1)研究物像的大小关系;(2)不变;(3)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4)A;等效替代法;(5)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物像大小相等;(6)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7)较暗;(8)将棋子照亮;(9)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B. 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A所示). (1)将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图A是密闭装置,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说明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不变,那么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就只有光照强度和温度了.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动是由氧气的增减造成的,只在有氧气释放,液滴就会右移.图B中g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超过该点将消耗氧气,所以g点时储存氧气最多.
(2)表格中数据表明,氧气的产生速率在逐渐减小,表明光合作用在减弱,在B曲线上所对应的区段是de和fg.
(3)e点与d点相比,e点由于白天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因此二氧化碳固定减少,那么C3的合成速率慢.
a点形成的原因可能是a时刻温度较低.
装置A中测定的是净光合速率,装置C中测定的是呼吸速率,因此在处理数据时,将A装置中液滴移动距离加上C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实验装置中实验组读数表示净光合速率,对照组读数为呼吸速率.测得单位时间内,实验组读数为M,对照组读数为N,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M-N或M+|N|.
(4)甲图所示的生理状态下,产生ATP的场所有A类囊体薄膜、C线粒体基质、D线粒体内膜、E细胞质基质.
(5)乙图G、X、Y表示物质,①~⑤表示过程,图中的过程⑤二氧化碳的固定、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于甲图中的B叶绿体基质场所.物质X、Y分别代表的是三碳化合物、丙酮酸.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温度18(或g)
(2)de或fg
(3)慢a时刻温度较低M-N
(4)A、C、D、E
(5)⑤②三碳化合物、丙酮酸
C. (2014荆州)现将一密闭透明的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
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D. (2014泰安)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
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回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答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选:A.
E. (1)某同学利用透明硬质水管测量大气压强值,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管
(1)根据题意可知大气压等于水的压强:p=ρgh=1.0×103kg/m3×10N/kg×9.78m=9.78×104Pa;
打开开关后,水管和回水槽成答连通器,管内的水流入水槽,水静止后,管和水槽的液面相平,所以水管中的水不会冲出上管口喷向空中;
(2)①由图知,当蜡烛从10cm移动到0cm刻度线处,物距增大,像距变小,所以光屏应向左移动,因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主要应用是照相机;
②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1)9.78×104Pa;不会;(2)①左;缩小;照相机;②靠近;凹透镜.
F. 某同学将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时的两盆植物,分别移置在透明、密闭的玻璃装置中(如图甲、乙示),再放在阳
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乙中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不能进行有机物(淀粉)的制造.故:
乙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时,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因为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经酒精煮沸脱色后滴碘液检验,不变色;而甲盆植物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故经酒精煮沸脱色后滴碘液检验变色.此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在此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做对照试验.
故答案为:
(1)乙盆植物不变色;甲盆植物变色.(2)二氧化碳.(3)做对照试验.
G. 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A所示).(1)将该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图A是密闭装置,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说明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不变,那么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就只有光照强度和温度了.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动是由氧气的增减造成的,只在有氧气释放,液滴就会右移.图B中g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超过该点将消耗氧气,所以g点时储存氧气最多.
(2)表格中数据表明,氧气的产生速率在逐渐减小,在B曲线上所对应的区段是de和fg.
(3)d点与c点相比,d点的氧气释放速率快,即光合速率快,消耗的C3多,那么C3的生成量就多,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4)用装置A测定的光合作用的速率比实际值偏低,原因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氧气.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还需要测定出呼吸速率,具体做法是设置A装置完全相同的C装置,将C装置遮光放在与A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测得单位时间内,实验组读数为M,对照组读数为N,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M-N或M+|N|.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温度18(或g)
(2)de或fg
(3)多叶绿体基质
(4)植物存在呼吸作用遮光M-N(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