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如图2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
(1)由图2知,光抄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cm-50cm=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实验中,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4)当蜡烛距凸透镜17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5)55cm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当蜡烛从距凸透镜55cm处以4cm/s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2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小于4cm/s.
故答案为:(1)10.0;
(2)同一高度;
(3)上;下;
(4)倒立;放大;投影仪;
(5)<.
2. 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如图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______;(2)
(1)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则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版
(2)小刚将蜡烛移至30cm刻度处,物权距增大,像距减小,即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已知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等大的像,则u=2f=30cm,
由此可得f=15cm;
(3)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由图可知,u=5cm<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倒立放大的实像;(2)靠近;(3)正立.
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
(1)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这样烛焰的像才版能成在光屏的中权央;
(2)①蜡烛位于2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②当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靠近时,这是增大了物距,为了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物距要减小,像距要变大,所以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3)凸透镜位于50cm刻线处,蜡烛在30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0cm=20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40cm=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处;(2)①缩小;照相机;②远离;(3)倒立;幻灯机;(4)正立;放大镜.
4. 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如图1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
(1)由图1知,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0cm-50.0cm=1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实验中,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当蜡烛距凸透镜17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倒立;放大.
5. 如图1所示是王瑞同学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另一侧的光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所以如图2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3)①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物距是3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②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地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光屏要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蜡烛距离凸透镜8cm,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烛焰和烛焰的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眼睛要在光屏一侧观察蜡烛的像,所以眼睛和烛焰在凸透镜的异侧.
(5)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蜡烛的长短不能再变化,并且为了下面的实验不再移动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最合理的方法是使凸透镜和光屏一起向下移动一些.
故答案为:(1)测出凸透镜的焦距;(2)同一高度;(3)缩小;照相机;远离;(4)异;(5)上;C.
6.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物距和像距,还要用到刻度尺.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最小、最亮的点,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故答案为:刻度尺(或尺子);焦距. (2)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为了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能够成在光屏上,使光屏能够收到完整的像,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使光屏能够收到完整的像.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光屏上接不到像,取走光屏通过凸透镜观察蜡烛,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C. (4)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得,当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放大. |
7. 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前,应将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调整至_____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先使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焰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
(2)由题意知,f=30cm,此时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应在2倍焦距之外,故焦距小于15cm;
(3)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处;(2)实、小于;(3)完整烛焰的像.
8. 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
(1)实验抄中为使像能成袭在光屏的中央,在光具座上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实像时,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烛焰下移像将上移,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光屏上移;
(3)由题意可知,蜡烛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成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物距小于像距,则物小像大.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上;上;(3)缩小;照相机;(4)小于.
9. 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
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要使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专20cm,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属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由图可知,A选项中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但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故A错误;
B选项中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B符合题意.
C选项中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但眼睛和烛焰在同一侧了,故C错误;
D选项中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大于20cm,故D错误.
故选B.
1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过程(步骤及现象):
1,光具座放好在桌面上,按顺序固定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并调节好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把蜡烛移到最左端,光屏移到最右端,在吧凸透镜往光屏方向移动,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为焦点,并测出两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记为f
3,把凸透镜移到中间,并移动蜡烛和光屏
1)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象距和象的特点。
2)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象距和象的特点。
3)把蜡烛移到一倍焦距之内,移动光屏位置,试试能否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如果不能,则从光屏一则,对着凸透镜看,能否找到一个象,并记录象距和象的特点。
实验结论:
u与f的关系 像的特点 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v与f的关系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u=f -- - --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u,v同侧
(注:U是物距F是焦距 )
结果分析:
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