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但他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
手指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成的是虚像,因此光屏上不会有指尖的像;但是由于手指不透明,挡住了部分光线通过凸透镜,光屏上发光体的实像会变暗一些;来自发光体的光通过凸透镜时发生折射,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手指挡住的部分(如上部)仍有来自发光体的光到达(光屏的上部),因此不会形成手指的影子。
『贰』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1)如果刚开始的实验器材摆放如图,应将光
(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所以光屏和凸透镜都向下移动.
(2)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蜡烛向上调节.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说明15cm=2f,则f=7.5cm;
(4)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则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物距大于2f,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5)确定蜡烛和透镜的位置,此时无法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因;
虚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需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故答案为:(1)下;同一水平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上;(3)7.5;(4)左;缩小;照相机;(5)物距小于焦距(或蜡烛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正立放大的虚像.
『叁』 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蜡烛移至图示
(1)15; 30; 倒立; 放大; 电影/投影仪 (2)左;10;倒立;等大 |
『肆』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1)装置中明显错误的是
(1)为了使物体成像在光屏上,首先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图中光屏中心与烛焰凸透镜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导致光屏上接收不到烛焰的像.
图示的物距为20厘米,而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当将烛焰移动到20厘米时,此时的物距为10厘米,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在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
故答案为:(1)不在同一高度;放大;
(2)不能;烛焰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或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虚像,故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伍』 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他按如图装配仪器 (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
(1)根据实验的要求,并且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而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说明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
(2)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蜡烛应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所以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或将光屏向上移.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像远离凸透镜,要用光屏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能把成在视网膜前的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
(4)蜡烛放在A点,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因此要把光屏像右移动.
(5)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之内,所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像与物同侧,即都在凸透镜的左侧,由图可知,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B点.
故答案为:(1)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2)上;(3)远离;能把成在视网膜前的像成在视网膜上;(4)右;(5)B.
『陆』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小明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置偏高,
(1)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置偏高,由于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所以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偏低,所以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
故答案为:下.
(2)透镜的焦距为10cm,由图知,此时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20cm.
幻灯机或投影仪就是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20;幻灯机(或投影仪).
(3)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不能成像,物体放在焦点上,即物距为10cm;或成虚像,物距小于焦距10cm.
故答案为: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4)小明将实验装置上的凸透镜取下,观察手指,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用此凸透镜观察窗外的物体,由于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正立的虚;倒立、缩小的.
『柒』 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先测了测透镜的焦距是15cm,然后把凸透镜、蜡烛、光屏安装在
(1)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烛焰和透镜之间的距离是40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实像,但是光屏上承接不到,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 (3)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烛焰和透镜之间的距离是4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所以光屏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15cm~30cm. (4)当烛焰由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靠拢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蜡烛;凸透镜;光屏;(2)蜡烛与光屏不在同一高度;(3)15cm~30cm;(4)远离透镜. |
『捌』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1)装置中明显错误的是烛
(1)为了使物体成像在光屏上,首先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而图示的情景中,光屏中心与烛焰凸透镜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图示的物距为20厘米,而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制成的.
(2)当将烛焰移动到20厘米时,此时的物距为10厘米,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在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
故答案为:(1)不在同一高度上;放大;投影仪.
(2)不能;烛焰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或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虚像,故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玖』 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1)蜡烛移至图示位置
(1)凸透镜位于50cm刻线处,蜡烛在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像距为80cm-50cm=30cm,即光屏距离凸透镜30cm,
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
(2)凸透镜焦距为10cm,若将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当蜡烛向左移5cm,此时物距为15cm+5cm=20cm,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f,则光屏向左移动10cm;此时屏幕上得到的像的特点是 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15;30;倒立;放大;投影仪;(2)左;10;倒立;等大.
『拾』 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
(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①光具座上没有依次放在蜡烛、凸透镜、光屏,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颠倒了.
②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在同一高度,像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cm处,物距为u=50cm-10cm=4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35cm处,物距为u=50cm-35cm=15cm,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5)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40cm处,物距为u=50cm-40cm=10cm,光源放在焦点上,经凸透镜之后会变为平行光.所以光屏上会出现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6)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
(7)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1)10;(2)①光具座上没有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②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3)缩小;(4)放大;投影仪;(5)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烛焰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变为平行光;(6)二倍焦距;一倍焦距;(7)完整;变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