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

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

发布时间:2022-04-29 01:59:26

① 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将落户天津吗

2018年8月9日,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设施将建设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5年。其建成后将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地震模拟振动台是开展抗震模拟研究的有效试验平台。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由于规模较小或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其他多种灾害荷载的作用),已经不能满足一旦地震时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服役的需要。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将建设尺寸和载重量更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水下波流耦合作用的振动台台阵试验装置。该设施建成后,可大幅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介绍,该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其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交叉。

② 如何看待中科院启动实施计划,进行研究所分类改革

今天,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的具体内容(以下简称《“率先行动”计划》),宣布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
在《“率先行动”计划》中,中科院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并系统设计了今后15年左右中科院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步骤和主要举措。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高质量完成“创新2020”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
《“率先行动”计划》提出了5个方面25项重大改革发展举措: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适应国家发展要求、有利于重大成果产出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以调整优化科研布局为着力点,进一步把重点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探索科技智库建设的新体制,强化产出导向,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深入实施开放兴院战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在研究所分类改革方面,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创新研究院。计划到2020年前组建5至10个创新研究院;到2030年前再组建10至20个创新研究院。
将面向基础科学前沿,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卓越创新中心。计划到2020年前,建设20个左右卓越创新中心;2030年前,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建成30个左右卓越创新中心。
将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计划到2020年前,建设5至10个大科学研究中心;2030年前建成15个左右大科学研究中心,并将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成若干国家科学中心。
将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所。对特色优势和成果产出不明显、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所,进行撤并重组和结构调整。同时,依据四类科研机构的不同定位,建立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③ 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了吗

9月1日电,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十二五”期间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位于广东东莞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于今年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2018年春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按计划全部完工,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东莞市副市长黄庆辉说,未来广东省和东莞市进一步加大对散裂中子源建设与发展的支持,计划建设用户谱仪和用户实验室,完善样品环境,最大程度发挥这台大科学装置的作用,“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在筹备建设若干条用户谱仪。散裂中子源还将向国家申请二期工程建设,包括新建谱仪和将束流功率从100千瓦升级到500千瓦。”

④ 大科学装置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

但是,研究资金缺乏却成了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的拦路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但外单位科研人员使用大科学装置做研究所需的费用却没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大大限制了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科研设施的平台功能。”
首批4000万联合基金助推大科学装置向全国开放
为解决资金制约,使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机会利用中国科学院运行和管理的大科学装置,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在学科前沿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中的支撑作用,国家基金委与中科院共同出资,设立了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
据国家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介绍,该基金首批投入经费4000万元,由国家基金委与中国科学院各出资二分之一,执行期为2009年-2011年。该联合基金按照突出大科学装置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的思路,主要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来实施。
该联合基金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基于平台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同步辐射线站、重离子源等,重点支持多学科及交叉研究;(二)基于专用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的高能物理研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的核物理研究等;(三)提升大科学装置研究能力的实验技术、方法及小型专用仪器发展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譬如探测技术、快电子学技术、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技术,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科学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物理、化学、材料);信息领域的科学问题;生命领域的科学问题(包括生物物理与医学);环境和资源领域科学问题;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课题研究牵引的诊断技术、小型专用实验设备的研制、改善和发展;拓展新的科学目标的探测技术、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技术与方法、数据获取、处理和存储技术研究,等等。
“该联合基金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运行,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管委会,负责该项联合基金的统筹实施。管理工作以基金委为主负责,中国科学院参与协调工作,具体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管理办法执行。”陈宜瑜主任透露,今年3月初国家基金委将单独发布指南,受理申请。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将实现4个“有利于”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的设立,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白春礼常务副院长认为,它将有助于实现4个“有利于”——
将加强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创新体系其它单元的联合与合作,有利于与各单元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良性科技竞争合作关系,更快地形成整体合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将促进大型科技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共享,有利于切实打破条块分割、有效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提高大科学装置的利用效率,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将有利于理论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结合,促进大科学装置的成果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为大科学装置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将改变以往对外合作中外方承担主要经费的做法,有利于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共同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瓶颈。

⑤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稳步推进,是谁在背后的努力

是一些科学家在背后努力,这些科学家研制出了很多的成果,而且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才会让科学一直都在进步。

⑥ 大科学装置的意 义

作为承担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先后建设和运行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和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实践表明:作为一个国家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大科学装置是支撑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台,其建设和运行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核心、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础设施,是建立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型科研基地的重要条件,并成为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阎永廉说,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基础数据和基础信息,而作为科技基础设施的大科学装置在数据及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为农、林、水、土、地质、地矿、石油、环保、城市规划、灾害等的调查、监测、研究和相关的经济建设活动,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手段。遥感卫星地面站则是在整个对地观测体系链中,集数据收集、存档和分发功能于一体的不可缺少的承上启下的中间枢纽环节和基础设施。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例。运行16年来,它为国内20多个部委和30个省市提供了大量地球观测数据,为诸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1998年长江、嫩江特大洪水期间,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国家救灾总指挥部提供的准确灾情数据,在救灾和灾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可以说,大科学装置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但是,在白春礼看来,这些大科学装置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距离“物尽其用”还有很大距离。“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认为,作为由国家投资建设的重要科技资源,大科学装置的科学目标反映了国家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向全国开放。不仅应用和服务面广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装置和公益型科技设施需要拥有较多的用户队伍才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而且专用型研究装置也必须服务于相关领域的广大用户,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

⑦ 2022年有大科学装置的高校有哪些

吉林大学等
具体有吉大,华科,天大,哈工大,同济,浙大
大部分高校将在2022-2023年间建成大科学装置验收,预计5年后开始投入使用。未来至少到2035年,这些重大科学装置将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成果产出的主要产区之一。

⑧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历史沿革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研究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对其所依赖的实验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大科学装置就是为满足现代科学研究所需的能量更高、密度更大、时间更短、强度更高等极限研究条件而产生的。1939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原子层次逐步发展到更深层次。在近70年的历史中,全世界已有近20项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的重大科学突破获得诺贝尔奖。大科学装置的产生为人类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极限的能力,使科学研究有可能在微观化、宏观化、复杂化等方面不断深入,从而取得重要发现。大科学装置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同时,它的建造和运行也带动了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最早开始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计划带动下进行的,此时属于“ 萌芽期”。“文革”时期,国内科学研究受到极大损害,但大科学装置建设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仍在孕育着新的发展,可以称为“ 成长期”。改革开放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逐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七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科学项目5项,其中大科学工程2项,投资为3.4亿元;而“九五”、“十五”期间的投资则增加到近40亿元。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进入了“ 发展期”,并逐渐深入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些装置的研究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面对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2005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国家对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进入了“ 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启动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将突破60亿元。在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进步将会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及运行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预计“十二五” 期间国家在此方面的投资还会更大、项目会更多,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
国际合作在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国际大科学装置的项目合作也成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纷纷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的研究,并于2009年完成了中国至2050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的描绘。

⑨ 什么是大科学装置

阅读全文

与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煤气阀门平着是关 浏览:813
中山和益五金制品厂 浏览:153
机械车间常见的防护装置有 浏览:912
征服者摩托车后工具箱 浏览:358
超声波测量身高怎么作弊 浏览:841
mido机械表如何清洗 浏览:748
仪器仪表组装怎么做 浏览:946
氯气制备与性质实验装置图 浏览:94
煤气罐阀门长什么样子 浏览:236
机械表为什么突然走快了 浏览:31
制冷原理实验装置 浏览:789
防雷装置检测资格证考试内容 浏览:840
冰箱制冷原理属于什么内容 浏览:417
实验室安装尾气吸收装置 浏览:95
变压器主要测试设备有哪些 浏览:506
制作美容仪器有什么危害 浏览:486
农村打水井设备多少钱 浏览:875
小xi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浏览:152
天然气阀门进场试验时间 浏览:672
洛阳lyc轴承怎么代理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