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的科研设备
无局放工频试验系统
电磁抗扰度测试系统
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虚拟仿真平台
谐波发生器
电力电子综合试验研究平台
网络阻抗频谱分析仪
TCSC动模实验装置
6KvarTCSC动模试验装置
微机励磁调节器
②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属于什么专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始于1950年,原为电机专业。195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生。1960年专业更名为“工业企业电气化”。1981年被批准为"矿山电气与自动化"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我国首批博士点之一。1990年更名为"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个此类博士点之一。1995年学科点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同年获准设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7年学科点更名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1998年设立了"国家煤炭工业电力传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2001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获准建设"江苏省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在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长期从事矿山大功率电力传动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研究成果在全国煤炭、冶金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我国矿业系统的经济建设以及高技术开发应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十五”期间,本学科以大功率传动及自动化为主攻方向,继承矿业特色,以解决行业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为目标,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了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被SCI、EI、ISTP收录论文共计159篇。经过“十五”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大功率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大功率全数字交流调速系统”、“大功率开关磁阻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系列装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矿山大功率传动装备的技术进步;开发了“XBSG系列消弧线圈成套装置”和“杂散电流防护系统”,很好地解决了矿山设备的供电安全问题;开发了“矿井多媒体综合业务数字网”相关技术,为矿山信息化和大型传动设备的网络化控制创造了条件。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显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矿山重大机电装备的技术水平。
研究平台建设方面,通过“煤炭工业电力传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 “十五”211工程建设的“现代电力传动实验室”项目,形成了实验室面积4500m2,设备总值2700万元的科研环境,为开展大功率交直流传动全数字控制理论与应用、矿用电力传动系统及电气安全理论、电力传动网络化控制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学科队伍方面,围绕大功率交直流传动全数字控制、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矿山动力系统安全理论与应用、安全生产监控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博士为主体的、中青年教授为骨干的学术团队。团队有教授13名,副教授14名,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21名,1人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名名师”,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次获省部级科技人才称号。
人才培养方面,五年来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7人,毕业博士32名,招收硕士研究生78人,毕业硕士55名,出站博士后5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共获得国家级教学奖励4项,省部级教学奖励18项。
对外交流方面,承担了6项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加拿大New Brunswick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及Siemens、ABB、Ansaldo等国际公司开展了合作交流。
学科拓展方面,通过学科交叉,促进和支持了我校矿山安全、通信与信息、检测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③ 大连理工大学自动化系的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动化研究所目前拥有教授 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所长:顾宏教授,副所长:陈昌副教授,在读的硕士、博士共60余人。
研究方向: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和应用、过程检测与智能控制、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装置、嵌入式控制技术及系统、交流和直流的传动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集成。近年来承担了省、市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多项是较大型的公开招标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电子定量包装控制系统”、“300吨/时大型沥青拌合机控制系统”、“大型龙门刨传动控制系统”、“无线分布式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多项成果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
自动化技术实验室简介
自动化技术实验室隶属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由原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三个专业方向实验室合并组成,为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现开设《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检测技术及仪表》、《电力电子技术》、《控制仪表及装置》、《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及《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的实验。面向专业包括“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现可开出自动化技术类各种实验60余个。此外,实验室还建有“ePLAN自动化系统设计”网络系统,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使用。实验室现有各种实验装置50多台套。其中,电机与拖动实验装置和过程控制综合实验装置为自动化专业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开发,可满足多项实验要求。
④ 双控和电气 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哪个好就业。工资待遇都不错的,准备12考研
电气和自动化专业,刚毕业就想创业根本不可能,先不说你大学或是研究生就根本不入行,就说你没有资金,这不像你做小买卖这样的小本生意,电气行业不同……
双控专业考研比其他的好考,因为有双控专业的学校很多,门槛也低;电力系统专业毕业可以轻松的进入电力部门,工作轻松加无聊,跟公务员很像;电力电子跟企业关系相对紧密些,工资跟你的技术水平挂钩;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分数和质量都有差异,建议你想搞理论、工作环境好就报双控,其他的自己衡量,加油,专业不分好坏,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喜欢
⑤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教程的目录
第1篇电力电子装置常用器件
第1章常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
1.1不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1.1.1普通功率二极管
1.1.2快恢复二极管
1.1.3肖特基功率二极管
1.2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1.2.1普通晶闸管
1.2.2快速晶闸管
1.2.3双向晶闸管
1.2.4逆导晶闸管
1.2.5光控晶闸管
1.3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1.3.1门极关断晶闸管(GTO)
1.3.2电力晶体管(GTR)
1.3.3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1.3.4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第2章常用控制触发驱动器件
2.1晶闸管移相触发控制专用集成电路
2.1.1KJ004(KC04)晶闸管移相触发器集成电路
2.1.2KJ787高性能晶闸管三相移相触发器集成电路
2.1.3EXB841 IGBT厚膜驱动器电路
2.1.4HIA02具有自保护功能的IGBT厚膜驱动器集成电路
2.1.5IR2110两路输出MOSFET或IGBT驱动器集成电路
2.2单相、三相PWM和SPWM控制专用集成电路
2.2.1TL494脉宽调制器集成电路
2.2.2SG1525 PWM控制器集成电路
2.2.3HEF4752V三相PWM及SPW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3章电力电子配套元件
3.1变压器
3.1.1整流变压器
3.1.2脉冲变压器
3.2电抗器
3.2.1平波电抗器
3.2.2进线电抗器
3.2.3均衡电抗器
3.3互感器
3.3.1普通互感器
3.3.2LEM互感器
3.4功率电容器
3.5功率电阻器
3.6散热器
3.7过电压保护器件
3.7.1TVS瞬态电压抑制器
3.7.2SIDACtor双向瞬态过电压保护器
3.7.3MMC防雷管系列
第2篇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第1章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一晶闸管的简易测试及导通关断条件实验
实验二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及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实验
实验三单结管触发电路及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
实验四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实验
实验五集成触发电路与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
实验六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研究
实验七采用集成触发器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研究
实验八双向晶闸管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
实验九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
实验十直流斩波电路实验
实验十一IGBT直流斩波电路
实验十二升、降压直流斩波电路实验
实验十三半桥型开关稳压电源的性能研究
实验十四电力晶体管(GTR)特性研究
实验十五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PET)特性研究
实验十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CBT)特性研究
实验十七单相桥式有源逆变电路实验
第2章电力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实验
2.1Multisim 7仿真实验
2.1.1Multisim 7窗口界面
2.1.2电路的创建
2.1.3仪器仪表的使用
2.1.4应用举例
2.2电力电子电路的MATLAB 6.5仿真
2.2.1MATLAB简介
2.2.2启动和退出MATLAB 6.5软件
2.2.3MATLAB 6.5主体界面
2.3Simulink工具箱
2.3.1Simulink工具箱简介
2.3.2Simulink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
2.3.3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2.3.4简单应用实例
2.4电力系统(Power System)工具箱简介
2.4.1启动电力系统元件库
2.4.2退出电力系统元件库
2.4.3电力系统元件库简介
2.5电力电子电路的建模与仿真实例
2.5.1晶闸管元件应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实例
2.5.2可关断晶闸管的仿真模型及仿真实例
2.5.3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元件的仿真模型及应用实例
2.5.4晶闸管交流调压器及其应用仿真
第3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3.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3.2课程设计的过程及方式
3.2.1课程设计过程
3.2.2课程设计方式
3.3课程设计的内容
3.3.1设计方案的确定
3.3.2晶闸管整流主电路的计算
3.3.3电力电子器件选用原则
3.4设计实例
3.5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
第4章整流变压器、脉冲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参数计算
4.1整流变压器参数计算
4.2脉冲变压器参数计算
4.2.1脉冲变压器波形参数
4.2.2小功率脉冲变压器的计算
4.3平波和均衡电抗器计算
4.3.1平波和均衡电抗器在主回路中的作用及布置
4.3.2平波电抗器和均衡电抗器的选择计算
4.3.3电抗器的选用
第3篇电力电子装置的认识实习与调试
第1章成套电力电子装置的认识实习
1.1开关电源
1.1.1开关电源的基本构成
1.1.2IBM-PC微机开关电源
1.2UPS不间断电源
1.2.1UPS不间断电源的基本结构
1.2.2Santak M2000型在线式UPS不间断电源
1.3蓄电池充电装置
1.3.1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的特点
1.3.2蓄电池充电类型及方式
1.3.3JZ-Ⅲ型高频开关逆变整流充电机
1.4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装置
1.4.1交流电动机调速基本原理
1.4.2电磁转差调速电动机系统
1.4.3JDI ⅡA型电动机调速控制器
1.5无轨电车斩波调速装置
1.5.1牵引负载用直流斩波调压调速系统的组成
1.5.2无轨电车斩波牵引制动调速装置
第2章电力电子装置的调试与故障处理
2.1常用工具、仪器简介
2.1.1万用表
2.1.2数字转速表
2.1.3示波器
2.1.4数字式示波器
2.2直流调速变流器的调试
2.2.1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
2.2.2现场调试
2.3变频器的调试
2.3.1变频器的空载通电检验
2.3.2变频器基本参数的调试
2.3.3变频器带电机空载运行调试
2.3.4系统联动调试
2.4故障诊断和处理原则
2.4.1电力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2.4.2电力电子电路故障检测的一般方法
第3章变流装置的定相技术
3.1同步定相的概念
3.2确定同步变压器连线组别的方法
3.3示波器定相的方法
3.3.1确定主电源相序
3.3.2校对同步信号与主电源之间的相位关系
3.3.3测量触发电路输出脉冲波形
3.3.4测量触发脉冲顺序及对称度
3.3.5整定控制信号最小和最大时晶闸管移相控制角及移相范围
3.3.6定相整机调试
参考文献
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哪些方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两点是否可行也和学生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一个人追求仅限于一份较好的工作,该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还是要建立在个人实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馅饼是决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理、工、文相结合,融机械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之一。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建国初期(1949—1966)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他们知道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把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拓展开来,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涵盖原有“绝缘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和“光源与照明”等几个专业方向。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学位方向。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产品造型、设计等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面智能化。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企业形象策划等行业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同时也进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一直以来,我国在CIMS,自动控制,机器人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基于微机环境的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开发了以工艺知识库为核心的、以交互式设计模式为基础的综合智能化CAPP开发平台与应用框架(CAPPFramework),推出金叶CAPP、同方CAPP等系列产品。具有支持工艺知识建模和动态知识获取、各类工艺的设计与信息管理、产品工艺信息共享、支持特征基创成工艺决策等功能,并提供工艺知识库管理、工艺卡片格式定义等应用支持工具和二次开发工具。系统开放性好,易于扩充和维护。产品已在全国的企业,特别是CIMS示范工程企业,推广应用,还研制了自动控制装置及系列产品,红外光电式安全保护装置,大功率、高品质开关电源的开发。机器人产品包括移动龙门式自动喷涂机,电动喷涂机器人,柔性仿形自动喷涂机,往复式喷涂机,自动涂胶机器人,框架式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的研制。以上这些产品的开发应用还只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在生产中的一个侧面,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从各个方面进行新一轮技术重组。形势是严峻的,同时也充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