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1)将燃烧匙内过量的红磷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观察
(1)将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并且塞紧塞子,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2)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减小,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内;由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所以,进入的水大约到集气瓶容积的
为止.
(3)小李同学也采用同样的装置做了此实验,但他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真实值,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等.
故答案为:
(1)白烟;(2)
;(3)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良/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E. 某小组同学欲探究NH3催化氧化反应:4NH3 + 5O2= 4NO + 6H2O,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 Na2O2
(2)NH4NO3
(3) ①NaClO3 ②ab
解析(3)① 2NaClO3=加热=2NaCl + 3O2(^)
② 乙中有白烟(NH4NO3),关键是吸收水或氨气,a能吸收水分,b能吸收氨气又能防倒吸。
F.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等药品,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
(1)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H2O,反应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与NO,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故答案为:3NO2+H2O=2HNO3+NO;
(3)进入装置④的气体为NO,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由装置④出来的尾气中含有NO、NO2,NO、NO2都是有毒气体,直接排放为污染空气,故装置⑥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吸收NO、NO2,防止污染大气,
故答案为: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吸收尾气中的NO、NO2,防止污染大气;
(4)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
故答案为:赶净装置中的空气,使整个装置充满CO2,防止装置②中反应生成的NO被空气氧化;
(5)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高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一是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或向硝酸铜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再观察颜色变化,二是降低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浓度,观察颜色变化,
a.加热可以降低NO2溶解度,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判断,故a正确;
b.加水稀释,硝酸铜难度降低,二氧化氮反应,无法判断,故b错误;
c.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增大溶液中NO2浓度,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判断,故c正确;
故选ac.
G. 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可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什么写出反
(1)红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色五氧化二磷固体,因此可观察到产生大回量白烟;冷却至室温后答,由于钟罩内占空气体积
的氧气完全消耗,气体减少了
,因此可观察到钟罩内水面上升;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燃烧后,钟罩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可说明氮气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
(1)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钟罩内水面上升,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不能.若氮气能支持燃烧,红磷会继续燃烧,玻璃钟罩内的水面会上升更高.
H. 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中加入试剂甲Ⅰ,立即
A.两装置中不存在压强差,硫酸不会进入氯化钡溶液中,看不到白色沉淀产生;
B.I中锌和稀盐版酸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权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氯化锌和稀盐酸压入Ⅱ中,二者均会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C.两装置中不存在压强差,石灰水不会进入碳酸钠溶液中,看不到白色沉淀产生;
D.I中碳酸钙和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氯化钙或者未反应的盐酸压入Ⅱ中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钠和水,氯化钙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
故选B.
I. 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按A—B—C顺序连接。可以进行碳及其氧化物的部分性质实验。 (1)实验中A装置处观察
(1)木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白光(1分) (2)e(1分) (3)NaOH溶液倒吸入B中,石蕊试纸变成蓝色(1分)
J. (18分)浓硝酸、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
(1)1:2 (2分) (2)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3分) (3)通入CO 2 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2分) (4)Cu + 4HNO 3 (浓)===Cu(NO 3 ) 2 + 2NO 2 ↑ + 2H 2 O(2分) (5)将NO 2 转化为NO(2分) 3NO 2 + H 2 O ===2HNO 3 + NO(2分) (6)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2分) (7)a c d(3分)
与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中可观察相关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