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装置框架斜梯设计标准

装置框架斜梯设计标准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8:28

㈠ 在框架结构中楼梯设计都考虑什么

1、楼梯在地震中的震害及讨论
在地震发生时,楼梯往往被看成是人们逃生的通道,但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由于设计和施工问题,有些建筑物只是整体上轻微受损,但是楼梯受损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倒塌,一些逃生者因此丧失了生命。
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汶川地震专场讨论中,中国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指出,经过实地震害调查发现,楼梯间抗震性能不合格的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震后,笔者跟随成都市抗震鉴定组对都江堰灾后房屋进行调查发现:砌体结构楼梯间四角,梯梁下无构造柱等情况相当普遍,楼梯构造柱钢筋压屈现象严重(如:都江堰岷江电力宿舍);部份框架结构梯板剪断,框架柱箍筋外露,整个楼梯压碎(如:都江堰水电十局医院)。为此,许多专家认为楼梯在严格按照规范的前提下,考虑一定的概念设计是有必要的。
所谓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以力求消除薄弱环节,从概念上解决结构的抗震性能。

2、楼梯概念设计的理论分析
楼梯是楼层间的垂直交通枢纽,是楼房的重要构件。楼梯在建筑物中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这种复杂的,非弹性性质的、材料的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在实际计算中存在着不准确性。故在建筑抗震理论远未达到很科学严密的情况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使楼梯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因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我们多了许多概念,假定与简化。即楼梯不宜放在建筑物的角部和边部,以便于荷载的传递;同时减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空间扭转作用的影响。实际上踏步和平台梁是整体连接,计算时需要在支座处加构造负筋;以往在建筑工程中负筋一端勾进楼梯梁,另一端伸进楼梯板四分之一的踏步板跨度。但通过实际工程震害发现,在梯板四分之一处梯板断裂或梯板混凝土剥落。因此我们建议将梯板负钢筋拉通配置,并且负筋伸入梯板内长度≥LaE(见图2)。
再次,楼梯板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具有桁架中的腹杆效应,将产生较大的拉压力。楼梯板由原先我们只考虑竖向力时的受弯构件,转变为“拉压弯”构件,加强了楼梯处的局部抗侧刚度;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又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这样硬对硬的措施不仅增加造价成本,同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市场不相符合。结构设计必须和建筑使用,人的安全性,经济性等多种社会性质结合起来考虑才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在能够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作用效应了。

3、楼梯概念设计的实际应用
楼梯参与整体结构进行计算时,抗侧刚度大,地震力大,地震力绝大部分都由楼梯梁下面的梯柱和楼梯四周的框架柱承担,同时梯梁,梯板与梯柱,框架柱为现浇,这样框架柱就很容易形成短柱,再次放大地震效应,对楼梯极为不利。为此,我们将休息平台板与框架柱之间分离开,预留≥5cm空隙;主体完工后,平台用柔性材料进行嵌缝,不影响平台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样道理,梯梁与框架柱之间脱离开,梯梁端部与梯平台,梯柱浇筑在一起,梯柱离框架柱一定的距离(以建筑的休息平台尺寸和结构梯梁实际位置而定),但现浇板离框架柱距离不宜小于5cm(见图1)。这样在概念上避免了由于梯梁,梯板,框架柱之间由于现浇而产生的短柱,降低了框架柱分担的地震剪力,保护了楼梯的安全。
降低地震作用效应的另外一点是在底层楼梯踏步处安装一个近似消震的装置,并在地梁与踏步交接处放置一层油毡(或者柔性材料),在地梁混凝土浇筑前,将一个50X100的泡沫安放在地梁内,一排直径为8(间距200)的钢筋穿过泡沫锚入地梁(见图2)。地震来时梯板滑移,钢筋屈服,消耗能量。经过上述方法处理楼梯后,楼梯变形增加,柔性更大。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受力变小,楼梯更安全,结构更合理。

㈡ 旋转楼梯设计规范

楼梯,常被喻作人生,励志的故事说“楼梯要一节一节爬”。在优秀的建筑中,楼梯的设计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楼梯不仅是连接上下层的通道,而应是一个舒适的空间。
我们将通过八篇短文,以图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楼梯的基本知识、常犯错误、正确画法、各式创意楼梯,以及著名楼梯举例等等。帮助大家轻松掌握楼梯的设计技巧。

楼梯是住宅中上下行走的升降通路,
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几个基础知识和基本约定必须知晓。
踏面和踢面的尺寸、坡度决定了上下楼的难易程度。
住宅里面的事故常常与楼梯有关,
所以,
为了保证设计出的楼梯的安全可靠性,
本篇内容需要牢牢掌握。

1 | 楼梯的各部分名称

楼梯的各个部分都有名称。请参考下图:

上图右下图是踏板部分的放大图。沿墙壁的护壁板是为了防止污垢而设置的。踏步踢脚板和防滑板根据具体设计选择性配置。

2 | 楼梯的坡度

下图总结了斜面、楼梯、梯子的各个角度。楼梯的坡度范围在20°~55°。一般住宅中楼梯坡度通常是40°~45°。

坡度一览表:

3 | 楼梯的尺寸

① 各部分的尺寸:
法律规定了公共建筑物楼梯的宽度、休息平台的宽度、踢面的高度、踢面的宽度的最小尺寸。住宅因为是个人的居所,与公共建筑物的楼梯相比,法律规定的标准要宽松得多。

② 扶手的设置:
任何楼梯都必须安装扶手。楼梯两侧有扶手时,踏步的长度在750mm以上,墙壁距离扶手100mm以下。

③ 楼梯屋顶的高度:

集体住宅里常见的情况是,几层楼梯重合在一起,屋顶呈斜坡状态。下图说明了楼梯屋顶的高度。
一人经过时的踏步长度为600—750mm,二人同时通过,楼梯踏步的长度需在1200mm以上。

④ 踢面与踏面的测量方法:
有的楼梯没有踏步踢脚板,有的楼梯的踏步踢脚板向前倾斜,踏面的测量方法永远是“从正上方能看到的水平范围的尺寸”,踢面测量方法是“从正侧面看到的垂直高度的尺寸”。

⑤ 转楼梯的回转部分的踏面尺寸的测量方法:
回转楼梯在越接近回转中心的部分踏面尺寸越窄,距离回转中心300mm处踏面的最小尺寸要在150mm以上。

4 | 楼梯上下行的标记

楼梯是连接上下楼的通路,在图面上必须要标志清楚上行、下行的方向,为此规定了标准。
楼梯的箭头标志的都是上行方向。虽然所有楼梯都是既可以上行也可以下行,但是箭头所指的方向都是上行方向。过去,上行下行在标志箭头的同时,还有写上“UP”“DN”,在阅读早期的书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现在已经不用这种标记方法了。

5 | 剖切线

画楼梯平面图的时候,一层楼梯需画剖切线。平面图要画出在某个高度(约1500mm)处水平切开以后的效果。这样,斜着上升的楼梯就会从中间某处断开,这些都用画剖切线作为标识记号。从第二层开始,楼梯在视线的位置以下,就不用画剖切线了。

Onepoint | 剖切线在图面上的表示方法

如果是两层住宅,剖切线只出现在一层的平面图上。从第二层开始可以看到楼梯,所以没有必要画剖切线。一层的平面图是从某个高度(1500mm)处切开的俯视图,楼梯是从中间被切开的。如果一层的平面图的楼梯需要全部画出来的话,地下室到一层的楼梯,内外是由高度区别的。

6 | 楼梯的构造

楼梯在人们上下楼时承载巨大重量,必须设计得结实牢固。斜梁和踏板要用楔子或者螺栓固定,否则木材在一段时间过后干燥收缩,上下楼时会发出声音。楼梯的支撑结构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 斜梁楼梯

两侧的梁上有固定踏板和踏步踢脚板的槽,楔子打在槽里面固定。

② 悬吊楼梯

从上方结构板材垂下来结实的绳索或钢筋,固定住踏板。有悬在半空的感觉,很难稳定。

③ 锯齿形斜梁楼梯

斜梁呈波浪形状或者锯齿形状,把踏板搭放在斜梁上,这款楼梯因斜梁的形状而得名。

④ 单斜梁楼梯

一根很大的斜梁支撑整体楼梯。结构简单却结实牢固。梁与踏板必须紧紧固定在一起。

⑤ 悬臂梯
从墙壁独立突出的踏板结构。单梁结构,墙壁必须非常结实。踏板独立,给人以轻快印象。

7 | 有效利用楼梯下面的空间

① 用于储存东西
因楼梯的结构不同,楼梯下面的空间大小也会不同,楼梯下面的空间大多用于摆放东西、做橱柜等。在下图虚线的位置上做一个板,把空间分为两层。三角形或者梯形的空间,有时不能很好利用。

② 做架子
多做几个隔断,把书和一些小物件放置在架子上。
三角形的空间还是不能很好利用。日常经常需要拿出来的东西别放在里面,这里作为一个装饰空间是很适合的。

③ 用做卫生间
用来做卫生间的人不在少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天花板的高度,在人出入的时候不能碰着头。在本例中,天花板的高度设置为1900mm,因为通常住宅的单层高度为2200-2500mm,所以这个高度应该是可以保证的。但是,考虑到支撑二层楼板要用掉约400mm的厚度(楼板和梁的厚度),单层高度通常是不可以全部被利用的。

③ 用于放置设备
也可以用作热水储存箱或者放置室内空调机。放置机器设备时通常安装一扇门,把后面的东西遮挡起来。如果开口朝向过道,为了不妨碍通行,可以安装一扇推拉门。

Column | 著名住宅的楼梯

住吉的长屋

设计:安藤忠雄
年份:1976年

住宅与其评论它的楼梯,不如说说整套住宅的独特性。毫不夸张的说,这套住宅把我们以往的对住宅的观念全部推翻了。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必须走住宅外面的没有屋顶的通道,当然如果下雨的话,打伞才能去卫生间。

住宅的楼梯是平日里随处可见的直跑型楼梯,没有安装扶手,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连屋顶都没设计。

当然对整套住宅设计的评价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评价它的扶手的层面上。一些注重美学思想的建筑师认为,如果为了安装扶手使整体设计变得不协调完美,那还不如上下楼时多加小心。安全性和美学的关系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认为,不协调完美的设计陪伴人的一生是一件憾事,也有人认为再完美的设计,如果从楼梯上摔下来受了伤,绝对谈不上是好设计。

我们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追求功能齐全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合理性。运用高科技,发明了各种电器,生活中的劳动量大大减少,生活更加幸福了,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但是,这些生活上的变化同时造成了能源问题、境问题以及健康问题。

感受自然界的酷暑和寒冷,从风雨中品味季节变化,这样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可以减轻人类给环境造成的负担。住吉的长屋正是有这样设计理念的一套住宅。

㈢ 谁有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国家标准要doc文档 不要网址!

你好朋友
这是我的强项,我就是做安全工作的!
ICS 13.100
C 68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4053.1—2009
代替GB4053.1—199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fixed steel ladders and platform—
Part 1:Steel vertical ladders

2009-03-31发布 2009-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前言
本部分除第3章外为强制性。
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GB4053.1钢直梯;
——GB4053.2钢斜梯;
——GB4053.3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本部分为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的第1部分。
本部分是对GB4053.1—1993《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部分代替GB4053.1—1993《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本部分与GB4053.1—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对材料的要求;
——增加了梯子支撑及其连接件的载荷规定;
——增加了固定式钢直梯倾角范围的规定;
——修改了防锈及防腐蚀的要求;
——增加了防雷电保护接地的要求;
——修改了梯段最大高度及平台间距的规定;
——修改了应设置护笼梯段的高度的要求;
——修改了梯子内侧净宽度尺寸的规定;
——修改了踏棍间距的规定;
——修改了有关踏棍尺寸的规定;
——增加了在非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的踏棍尺寸要求;
——修改了梯梁尺寸的规定;
——增加了在非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梁的尺寸要求;
——修改了护笼构件尺寸的规定;
——修改了水平笼箍间距的规定;
——增加了护笼立杆间距及空隙的要求;
——增加了护笼立杆间距及护笼构件形成空隙的规定;
——修改了护笼底部距下端基准面高度的规定。
本部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吉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肖建民、郑凡颖、曲生、韩连英、孙伟。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4053.1—1983;
———GB4053.1—199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固定式钢直梯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企业内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固定式钢直梯(另有标准规定的除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405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4053.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固定式钢直梯fixed steel ladder
永久性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上,与水平面成75°~90°倾角主要构件为钢材制造的直梯(见图1)。
3.2
梯梁(梯框)stile(rail)
用来安装踏棍或其它横向承载件的梯子侧边构件。
3.3
踏棍rung
供使用者上下梯时脚踩踏的梯子构件。
3.4
护笼(安全护笼)cage(cage guard)
安装在梯梁或固定结构上,封闭梯子周围攀登空间防止人员坠落的框架结构。
3.5
支撑support
用来将钢直梯固定在建筑物或设备上的构件。
3.6
(直梯)扶手handrail
钢直梯顶端供攀登者手握的构件。
3.7
内侧净宽度inside clear width
两梯梁内侧平行于踏棍测量的距离,简称梯宽。
3.8
梯段高度height of the ladder
梯子上端基准面至下端基准面间的垂直距离,简称梯高。
4一般要求
4.1材料
4.1.1钢直梯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应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证。
4.1.2支撑宜采用角钢、钢板或钢板焊接成T 型钢制作,埋没或焊接时必须牢固可靠。

4.2钢直梯倾角
钢直梯应与其固定的结构表面平行并尽可能垂直水平面设置。当受条件限制不能垂直水平面时,两梯梁中心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倾角应在75°~90°范围内。
4.3设计载荷
4.3.1梯梁设计载荷按组装固定后其上端承受2kN 垂直集中活载荷计算(高度按支撑间距选取,无中间支撑时按两端固定点距离选取)。在任何方向上的挠曲变形应不大于2mm。
4.3.2踏棍设计载荷按在其中点承受1kN 垂直集中活载荷计算。允许挠度不大于踏棍长度的1/250。
4.3.3每对梯子支撑及其连接件应能承受3kN 的垂直载荷及0.5kN 的拉出载荷。
4.4制造安装
4.4.1钢直梯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50205的规定。采用其它方式连接时,连接强度应不低于焊接。安装后的梯子不应有歪斜、扭曲、变形及其它缺陷。
4.4.2制造安装工艺应确保梯子及其所有部件的表面光滑、无锐边、尖角、毛刺或其它可能对梯子使用者造成伤害或妨碍其通过的外部缺陷。
4.4.3安装在固定结构上的钢直梯,应下部固定,其上部的支撑与固定结构牢固连接,在梯梁上开设长圆孔,采用螺栓连接。
4.4.4固定在设备上的钢直梯当温差较大时,相邻支撑中应一对支撑完全固定,另一对支撑在梯梁上开设长圆孔,采用螺栓连接。
4.5防锈及防腐蚀
4.5.1固定式钢直梯的设计应使其积留湿气最小,以减少梯子的锈蚀和腐蚀。
4.5.2根据钢直梯使用场合及环境条件,应对梯子进行合适的防锈及防腐涂装。
4.5.3在自然环境中使用的梯子,应对其至少涂一层底漆和一层(或多层)面漆;或进行热浸镀锌,或采用等效的金属保护方法。
4.5.4在持续潮湿条件下使用的梯子,建议进行热浸镀锌,或采用特殊涂层或采用耐腐蚀材料。
4.6接地
在室外安装的钢直梯和连接部分的雷电保护,连接和接地附件应符合GB50057的要求。
5结构要求
5.1支撑间距
5.1.1无基础的钢直梯,至少焊两对支撑,将梯梁固定在结构、建筑物或设备上。相邻两对支撑的竖向间距,应根据梯梁截面尺寸、梯子内侧净宽度及其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的拉拔载荷特性确定。
5.1.2当梯梁采用60mm×10mm 的扁钢,梯子内侧净宽度为400mm 时,相邻两对支撑的竖向间距应不大于3000mm。
5.2梯子周围空间
5.2.1对未设护笼的梯子,由踏棍中心线到攀登面最近的连续性表面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760 mm。对于非连续性障碍物,垂直距离应不小于600mm。
5.2.2由踏棍中心线到梯子后侧建筑物、结构或设备的连续性表面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80mm。对非连续性障碍物,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50mm(见图1)。
5.2.3对未设护笼的梯子,梯子中心线到侧面最近的永久性物体的距离均应不小于380mm。
5.2.4对前向进出式梯子,顶端踏棍上表面应与到达平台或屋面平齐,由踏棍中心线到前面最近的结构、建筑物或设备边缘的距离应为180 mm~300 mm,必要时应提供引导平台使通过距离减少至180mm~300mm。
5.2.5侧向进出式梯子中心线至平台或屋面距离应为380mm~500mm。梯梁外侧与平台或屋面之间距离应为180mm~300mm(见图2)。
5.3梯段高度及保护要求
5.3.1单段梯高宜不大于10m,攀登高度大于10m 时宜采用多段梯,梯段水平交错布置,并设梯间平台,平台的垂直间距宜为6m。单段梯及多段梯的梯高均应不大于15m。
5.3.2梯段高度大于3m 时宜设置安全护笼。单梯段高度大于7m 时,应设置安全护笼。当攀登高度小于7m,但梯子顶部在地面、地板或屋顶之上高度大于7m 时,也应设置安全护笼。
5.3.3当护笼用于多段梯时,每个梯段应与相邻的梯段水平交错并有足够的间距(见图2),设有适当空间的安全进、出引导平台,以保护使用者的安全。
5.4内侧净宽度
5.4.1梯梁间踏棍供踩踏表面的内侧净宽度应为400 mm~600 mm,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该宽度应相同。由于工作面所限,攀登高度在5m 以下时,梯子内侧净宽度可小于400mm,但应不小于300mm。

5.5踏棍
5.5.1梯子的整个攀登高度上所有的踏棍垂直间距应相等,相邻踏棍垂直间距应为225 mm~300mm,梯子下端的第一级踏棍距基准面距离应不大于450mm(见图1)。
5.5.2圆形踏棍直径应不小于20mm,若采用其它截面形状的踏棍,其水平方向深度应不小于20mm。踏棍截面直径或外接圆直径应不大于35mm,以便于抓握。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踏棍的截面形状及尺寸应一致。
5.5.3在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踏棍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 的圆钢,或等效力学性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实心或空心型材。
5.5.4在非正常环境(如潮湿或腐蚀)下使用的梯子,踏棍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 的圆钢,或等效力学性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实心或空心型材。
5.5.5踏棍应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
5.5.6在因环境条件有可预见的打滑风险时,应对踏棍采取附加的防滑措施。
5.6梯梁
5.6.1梯梁的表面形状应使其在整个攀登高度上能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平滑手握表面,不应采用不便于手握紧的不规则形状截面(如大角钢、工字钢梁等)的梯梁。在同一攀登高度上梯梁应保持相同形状。
5.6.2在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梯梁应采用不小于60mm×10mm 的扁钢,或具有等效强度的其它实心或空心型钢材。
5.6.3在非正常环境(如潮湿或腐蚀)下使用的梯子,梯梁应采用不小于60mm×12mm 的扁钢,或具有等效强度的其它实心或空心型钢材。
5.6.4在整个梯子的同一攀登长度上梯梁截面尺寸应保持一致。容许长细比不宜大于200。
5.6.5梯梁所有接头应设计成保证梯梁整个结构的连续性。除非所用材料型号有要求,不应在中间支撑处出现接头。
5.6.6如果要对梯梁因温度变化引起膨胀产生弯曲或应力增大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则应在接头处采取上述措施。
5.6.7前向或侧向进出式梯子的梯梁应延长至梯子顶部进、出平面或平台顶面之上高度不小于GB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
5.6.8前向进出式梯子的顶部踏棍不应省略。梯梁延长段宜为喇叭型扩大,以使梯梁顶部内侧水平间距不小于600mm,不大于760mm。
5.6.9对侧向进出式梯子,梯梁和踏棍在延长段应为连续的。
5.7护笼
5.7.1护笼宜采用圆形结构,应包括一组水平笼箍和至少5 根立杆(见图3)。其它等效结构也可采用。
单位为毫米

图3护笼结构示意图

5.7.2水平笼箍采用不小于50mm×6mm 的扁钢,立杆采用不小于40mm×5mm 的扁钢。水平笼箍应固定到梯梁上,立杆应在水平笼箍内侧并间距相等,与其牢固连接。
5.7.3护笼应能支撑梯子预定的活载荷和恒载荷。
5.7.4护笼内侧深度由踏棍中心线起应不小于650 mm,不大于800 mm,圆形护笼的直径应为650mm~800mm,其它形式的护笼内侧宽度应不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护笼内侧应无任何突出物(见图3)。
5.7.5 水平笼箍垂直间距应不大于1500mm。立杆间距应不大于300mm,均匀分布。护笼各构件形成的最大空隙应不大于0.4m2。
5.7.6护笼底部距梯段下端基准面应不小于2100mm,不大于3000mm。护笼的底部宜呈喇叭形,此时其底部水平笼箍和上一级笼箍间在圆周上的距离不小于100mm。
5.7.7护笼顶部在平台或梯子顶部进、出平面之上的高度应不小于GB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并有进、出平台的措施或进出口。
5.7.8未能固定到梯梁上的平台以上或进、出口以上的护笼部件应固定到护栏上或直接固定到结构、建筑物或设备上。

㈣ 构架结构的设计要点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纯框架结构一般不需要加整浇层。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地下车库由于防火要求不可用预制板。框架结构不宜使用长向板,否则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易出现裂缝。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 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现在框架填充墙一般为轻墙,过梁一般不采用预制混凝土过梁,而是现浇梁带。应注明采用的轻墙的做法及图集,如北京地区的京94SJ19,并注明过梁的补充筋。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不建议采用加气混凝土做围护墙,装修难做并不能用在厕所处。
(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现浇,预制挡板的相交处极易裂缝。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
(5).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6).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梁布置及其编号,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柱布置及编号。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1).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设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有用),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可在筏板区格中间挖空垫聚苯来调整高低层的不均匀沉降。
(5).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8).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板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9).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面积不大的独立基础宜采用锥型基础,方便施工。
(10).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11).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12).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3).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4).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15).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T。
(16).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规情况下反而沉降差异较大,本末倒置。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㈤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楼梯间设计有什么要求

一、楼梯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这条规定是从汶川地震后,2008年修订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规进一步明确了根据楼梯对主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并增加了以下规定:

GB50011-2010第6.1.15条第2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

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

(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

(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

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

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

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1G101-2第44页】。

2、楼梯滑动支承于平台板的框架结构:

(1)楼梯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按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承载力计算;

(3)楼梯构件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

②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1G101-2第40、42页】;

③梯梁加强抗剪抗扭构造,箍筋不小于φ8@150,腰筋不小于N214;梯柱截面不小于墙厚×300,砼标号不低于C25,纵筋不小于414,箍筋不小于φ8@100;梯间框架柱(剪力墙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3、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以及梯间四周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

(1)楼梯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按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承载力计算;

(3)楼梯构件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朱文建议不小于0.1%】,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见第三条】;

②梯板厚h<150时分布筋末端可不弯钩;h≥150时分布筋弯直钩伸至对边【GB

50010-2010第9.1.10条】,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

③梯梁加强抗剪抗扭构造,箍筋不小于φ8@150,腰筋不小于N214;梯柱截面不小于墙厚×300,砼标号不低于C25,纵筋不小于414,箍筋不小于φ8@100;梯间框架柱(剪力墙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二、楼梯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

1.与楼梯构件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应计入楼梯构件附加的地震内力(尤其是轴力和剪力);

2.与楼梯构件不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可按不计入楼梯构件的情况设计;

3.梯板应计入地震轴力和面内弯矩的影响,按偏心受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按双层配筋设计;

4.连接梯板和框架的休息平台梁应计入地震轴力影响,按压弯或拉弯构件设计;支承梯板的平台梁应按拉弯剪构件设计;

5.支承平台梁的梯柱应取平台梁的轴向力作为剪力进行设计。

㈥ 有没有关于电梯设计方面的标准或规范

GB 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25194-2010杂物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26465-2011消防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21739-2008家用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21240-2007液压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T5013.5-2008 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5部分:电梯电缆;GB/T5023.6-2006 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6部分:电梯电缆和挠性连接用电缆;GB 8903-2005 电梯用钢丝绳;GB/T 22562-2008 电梯T型导轨;JG/T5072.2-1996 电梯T型导轨检验规则;JG/T5072.3-1996 电梯对重用空心导轨;YB/T 5198-2004 电梯钢丝绳用钢丝;GB/T 7025.1-2008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1部分:Ⅰ、Ⅱ、Ⅲ、Ⅳ类电梯;GB/T 7025.2-2008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2部分:Ⅵ类电梯;GB/T 7025.3-1997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3部分:Ⅴ类电梯;GB/T 10058-1997 电梯技术条件;GB/T 10059-1997 电梯试验方法;JG 5009-1992 电梯操作装置、信号及附件;GA 109-1995 电梯层门耐火试验方法;GB/T 24478-2009 电梯曳引机。相关的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

㈦ 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哪些要求

应符合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5.2.2条规定:
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HRBF400E 或 HRBF500E 钢筋,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
3 钢筋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 9 %。

㈧ 爬梯高度要求规范是多少

爬梯是带有保护笼并可随意组装的扶手爬梯,长度、宽度尺寸一般为2500*1300mm,爬梯最低高度单元为3米(每3米可组合为一个标准节),Z字形爬梯垂直高度为1.5米,上下两个平台6个梯级,梯级长530mm,宽210mm。

1、爬梯的素材正常是钢结构,且需保证做法符合相关规定。

2、踏步首步距地面不可超过450毫米,最后一面要和屋面行走面平行,踏棍的间隔在225到300毫米间。

3、护笼下方起点高度在2100到3000毫米间,即大于三米的爬梯就要配置护笼,而护笼上层高度则不可小于1050毫米。

4、梯梁和墙面要超过180毫米,不持续的凸起物和梯梁则不可低于150毫米。

5、有关设计负载和材质的标准,则要依据具体的需求来判断。

6、除了设定的规范外,相关部门还编制了负符合规范标准的国标图集,无特殊需求,只能定制符合自身需求的钢爬梯。

屋面施工的注意事项有

1、下雨天尽量不要施工,因为这样不能够保证工人的安全性,并且防水材料和保温素材也容易受损,这就使得后期的工期延迟,注意施工时一定要保持基面干燥。

2、施工时必须将各个领域的防水工程做好,特别是拐角、收头灯、天沟领域,要是出现了问题,那么后期就很容易出现漏水的状况,从而影响到在顶层居住的业主。

3、防水卷材施工时一定要将其紧贴,这样能够避免基面出现气泡影响到后期的使用,因为防水没做到位,那么后期下雨也会影响到室内。

㈨ 工业企业固定式斜梯、通道、平台(水泥或其它材质)适用标准

1.《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GB4053.1-2009)
2.《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GB4053.2-2009)
3.《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GB4053.3-2009)
4.《固定式工业钢平台》(GB4053.4-2009)
GB4053-2009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检疫总局联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自2009 年 12月1 日起施行。标准规定了用于工业企业内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固定式钢直梯、钢 斜梯、工业防护栏及钢平台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技术要求:
1)材质;
2)安装;
3)荷载;
4)防锈、防腐、防雷措施;
5)结构安全。
国家标准是高要求的,出于对安全着想,长远之计。而企业以前不是按这样的标准实施,也不可能都拆了重新再建,我感觉有98%的厂子不会这样做的。

㈩ 框架结构设计步骤是什么了

较长,建议你复制下来放电脑上慢慢看,应该能帮到你!

框架结构设计步骤及要点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纯框架结构一般不需要加整浇层。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地下车库由于防火要求不可用预制板。框架结构不宜使用长向板,否则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易出现裂缝。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钢筋多少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现在框架填充墙一般为轻墙,过梁一般不采用预制混凝土过梁,而是现浇梁带。应注明采用的轻墙的做法及图集,如北京地区的京94SJ19,并注明过梁的补充筋。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不建议采用加气混凝土做围护墙,装修难做并不能用在厕所处。
(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现浇,预制挡板的相交处极易裂缝。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
(5).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6).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梁布置及其编号,也可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柱布置及编号。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3.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1).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设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有用),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可在筏板区格中间挖空垫聚苯来调整高低层的不均匀沉降。
(5).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8).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9).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面积不大的独立基础宜采用锥型基础,方便施工。
(10).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11).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12).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3).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沉降观测点。
(14).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15).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T。
(16).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规情况下反而沉降差异较大,本末倒置。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4. 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1).沟盖板在遇到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洞口大于400时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6).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
5. 楼梯详图: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梯段高度高差不宜大于20,以免易摔跤
(3).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
(4).楼梯折板、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折梁还应加附加箍筋
(5).楼梯的建筑做法一般与楼面做法不同,注意楼梯板标高与楼面板的衔接。
(6).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1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相同;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1/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且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梯段板板厚一般取1/25~1/30跨度。
(7).注意当板式楼梯跨度大于5米时,挠度不容易满足。应注明加大反拱或增大配筋。
(8).当休息平台板为悬挑板时,其内部的楼梯梯段板负筋应大于休息平台板的板上筋,长度也应大于平台板筋。
(9).楼层处的休息平台板的配筋应与楼层板统一考虑配筋,主要是板的负筋。
6. 梁详图:
(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可在结构设计总说明处画一节点,有次梁处两侧各加三根主梁箍筋,荷载较大处详施工图。
(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外皮与柱外皮齐平。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1/4柱宽,并宜小于1/3柱宽。
(3).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
(4).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此条是从弹性计算角度出发)。当采用现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5).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均应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6).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7).考虑抗扭的梁,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和梁宽,即要求加腰筋,并且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La。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载力不足。对于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压钢筋以减小挠度。挑梁配筋应留有余地。
(10).梁上开洞时,不但要计算洞口加筋,更应验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缝宽度。梁从构造上能保证不发生冲切破坏和斜截面受弯破坏。
(11).梁净高大于500时,宜加腰筋,间距200,否则易出现垂直裂缝。
(12).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或按深梁构造配筋。
(13).尽量避免长高比小于4的短梁,采用时箍筋应全梁加密,梁上筋通长,梁纵筋不宜过大。
(14).扁梁宽度不必过大,只要钢筋能正常摆下及受剪满足即可。因为在挠度计算时,梁宽对刚度影响不大,加宽一倍,挠度减小20%左右。相对来讲,增大钢筋更经济,钢筋加大一倍,挠度减小60%左右,同时梁的上筋应大部分通长布置,以减小混凝土徐变对挠度的增大,如果上筋不小于下筋,挠度减小20%。
(15).框架梁高取1/10~1/15跨度,扁梁宽可取到柱宽的两倍。扁梁的箍筋应延伸至另一方向的梁边。
(16).当一宽框架梁托两排间距较小的柱时,可加一刚性挑梁,两个柱支承在刚性挑梁的端头。
(17).梁宽大于350时,应采用四肢箍。
7. 柱详图:
(1).地上为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应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楼梯间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儿园不宜用方柱。
(2).原则上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
(3).柱内埋管,由于梁的纵筋锚入柱内,一般情况下仅在柱的四角才有条件埋设较粗的管。管截面面积占柱截面4%以下时,可不必验算。柱内不得穿暖气管。
(4).柱断面不宜小于450X450,混凝土不宜小于C25,否则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不容易满足0.45La的要求,不满足时应加横筋。异型柱结构,梁纵筋一排根数不宜过多,柱端部纵筋不宜过密,否则节点混凝土浇筑困难。当有部分矩形柱部分异型柱时,应注意异型柱的刚度要和矩形柱相接近,不要相差太大。
(5).柱应尽量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来满足轴压比的限制,减小断面尺寸。
(6).尽量避免短柱,短柱箍筋应全高加密,短柱纵筋不宜过大。
(7).考虑到竖向地震作用,柱子的轴压比及配筋宜留有余地。
(8).独立柱上或柱的中部(半层处)有挑梁时,挑梁长度应有限制。
在用PKPM软件计算梁柱时,应尽量采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相对平面框架PK来讲,第一,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受力状态,如地震力或风力是按抗侧移刚度分配,而不是按框架的楼面从属面积,还如从框架柱出挑的梁和从次梁出挑的梁,因次梁的支座(框架梁)发生下沉变形,内力重分布,从框架柱出挑的挑梁配筋将较大。第二,快速方便,三维软件整体计算,不必生成单榀框架,再人工归并,可整楼归并。第三,TAT或SATWE还可以进行井式梁的计算,由于PKPM软件计算梁时仅按矩形计算,而井式梁的断面较小,有可能超筋,此时可取出弯距再按T型梁补充计算,不必直接加大梁高。在绘制施工图时,较大直径的钢筋连接宜用机械连接取代焊接,造价相差不大,但机械连接可靠并易于检查。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可任意,但一次截断的钢筋不大于50%,接头位置应错开70d。
8. 重点注意或设计原则:
(1).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8度超过5层有条件时,尽量加剪力墙,可大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接体系,但也允许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梁上。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雨蓬不得从填充墙内出挑。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框架梁、柱的混凝土等级宜相差一级。
(4).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5).出屋面的楼电梯间不得采用砖混结构。
(6).框架结构中的电梯井壁宜采用粘土砖砌筑,但不能采用砖墙承重。应采用每层的梁承托每层的墙体重量。梯井四角加构造柱,层高较高时宜在门洞上方位置加圈梁。因楼电梯间位置较偏,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时刚度很大,其它地方不加剪力墙,对梯井和整体结构都十分不利。
(7).建筑长度宜满足伸缩缝要求,否则应采取措施。如:增大配筋率,通长配筋,改善保温,铺设架空层,加后浇带等。
(8).柱子轴压比宜满足规范要求。
(9).当采用井字梁时,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
(10).过街楼处的梁上筋应通长,按偏拉构件设计。
(11).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形成管井。电线管竖向穿梁处应验算梁的抗剪强度。
(12).构件不得向电梯井内伸出, 否则应验算是否能装下。电梯井处柱可外移或做成L型柱。
(13).验算水箱下、电梯机房及设备下结构强度。水箱不得与主体结构做在一起。
(14).当地下水位很高时,暖沟应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室时,混凝土应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于等于C25,混凝土内应掺入膨胀剂。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一般加金属止水片,较薄的混凝土墙做企口较难。
(15).采用扁梁时,应注意验算变形。
(16).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的柱为梁托柱时应向下延伸一层,不宜直接锚入顶层梁内,并且托梁上铁应适当拉通。错层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女儿墙内加构造柱,顶部加压顶。出入口处的女儿墙不管多高,均加构造柱,并应加密。错层处可加一大截面梁,上下层板均锚入此梁。
(17).等基底附加压力时基础沉降并不同。
(18).应避免将大梁穿过较大房间,在住宅中严禁梁穿房间。
(19).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建筑方案为两端较大体量的建筑中间用很小的结构相连时(哑铃状),此时中间很小的结构的板应按偏拉和偏压考虑。板厚应加厚,并双层配筋。
(20).较大跨度的挑梁下柱子内跨梁传来的荷载将大于梁荷载的一半。挑板道理相同。
(21).挑梁、板的上部筋,伸入顶层支座后水平段即可满足锚固要求时,因钢筋上部均为保护层,应适当增大锚固长度或增加一10d的垂直段。
9.常用轻隔墙(加气块或陶粒)自重(含双面抹灰):150墙:1.66,200墙:1.98,250墙:2.30,300墙:2.62 KN/M2。泰柏板:1.10 KN/M2。
10.关于降水问题:当有地下水时,应在图纸上注明采取降水措施,并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建筑及构筑物因降水不能正常使用(开裂及下沉),及何时才能停止降水(通过抗浮计算决定)。
11. 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掌握如下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并应考虑当地地方性的建筑法规。设计人员应熟悉当地的建筑材料的构成、货源情况、大致造价及当地的习惯做法,设计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12. 关于绘图:
(1).一般钢筋粗线宽度为.45, 距边界线1,圆点直径为.6。
(2).应注意墙身剖面、连梁剖面、墙出挑梁的水平筋位置。
(3).注意一、二级钢是否加弯钩,二级钢的断点一般不加45度直钩,除非不能表达清楚。
(4).字高应为2.5,3.5,5,7,10,14, 高宽比:0.8。在图面中,一般英文字高取2.5或3.5, 汉字取3.5或5,在说明处多用7。当多个数字一样时,个数在前,如11X280=3080。

阅读全文

与装置框架斜梯设计标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装置都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浏览:625
驱动装置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情况 浏览:526
天然气管道2个阀门 浏览:799
贵阳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67
小车仪表盘里的黄灯是什么意思 浏览:554
预作用系统有无末端试水装置 浏览:909
东莞中柯五金制品 浏览:308
空间装置毕业设计感想 浏览:282
如何绕过qq设备锁 浏览:226
来暖气了打开阀门顺序 浏览:262
五金件振动研磨抛光机厂家直销 浏览:221
设备基础垂直运输怎么计算 浏览:250
制冷站系统图纸怎么看 浏览:843
轴承外径平均直径怎么算 浏览:860
全自动氮吹装置自动升起样品盘 浏览:456
断桥铝窗户五金件什么牌子好 浏览:822
gps工具箱导入电脑版 浏览:422
中国有哪些机械技术是借鉴日本 浏览:436
家用天然气阀门在哪里 浏览:94
仪器能量是什么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