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3)根据表格数据可得:2.6N的数据是错误的,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6与接触面积的大6无关,侧放时一4木块产生的压力和平放时应相同.
(2)两4木块在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处理平衡状态,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由平衡条件得:它们受到的滑动变阻器等于拉力为4.4N;
上面的木块不受拉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则它不受摩擦力作用,即两木块间的摩擦力为零.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与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木块平放与侧放滑动摩擦力相同,这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由此可得:滑动摩擦力大6与接触面积无关,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由图示可知,实验改进后,只要拉动木板运动即可,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A、由于木板与木块间相对滑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故A错误;
B、木块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拉力与滑动变阻器是一对平衡力,它们大6相等,方向相反,拉力水平向右,则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故B正确;
C、滑动摩擦力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物体间的压力决定,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故C错误;
D、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取决于木板与木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它们间的压力大6,在木板底部加装滚珠轴承,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故D错误;
(5)6华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在实验时,他没有控制躯体间的压力相同.
故答案为:(3)2.6;(2)4.4;0;(3)滑动摩擦力大6与接触面积无关,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4)需要匀速拉动;B;(5)不正确;没有控制物体间的压力相同.
2. 小明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小明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因为
(1)平面镜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平面镜前物体的像,不能看到平面镜后面的物内体,所以实容验时不采用不透明的平面镜.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探究实验中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主要是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3)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4)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5)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2)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3)A;
(4)虚;
(5)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3. 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所测得的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 次数 液体
(1)测量液体压强的实验装置的名称为液体压强计;
(2)在液体内部的同一版深度液体向各个方权向的压强相等,第3次朝左的实验中,实验装置中左右液面的高度差△h=2.9cm与第1次和第2次不同,显然错误;
(3)1,4,5三组数据同种液体,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可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产生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4,6,是控制了液体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可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1)U形管压强计; (2)3;(3)增大;(4)4,6.
4. (2014济南)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小明选用玻璃板而不选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袭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蜡烛必须高度、粗细完全一样,否则无法比较物体与像的关系;
(3)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甲的一侧观察;
(4)无论如何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说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会重合;
(5)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可以换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细相同;
(3)甲;
(4)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换较簿的玻璃板.
5. 下表是小明同学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序号深度h/cm橡皮膜在水中的方
(1)分析观察表中的数据,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版在同一深度处权的液体压强相等,纵观实验数据发现在液体压强都是9cm的时候,U型管液面的高度差只有第4次实验的数据是8.0cm,其余都是8.2cm,因此错误的实验序号为:4;
(2)①观察横栏的各个物理量,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方向的关系,分析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1、2、3发现橡皮膜的朝向相同,液体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次数3、5、6发现,液体的深度相同,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不同,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却相同,因此可知液体内部压强在同一深度上,向各个方向都有且相等;
故答案为:(1)4;
(2)①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3;
②液体内部压强在同一深度上,向各个方向都有且相等;3,5,6.
6. 小明同学利用图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1)小明在安装铁杆和铁圈(如甲图)时,科学而
(1)在安装、调整如图甲的实验器材时,应先固定铁圈,再调整固定版铁杆,因为底部的距离权应是固定的,而上部可以根据下部的情况进行灵活调节.
(2)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8个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90℃+1℃×8=98℃;
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记录的数据可见,水的温度升高到98℃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水的沸点是98℃,并且在沸腾过程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
(4)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太长,可以给烧杯加盖、减小水量或用使用热水等.
(5)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所以可能当时的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还有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或读数时有误差等.
故答案为:(1)铁圈、铁杆;(2)98;如上图;(3)98;不变;(4)给烧杯加盖(或控制水量、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等);(5)气压不是1标准大气压(温度计不准确、读数有误差、水有杂质等).
7. 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八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
①水太多 ②水的初温过低
8. 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1)小明同学在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
(1)水的质量过多、水的初温过低、未加盖、酒精的火焰过小,都会造专成加热时间过长.属从图中看,无盖,所以可能是水的质量过多,或酒精灯火焰小或水的初温过低.
(2)水在沸腾前底层水温度高,上层水温度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重新液化成水,因此气泡应该是越往上往小的,故图丙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水中取出,会导致所测温度偏低,即温度计示数降低.
(3)由图丁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水的沸点为98℃.
(4)水在沸腾时必须继续吸热,且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因此只有图C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1)①水的初温较低②水的质量过多;(2)丙;降低;(3)98;(4)C.
9. 小明同学在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发现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小于瓶子容积的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对实验的成败注意事项为:要保证药品过量,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同时一定要等到温度恢复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让外界液体进入装置内. 所以在分析造成装置造成结果小于
故答案为: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不好;③没有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10. 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所用重锤的质量为m=0.1kg,他不慎将一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2点的瞬时回速度等于13段的答平均速度,则:v2=
=x13 2T
≈1.50m/s(2.80+3.18)×10?2 2×0.02
5点的瞬时速度等于46段的平均速度,则:v5=
=x46 2T
=2.06m/s(3.94+4.30)×10?2 2×0.02
(2)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Ek=
m1 2 v 与小明同学在利用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相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