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壤实验室常配备的土壤检测仪有哪些
土壤是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粮食的主要来源,土壤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土壤质量检测必然离不开专业的检测仪器,那么问题来了,土壤检测仪器主要有哪些呢?
1、便携式土壤墒情检测仪:用于检测土壤温度、水分、盐分、PH等原位测量
2、便携式土壤养分检测仪:用于检测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中微量元素等
3、便携式氧化还原电位仪:用于现场原位测试新鲜或湿润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4、便携式紧实度测定仪:紧实的土壤可阻止水分的渗入,检测土壤紧实度
5、土壤有机碳检测仪: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6、土壤重金属检测仪:现场监测RCRA所涉及的金属和优先控制的污染金属
7、土壤水分测定仪:精密型全自动微量水分测定
8、土壤酸度检测仪:快速测量土壤的PH值
9、土壤温度检测仪:快速测量土壤中的温度值
10、土壤盐分检测仪:快速测量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11、土壤张力计:测定土壤张力
12、土壤测氡仪:测量土壤中氡气含量
『贰』 土壤检测的土壤环境监测的内容
目前,中国关于土壤环境监测的标准有《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一般土壤监测可以分为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样品流转
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
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样品保存
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测试。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品,测定有机污染物用的土壤样品要选用玻璃容器保存。
预留样品
预留样品在样品库造册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也移交样品库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一般保留半年, 预留样品一般保留2 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议样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 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右图。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 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分析方法
第一方法:标准方法(即仲裁方法),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选配的分析方法。
第二方法: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
第三方法:根据各地实情,自选等效方法,但应作标准样品验证或比对实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
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叁』 环境分析检测需要用到哪些仪器设备
手工检测方式的环境监测用仪器,包括现场采样测定仪器、实验室检测仪器、数内据处理及结果计算容仪器;
1)现场采样测定仪器,包括大气采样器、水质采样器、固体废物采样处理器、微生物采样器、放射性氡气采样器 等;
2)实验室检测仪器,包括常用检测仪器,例如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专用的测定仪器,例如pH计、浊度计、电导率仪、臭氧测定仪、溶解氧测定仪、声,级计、二氧化碳检测仪等等;
『肆』 土壤验收检测,专业土壤检测,要检测哪些项目
飞秒检测发现土壤组成很复杂,总体来说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土壤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监测是指土壤环境监测,其一般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般土壤监测可以分为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布点采样和样品制备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样品流转
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
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样品保存
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采用快速的飞秒检测方法测试。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品,测定有机污染物用的土壤样品要选用玻璃容器保存。
预留样品
预留样品在样品库造册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也移交样品库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一般保留半年, 预留样品一般保留2 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议样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土壤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 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右图。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 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伍』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气体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即在土壤包气带插入毛细管吸附管或是在地面不同地点放置不透明的通量积累器皿并利用土壤气体传感器测量。捕获的气体浓度和气体同位素组分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S)、气相色谱或质谱进行分析测量。
土壤气体测量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使用已知的CO2通量,将所有的测量系统与它进行对比;另一种方法是在同一地点上用不同系统连续重复测量。结果表明,用碱石灰做吸收剂的封闭式静态累积室测量法,当CO2通量较低时会高估CO2通量,而在CO2通量较高时会低估CO2通量。带有红外气体检测仪的封闭式动态累积室测量法使土壤CO2通量低估15%。
对于哪个方法最好、可作为土壤CO2通量测量的标准问题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看法。尽管开放式动态累积室测量法比较复杂,需要控制累积室内的压力,也需要很大的技术投入,但它是测量土壤CO2通量的方法中最为可靠的一种。土壤CO2通量测量技术方法比较见表10-6。
表10-6 土壤CO2通量测量技术方法比较
土壤气体监测CO2还可采用测量自然或人工示踪剂方法。自然示踪剂包括同位素碳、氧、氢、氮、硫以及惰性气体氦、氖、氩、氪可以用来区分本地CO2和注入的CO2。在某些情况下,随CO2一同注入的同位素可能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因此可认为地下CO2流体发生了迁移。在其他情况下,进一步分析收集的土壤气体同位素比例从本地CO2中区分出注入的CO2。人工示踪剂,如PFTs。人工示踪剂随CO2一同注入并在土壤气体中监测出来。人工示踪剂含量在自然系统中极低,检测限可以达到10-9水平。可以结合人工示踪剂和同位素共同监测分析近地表土壤气体,也可作为单独的方法监测近地表气体成分。
『陆』 土壤分散处理的好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实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有效手段,质量控制贯穿检测的各个环节,从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制备、保存、以及样品检测到实验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质的影子。那么,如何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呢?今天,小析姐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当前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规定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做好现场布点采样、运输流转、制样保存、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审核等质量控制工作。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坚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使用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必要时进行期间核查;严格对报告质量把关。让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的监测数据,为政策制定、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更好地为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样品采集、运输和制备的质量控制
1、样品采集和运输流转的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采样造成的误差可能比分析测试的误差还要大。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需严格按照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点位布设: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布点应遵循“随机”和“等量”的原则。布点方法有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三种;基础样品数量可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得出;布点数量要能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通常按3个阶段进行,即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农田土壤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及方式,需按照相应的规定要求进行作业。
运输流转:在样品采集现场需认真填写采样记录、样品标签、样品信息登记表,与样品逐一核对无误后把样品分类装箱,并在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损失、混淆和玷污。样品由专人送到实验室后,送样人和接样人应同时清点及核实样品信息,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双方各存一份交接单备查。
2、样品制备和保存的质量保证
样品制备:实验室需设风干室和磨样室,风干室应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并避免阳光直射。制样人员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清点核实、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还应具备相应的风干、粗粉碎、磨样、过筛、装样所需工具及容器,制样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并严格防止标签和样品混错,防止制样工具造成交叉污染。
样品保存:样品保存方法是否得当、保存时间是否符合要求都会影响样品测试结果。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应低温保存运输,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测试;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应使土样充满容器,在样品有效保存时间内完成检测。
挥发性、半挥发性、难挥发性有机物的测试样品用棕色玻璃瓶保存,可保存的时间分别为7 d、10 d、14 d。砷、金属(汞和六价铬除外)测试样品可用聚乙烯或玻璃瓶保存,有效保存时间为180 d,六价铬、氰化物样品有效保存时间分别仅有1 d、2 d,汞待测样品需用玻璃瓶装,可保存28 d。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分析检测人员采取措施对分析质量进行的自我控制,通常有精密度控制、准确度控制以及检测过程中的干扰处理。
精密度控制:精密度是指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重复分析测定均一样品所获得测定值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土壤环境监测中,每批样品每个项目须做20 %平行样品,样品数少于5个时至少应有1个平行样,平行样可为实验室明码平行或现场密码平行。不同测定项目的平行双样测定结果误差允许范围不同,在相应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即判定为合格。若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低于95 %,则应对当批样品重新测定,并增加样品数10 %~20 %的平行样,直至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高于95 %。
准确度控制:准确度是反映方法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准确度控制可通过使用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或通过测定加标回收率进行控制。每批要测质控平行双样,在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质控样测定值必须在保证值(95 %的置信水平)范围内,否则本批样品需重新测定。当测定项目无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时,可通过加标回收实验来确定准确度。每批试样随机抽取10 %~20 %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样品数少于10个时适当增加加标率。加标量视被测组分含量而定,加标后被测组分的总量不能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体积不超过原试样体积的1 %,否则应进行体积校正。加标回收率应在允许范围内,当加标回收合格率小于70 %时,对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回收率测定,并增加10 %~20 %的试样做加标回收,直至总合格率大于等于70 %。
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对必测项目做准确度质控图,用质控样的保证值(X)与标准偏差(S),在95 %的置信水平,以X为中心线、X±2S为上下警告线、X±3S为上下控制线绘制质量控制图,用于分析质量的自控,能更准确分析测试结果质量的可信度。
检测过程中受到干扰的处理:检测过程中如遇停水、停电、停气等影响到检测质量的干扰时,全部样品应重新测定;仪器发生故障时,用同等级且能满足检测要求的仪器重新测定,无备用仪器时,将故障仪器维修后经检定合格再重新测定。
2、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主要在于定期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确保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保证出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通过能力验证或者机构间比对发现某项检验检测结果不理想时,应系统地分析原因,采取适宜的纠正措施,并通过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实验室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
1、监测人员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由工作质量来保证,而工作质量的核心在于人员。监测人员是土壤环境监测的主要实施者,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监测质量的好坏。如果监测人员质量控制观念不强,质量意识不足,在实施监测的过程中易出现散漫、不严谨和不够负责的现象,而如果监测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不足,则在监测过程中无法保证规范的操作,可能在监测的源头即采样过程出错,也可能在实验室引起误差,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科学等,那么最后的监测结果很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因此,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监测技术人员应全部实现持证上岗,实验室应定期参加或开展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并加强对人员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的监督,不断加强监测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
2、仪器设备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包括采样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及相关辅助设备,其性能是否完好直接影响监测工作效率和质量,仪器设备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做好日常的维护保养,需要检定或校准的仪器应定期送至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被授权计量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确认仪器技术性能满足监测工作要求,并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使用。对有较高准确度要求的关键仪器,或易漂移、易老化、性能不够稳定或使用频繁的仪器,一般还应在两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做期间核查,以保证仪器的精度和连续稳定的运行。使用过程中出现可疑情况、使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维修或借出后返回的仪器也应及时进行核查。
3、报告质量控制
监测报告是监测结果的最终呈现,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无误,应建立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从分析、审核到签发做到分工负责、层层把关,发现可疑数据或疑难问题,监测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查证分析解决,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追溯,做到有疑问的数据决不上报。此外,应重视对报告编制人员的培训教育,尽可能避免报告编制环节的差错。
『柒』 土壤采样,需要准备哪些设备
土壤采样设备仪器HM-TR10A可以采集不同质地土壤样品,拆卸方便、体积小便于户外携带,操作简单。需要准备的设备如下:
1、T型手柄、刮刀、扳手、钢卷尺
2、采样设备延长杆(长 30 cm)、采样设备延长杆(长 60 cm)、设备延长杆(长 100cm)
3、心型砂土钻头(刀宽 7cm ,刀间距 5cm ,采样长度 20cm)、心型粘土钻头(刀宽 3cm ,刀间距 6cm ,采样长度 20cm)、多石土钻头、泥浆土钻头、螺旋钻头
4、手套、毛巾、刷子(用于清理钻具)
5、铝箱、布质土壤样品袋、土壤样品袋、土壤样品瓶,测土壤有机物专用土样保存瓶,铝箱盛装,便于户外携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捌』 土壤实验室常配备的土壤检测仪器有哪些
土壤实验室常配备的土壤检测仪器有以下几种:
1、土壤酸度计:用于快速测量土壤酸碱度值,土壤酸碱度值是影响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的值,土壤酸度计是不可或缺的仪器之一。
2、土壤水分测试仪HM-WSYP:用于测量土壤中含水率。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的含水率一般在20%到60%直接,土壤含水率低于20%或者高出60%,对作物的生长都是致命的影响。所以土壤含水率测试仪也是实验室中必备的检测仪器。
3、土壤电导率及盐分一体测试仪:用于快速测量土壤中含盐量值和营养液中的电导率值。土壤含盐量值可以看出作物生长所需营养是否能满足或者过剩,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措施。土壤含盐量过剩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壤盐分测试仪还可以直接判断土壤是否已经盐碱化。
4、土壤养分测试仪:用于测量土壤氮、磷、钾、钙、镁等各种中微量元素的测量。土壤中的各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的多少,会导致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各种中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作物出现不同的病症。氮、磷、钾的含量是测土施肥中必检测的项目。
『玖』 土壤污染检测有哪些方法,哪里可以做检测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毒性浸出程序(TCLP)(US EPA方法1311) 检测项目:Cd、Hg、As、Pb、Cr、Ni等金属元素全分析;六六六、滴滴涕DDT、pH、阳离子交换量、农残、有机质、水分、全磷、全钾、有效磷、钾、硫化物、有机汞、水溶性盐等; 危险废物浸出毒性、腐蚀性、急性毒性初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