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学习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三个要素后,某小组同学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
(1)(a)和(b)的实验,在阻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回阻力和阻力臂的答乘积不变,杠杆平衡时,动力臂增大,动力减小.
(2)(a)和(c)的实验,在阻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杠杆平衡时,拉力倾斜,动力臂减小,动力增大.
故答案为:(1)当动力的方向相同时,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大,动力越小;(2)当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相同时,动力与杠杆的夹角越小,动力越大.
2.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两端螺母的作用是什么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两端螺母的作用是:调节杠杆初平恒用的,就类似天平的螺母一样的用途。
愿意帮助你,祝天天进步(OUO)
3. 14.小华同学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要先凋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
小华同学做“探来究杠杆的平源衡条件”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要先凋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杠杆左端偏高,应将平衡螺母向__左___调节.
(2)小华发现杠杆的支点O不在零位,位于标尺零位左侧的1 mm处.
杠杆调节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侧的15mm处各挂1只50 g的钩码,此
时杠杆_不能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要使杠杆平衡,左侧钩
码不动,右侧钩码应放到标尺的_13___mm的位置.
4. 图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 (1)首先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处
(1)零; (2)方便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或测出)力臂(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
5. 怎样做杠杆实验
杠杆作用的实验
【设计】 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方法一
【器材】 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步骤】
(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
(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方法二
【器材】 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步骤】
(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图1)。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图2)。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6. 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调节
(1)在抄“探究杠杆的平袭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F1、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F1L1=F2L2.
(3)要使翘翘板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动,女孩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或者女孩不动,男孩向靠近支点方向移动;或者女孩不动,男孩蹬地,减小男孩对跷跷板的压力);
故答案为:(1)水平;便于测量力臂;(2)F1L1=F2L2;(3)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
7. 下图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1)开始时,总是让杠杆在水平平衡状态下进行实验,
(1)杠杆左端偏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或将专左端属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得出:
①L2=
F1×L1 |
F2 |
1.5N×10cm |
1N |
F1×L1 |
L2 |
1N×20cm |
10cm |
8. 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杠杆两端螺母的作用是什么______;使用前,若发
(1)杠杆在来水平位置平衡自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等于力臂,因此在此实验中我们应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所以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的作用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于杠杆左端低右端高,所以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或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因为序号1中F 1 L 1 =2×20=40而F 2 L 2 =1×10=10,∵F 1 L 1 ≠F 2 L 2 ,∴该组数据有误. 由F 1 L 1 =F 2 L 2 得L 1 =
(3)分析表格中数据:F 1 L 1 =1N×8cm=8N?cm,而F 2 L 2 =2N×4cm=8N?cm,所以杠杆平衡时F 1 L 1 =F 2 L 2 ; 故答案为:(1)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右、右;(2)1、5cm;(3)F 1 L 1 =F 2 L 2 . |
9. 图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1)开始时,总是让杠杆在水平平衡状态下进行实验,其
(1)杠杆左端偏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调节,或将回左端的答平衡螺母向 左调节.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得出:
(3)存在的错误时误把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当做了力臂;
(4)弹簧测力计由斜向下拉改为竖直向下拉时,力臂增大了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
故答案为:(1)力臂、左、左.
(2)15,2.
(3)动力臂测量错误.
(4)变小.
10. 图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1)首先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处
(1)杠杆重心左来移应将平衡自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左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左面力臂为L 1 ,右面的力臂为L 2 , 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有3GL 1 =6GL 2 ,L 1 =2L 2 ; 左侧拿掉一个钩码,若杠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右侧应拿掉n个钩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则有: (3-1)GL 1 =(6-n)GL 2 , 又知:L 1 =2L 2 , 2×2=6-n, n=2, 应将右边的钩码拿掉2个;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 1 L 1 =F 2 L 2 . 故答案为:(1)水平;左;左; (2)直接读出力臂; (3)2个;F 1 L 1 =F 2 L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