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男主角用核彈威脅美國總統的電子書叫什麼名字
中文名稱:恐懼的總和
英文名稱:The Sum of All Fears
別名:驚天核網
『貳』 原子彈的研製和試驗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制,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了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
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
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
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葯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 點火與安全試驗等。 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
③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著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叄』 能不能把輪船的推進器換成爆轟推進器
原理可行,而且有應用,美國航天局正在研製這種火箭,但是你和他遇到一個相同的問題,船的安全問題。
且不說後面的爆炸會不會把船艙里的人震暈,一個空間內進行不停的爆轟是既不安全的,幾乎沒有什麼材料可以承受的了,即使有,價格也高的足以成為人們的飯後談資。
而且高能炸葯和核彈是及危險的物品,高能炸葯會產生有毒物質,核彈會產生放射性物質。威脅海洋環境,而且價格也是天價。
再告訴樓主一個事實吧;火炮平均每進行1000次發射就要換炮膛,否則就會炸膛。
當年美國航天局用普通的化學炸葯和小型模型做實驗時,效果很好,火箭幾乎可以升至當時的理論高度,但是當人們用更大的的飛船和更高能的炸葯做實驗時,事情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飛船的材料學要求越來越高,最後算下來,在太空換毀掉的推進艙浪費掉的時間也是驚人的,而且實驗初衷是為了減少燃料來增加航程(計劃用核聚變)但出了材料問題,不得不帶很多推進艙,結果航程反而縮短了。
用在輪船上也有這個問題。
『肆』 中國原子城爆轟實驗場怎麼樣
距離西海鎮有段距離。是目前開放的幾個分廠唯一還在正式營業的地方。遊客稀少。那專個靶場很震屬撼。也是吸引到這里的一個理由。交通巨不方便。如果不包車就得騎自行車來,靠腿量是量不過來的。參觀的地方距離大門很遠,居然也不提供交通工具。有講解服務
『伍』 核武器的定義是什麼
核武器的定義:
核武器,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內和破壞作用,以容及造成大面積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核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核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
『陸』 原子彈爆轟是什麼意思青海原子城的原子城的核爆轟和羅布泊的核爆是同樣級別的事情嗎
核轟爆是指用飛機或導彈發射到那個某一個地點爆炸。
核爆是指把核彈固定到某個的地點引爆,一般由特種兵來完成。
『柒』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捌』 爆轟的簡介
19世紀80年代初,法國物理學家M.貝特洛、P.維埃耶、E.馬拉爾和H.-L.勒夏忒列等做過火焰傳播實驗。他們將一個充滿可燃氣體混合物的管子一端點燃,發現火焰通常以每秒數厘米到數米的低速傳播,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種緩慢的燃燒過程能夠轉變為高速的特殊燃燒過程,他們稱這種現象為爆轟。後來發現,固相和液相炸葯也能發生爆轟。
爆轟過程不僅是一個流體動力學過程,還包括復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兩者互相影響、互相耦合。爆轟還伴隨著熱、光、電等效應。爆轟同周圍介質相互作用時,周圍介質中會產生激波或應力波,推動物體運動,造成物體破壞。人們通常把燃燒(即爆燃)和爆轟聯系起來考察。爆轟同燃燒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傳播速度不同。燃燒時火焰傳播速度在10~10米/秒的量級,小於燃燒物料中的聲速;而爆轟波傳播速度則在10~10米/秒的量級,大於物料中的聲速。例如,化學計量的氫、氧混合物在常壓下的燃燒速度為10米/秒,而爆轟速度則約為2820米/秒。爆轟中的化學反應過程高速釋放能量。因此,爆轟的功率很大,高效炸葯每平方厘米爆轟波陣面的功率高達 10瓦。這個特點使爆轟成為一種獨特的能量轉換方式。爆轟現象的研究通常包括爆轟的起爆、爆轟波的結構和爆轟同周圍介質的相互作用等問題。
『玖』 爆轟試驗場的歷史回顧
西海鎮又名原子城,因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就在西海鎮的金銀灘草原上。60年代,一批科技人員隱姓埋名來到在這里,當時對外稱國營221廠、青海礦區等。經過艱苦努力先後研製成功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1987年,這座封閉了三十多年的軍事禁區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決定。1993年基地退役後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將這里命名為西海鎮,並確定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
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了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項目建設,總投資8200多萬元,由紀念館、紀念園、爆轟實驗場、地下指揮中心、紀念碑等組成,佔地12.1公頃。現在,彰顯不畏強暴、艱苦創業、勇攀登高峰的「兩彈精神」和「基地精神」的示範基地已建成開放。
據介紹,當時的221基地總共有7個分廠,一分廠負責彈頭體加工、鈾部件生產、精密加工以及無線電系統的控制等;二分廠主要負責炸葯的加工、同步聚焦實驗及火工部件的加工和核武器的組裝工作;三分廠為機械加工廠,負責翻砂、鍛造、熱處理以及制氧等;四分廠為火力發電廠,負責給基地供熱水、供暖、供電,現在仍在利用;五分廠是水廠;六分廠是爆轟試驗場;七分廠是放射化學和中子物理實驗場所。其中,現在位於臧家風情苑西北方的第六分廠,就是爆轟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