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圖Ⅰ是小紅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於是小明對原實驗裝置
(1)據圖可以知道,圖I中的儀器是燒杯,圖E中的儀器是試管,故填:燒杯,試管;
(內2)E試管盛有酚酞溶液的容目的是做對照試驗,故填:對比;
(3)在A、D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氨水,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實驗圖Ⅱ連接好,並將D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在熱水中分子的運動速度快,故可以觀察到C中變紅的快,B中變紅的慢,故填:C中酚酞變紅的快,B中酚酞變紅的慢;
(4)根據實驗可以看出,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越快,故填:分子在不斷的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越快;
(5)對比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後實驗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有利於環境保護,故填:有利於環境保護.
⑵ 小明通過以下實驗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質,實驗裝置如如:此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_.
氨水顯鹼性,復能使酚酞制試液變紅,氨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運動的越快,B邊的氨分子運動的快,先進入酚酞試液中.所以此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分子在不斷的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故答案為:分子在不斷的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⑶ 圖Ⅰ是小紅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於是小明對原實驗裝置
(1)酚酞試液本身為無色,而當遇鹼液時變紅,單獨放只盛有酚酞試液的試管,回是想說明氨水能使答酚酞試液變紅,起到一個對比的作用,故答案為:進行對比 (2)A試管為常溫,D試管為高溫,溫度不一樣,分子的運動速度就不一樣,故答案為:B試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變紅色,C試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變紅色. (3)根據實驗現象可以得出本題答案為: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4)改進前能聞到刺激性氣味,是因為裝置氣密性不好,且同一溫度下不能說明影響分子的運動快慢的因素,而改進後的裝置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本題的答案為: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 |
⑷ 學習化學知識,你可以感受到化學很有趣、也很美麗.(1)小明設計了一個實驗裝置(如圖),其氣密性良好
(1)由趣味實驗裝置圖,其氣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導管有「噴泉」產生,則A中加入的固體回和液答體可能是溶於水放出大量熱的物質,使裝置內氣體受熱膨脹而使瓶內水噴出形成「噴泉」.氫氧化鈉固體溶於水會放出大量的熱;二氧化錳遇過氧化氫溶液會生成氧氣;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鋅粒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氫氣等.
(2)由於滴入的液體是純鹼溶液,A杯中變成了紅色,是鹼性純鹼溶液與酚酞混合,B杯產生大量的氣泡可能是純鹼溶液遇酸性溶液,C杯中有白色沉澱,則可能是碳酸鈉與氫氧化鈣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OH)2=CaCO3↓+2NaOH,反應屬於復分解反應.
故答案為:(1)二氧化錳;過氧化氫溶液(合理即可)
(2)酚酞;稀鹽酸(或稀硫酸等);Na2CO3+Ca(OH)2=CaCO3↓+2NaOH;復分解反應.
⑸ 同學們對小明使用的實驗裝置進行如下評價,其中錯誤的是( )
D是正確的啊 當發光管移動到一定距離,在光憑上成易個兩點,光憑到凸透鏡的距離就是焦距啊,所以D是正常的。零刻度線刻在光具座標尺的中央,可直接測出物距和像距
⑹ 學習了光學知識後,小明對有關實驗進行了思考和創新:(1)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研究光的反射規律,其中有
(1)①我們不便於直接觀察光的傳播路徑,即光線,但光線能顯示在光屏上,我們專可以藉助光屏來顯示屬光的傳播路徑;
將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後翻折,就不會看到反射光線,只有當整個光屏為一平面時,才能夠看到反射光線,因此藉助光屏可以探究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共面;
②要使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能呈現在光屏上,光屏應與鏡面垂直;
(2)①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②移去B處的蠟燭,取一光屏放在B處,發現光屏上並沒有出現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③小明將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鏡,B處放一光屏,發現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燭焰像,說明像距等於物距等於二倍焦距,故f=
1 |
2 |
⑺ 小明設計了趣味實驗裝置(如圖),其氣密性良好.實驗時,將A中分液漏斗里的液體滴入瓶內與固體接觸,B中
A、硝酸銨溶於水時吸收熱量,能使A中的溫度降低,水能夠進入A中,所以A中固體和液體不可內能是硝酸銨和水.容
B、生石灰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能夠放出大量的熱,A中的空氣膨脹,進入B中,在空氣壓力的作用下,水從尖嘴導管口噴出,所以A中固體和液體可能是氧化鈣和水.
C、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能生成水和氧氣,氧氣不易溶於水,進入B中時,水從尖嘴導管口噴出,所以A中固體和液體可能是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
D、鎂和稀鹽酸反應能生成氯化鎂和氫氣,氫氣難溶於水,進入B中時,水從尖嘴導管口噴出,所以A中固體和液體可能是鎂和稀鹽酸.
故選:A.
⑻ 小明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探究物質的性質.(1)當打開K1、關閉K2時
(1)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A、B裝置可以進行的實驗是:鋅與稀硫酸專反應製取氫氣,屬因為B中的進氣管短,因此不能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
(2)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把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就證明是二氧化碳.若要證明二氧化碳與水發生反應,燒杯中放紫色石蕊試液,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變紅色;故答案為:CO2+Ca(OH)2=CaCO3↓+H2O;H2O+CO2=H2CO3
⑼ 23.為了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小明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了如下實驗
(1)實驗中小明是通過比較海綿的凹陷程度來確定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專;
(2)分析比較圖甲、屬乙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分析比較圖甲、丙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當壓力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故答案為:(1)凹陷程度;(2)受力面積;壓力;(3)壓力;受力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