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實驗的主要操作步驟如下: (1)未掛鉤碼前,將長木
(2)設繩子的拉力大小為F.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小車:F=ma 對鉤碼:mg-F=ma 解得:F= mg ,= g B點的速度等於AC間的平均速度,為 v B = 從0到B小車動能增量為△E kB = m -0= m( ) 2 ; 從O到B繩子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為 W=Fx 2 = mg x 2 . (3)作出圖象所示. (4)根據運動學公式得:v 2 =2ax=2× gx=gx 根據數學知識可知圖象的斜率等於重力加速度g,為 g= m/s 2 =9.75m/s 2 ; 故答案為:(2) mg ; m( ) 2 ;(3)如圖所示;(4)9.75(9.65~9.85之間均可)
|
2.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
(2)C到O距離為:sOC=6.08-1.00cm=5.08cm;由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得:vc==m/s=0.49m/s
(3)小車初末速度的平方差與專位移成正屬比,即v2-v02=ks
運動過程中,對於鉤碼、砝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鉤碼重力做正功,小車與木板及紙帶與打點計時器間的摩擦力做負功
(4)在實驗小組根據實驗數據繪出了圖3中的△v2-S圖線中,得到的圖線是過原點的直線,說明了△v2與S成正比;
要驗證「動能定理」,即(mg?f)?s=Mv2?Mv | 2
3.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小車內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
(1)②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先接通電源,再釋放紙帶. (2)刻度專尺讀數為OC=5.10cm,打C點時的屬速度 v |
4.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
(1)實驗時為了提高紙帶的利用率,盡量多的在紙帶上打點,因此凡是使用打點計時器回的試驗,均要答求先接通電源,再放開小車,實驗完畢斷開電源開關. 故答案為:接通電源,釋放小車,斷開電源開關. (2)C到O距離為:sOC=4.20-1.00cm=3.20cm;由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得:vB==0.45m/s 故答案為:3.20,0.45.
5.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即探究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做功與小車動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
(1)小車下滑時受到重力、細線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為了專在實驗中能夠把細屬繩對小車的拉力視為小車的合外力,則應該用重力的下滑分量來平衡摩擦力; (2)重物加速下滑,處於失重狀態,其對細線的拉力小於重力,設拉力為T,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對重物,有 mg-T=ma 對小車,有 T=Ma 解得 T= 故當M>>m時,有T≈mg 故答案為:平衡摩擦力;遠小於.
6. 某實驗小組採用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
(1)根據打點計時器的使用規則可知,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先接通電源,放開小車. (2)C到O距離為:sOC=6.08cm-1.00cm=5.08cm;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得:vC= = =0.49m/s (3)小車初末速度的平方差與位移成正比,即v 2-v 02=ks. 運動過程中,對於鉤碼、砝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鉤碼重力做正功,小車與木板及紙帶與打點計時器間的摩擦力做負功. (4)在實驗小組根據實驗數據繪出了圖3中的△v 2-S圖線中,得到的圖線是過原點的直線,說明了△v 2與S成正比; 要驗證「動能定理」,即: (mg-f)s= M v2-Mv | 2
7. 探究「動能定理」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
(1)只有先接通電源後釋放小車,否則紙帶上的第一個初速度不為零.當版實驗結束後權,及時斷開開關 (2)從尺上讀數,C:6.08cm,減去O點讀數1.00cm,得C點的S值5.08cm 而C點的瞬時速度等於BD這段的平均速度 則C點速度v= =0.49m/s (3)鉤砝的重力做正功,小車受摩擦阻力做負功 小車初末速度的平方差與位移成正比,即v 2-v 02=ks 要驗證「動能定理」,即 M v2?Mv | 2
與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閥門怎麼扭是開
發布:2025-05-17 08:46:23
瀏覽:56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