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前夜中,論一個焊接工程師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燃爆全球華人,我帶著家人也去電影院進行了觀看,第一小段《前夜》我記憶尤深,這是一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林治遠,開國大典自動升旗裝置的總設計師,在實驗過程中由於焊接在旗桿頂部的金屬球太脆弱被國旗頂斷,連夜召集城內市民捐獻稀有金屬,打造出了更堅硬的合金金屬球(阻斷球,類似於現在的限位裝置)。然後克服恐高症爬上高達22.5米的旗桿,重新焊接安裝了阻斷球,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
許多局卜培人看了這一段認為不嚴謹,我在這里給大家腦補一下,導演估計是這樣考慮的,電影中旗桿是由四根無縫鋼管焊接而成的(有史料可查),而且可以判斷這四根無縫鋼管是進口的合金鋼(國內第一根無縫鋼管於1953年在鞍鋼生產),而鋼球(桐唯阻斷球)估計是高碳鋼的,再加上是普通的碳鋼焊條。由於鋼球碳含量較高,在焊接過程中容易出現脆硬和疏鬆組織,在外力作用下極容易出現裂紋導致鋼球脫落,阻斷球起不了阻斷的作用。
在現在分析是因為不合格的焊接工藝(焊材不對、也沒有進行預熱),導致出現焊接質量問題,造成鋼球脫落。
但電影中不是這樣,林治遠們認為是因為鋼球與旗桿材質不一致導致的鋼球脫落。當務之急是需要重新製作一個合金鋼金屬球。整個金屬球的製作可以說是一個金屬材料學,從選材、冶煉、鑄造到最後的焊接。這里再科普一下為什麼要用矽(現在為硅)、鉻、鎳一起煉制。硅是脫氧劑和脫硫弊亮劑,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在煉鋼的時候是需要加硅鐵合金來使鋼水中多餘的氧脫掉的,硅的加入使鋼的可鑄造性和熱加工性能增加。加入鉻,是因為鉻與氧的親和力比鐵與氧的親和力大,也就是鉻比鐵更容易氧化,另外鉻的加入可以增加鋼的硬度。鎳的加入是為了增加鋼材的韌性,可焊接性和防腐蝕性進一步增強。
如果放到現在,只需要一根過渡層用鎳基的焊條就可以解決這個異種鋼焊接問題,具體工藝就是在鋼管上先堆焊一層過渡層,再焊接鋼球。
70年後的今天,林治遠們沒有想到,中國的金屬材料學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真真可達到「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水平,我們的神舟飛船、我們的蛟龍號、我們的高鐵,各種金屬的焊接不再是難事!我的祖國強大了!
B. 林治遠為什麼爬旗桿
為了更貼近人物,親自完成攀爬旗桿。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天安門廣場做最後一次試驗時意外發生了。負責阻斷電流的裝置——阻斷球不穩定,升降裝置不能保證自動斷電。此時距開國大典僅剩六個小時。怎麼辦?林治遠不加思索來到天安門廣場,克服恐高的心理,冒死爬上二十二米高的旗桿,完成阻斷裝置的焊接。
經過連夜的搶修,國旗電動升降裝置恢復正常。
角色介紹:
林治遠演員黃渤,身為負責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中電動升旗桿的設計者,他卻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因為這同樣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是他自主研發設計、還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驗檢測。他不斷的克服重重困難,向來恐高的他最終克服心理障礙。
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桿,解決了技術問題。
老方演員耿樂,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備用升旗手,只有林治遠電動升旗失敗,他才有可能直接參與啟動人工升旗的工作。作為順利升旗的最後一道堅實保障,他把保障順利升旗這件事看得比個人的榮譽甚至生死更重要。
C. 中國在1949年就有電動旗桿,為什麼現在還沒普及
當時,國慶籌備小組領導同志來現場檢查工作時提出:升旗要自動的,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義!這個意見立即付諸實施。
自動升旗方案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這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而如今天安門升旗都是交由儀仗隊完成,就不需要像開國大典那麼講究,人工升旗就可很好地完成任務。
D.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E. 開國大典中第一面新國旗在首都徐徐上升,這標志著什麼
開國大典中第一面新國旗在首都徐徐上升,這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回正式誕生了,中國人民站立答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開動電鈕,啟動電動升旗裝置,象徵新中國誕生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央旗桿上冉冉升起。
這面國旗由北京市政府撥交中國革命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旗面用5幅紅綢子拼接軋制而成,5顆黃星是用黃緞子做的,旗面長460、寬338厘米,邊角略有殘破。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象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四顆小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其間的位置關系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星採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也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
F. 發明自動升旗裝置的人是誰
新中國成立時,是林治遠發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