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某科研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並進行了以下實驗:①將此裝置放於黑暗處一晝夜後,移至適宜自然光
(1)植物具有蒸騰作用,水分以氣體的形式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裝置中兩瓶上的液體一方面是瓶中的葉片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另一方面是瓶中的溶液中也有水分,在陽光的照射下,通過蒸發也可以在瓶內壁凝結成水珠.
(2)實驗前要將此裝置放到黑暗片一晝夜,目的是除去葉片內原有的澱粉,如果葉片內殘留有以前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實驗結果就會不明顯,為了排除原有澱粉的干擾,放到黑暗片一晝夜,植物葉片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澱粉,原來的澱粉消耗完後,就不會干擾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加明顯.
(3)酒精能溶解葉綠素.這樣處理後,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葉片,除去不透光紙片後,將葉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
(4)向葉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據澱粉遇碘變藍色的特性,檢驗是否產生澱粉.觀察現象之前,用清水沖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顏色去掉碘液顏色的干擾,便於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使實驗現象明顯.實驗現象:葉片見光(未遮蓋)部分,遇碘變藍,說明葉片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澱粉;葉片遮光部分,遇碘不變藍,說明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5)乙組裝置與丙組裝置的區別是丙裡面是清水,乙裡面是氫氧化鈉溶液,由於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沒有此功能,故乙、丙兩裝置內丙裡面有二氧化碳,乙裡面沒有二氧化碳.因此乙、丙兩裝置中的葉片所處的環境,惟一變數是二氧化碳,由於乙葉片所處的環境沒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葉片由於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製造有機物澱粉,因此遇碘不能變藍色.而丙葉片由於環境中有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製造了澱粉,故遇碘變藍色.該對照組證明了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使放出氧氣的過程;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光合作用大於呼吸作用,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通過以上實驗結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三片葉都要進行 呼吸作用,其強度大於或等於光合作用,結果光合作用的產物不能積累,所以實驗中看不到變藍的現象.
(7)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同時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公式為:二氧化碳+水
| 光 |
Ⅱ 用如圖所示裝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實驗(圖中夾持裝置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Ⅰ.(1)儀器P的名稱是______
Ⅰ.(1)儀器p的名稱是分液漏斗;根據SO2可溶於水生成亞硫酸(H2SO3),H2SO3顯酸性;根據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紅溶液褪色; 根據碘能使澱粉溶液變藍,SO2具有還原性,能與碘水反應,使藍色退去;SO2具有氧化性,能與氫硫酸反應; 故答案為:分液漏斗;
(2)③中反應為碘和二氧化硫的氧化還原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I 2+SO 2+2H 2O=4H ++SO 42-+2I -; ④中反應為二氧化硫與硫化氫的氧化還原反應,體現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O 2+2H 2S=2H 2O+3S↓, 故答案為:I 2+SO 2+2H 2O=4H ++SO 42-+2I -;SO 2+2H 2S=2H 2O+3S↓; II.(1)亞鐵離子會被氯氣氧化為三價鐵離子,反應實質是2Fe 2++Cl 2═2Fe 3++2Cl -,故答案為:2Fe 2++Cl 2═2Fe 3++2Cl -; (2)氯氣有強氧化性,能被碘氧化生成碘酸,同時自身被還原生成氯化氫,反應方程式為:5Cl 2+I 2+6H 2O═10HCl+2HIO 3,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I 2+5Cl 2+6H 2O═10Cl -+12H ++2IO 3-,故答案為:I 2+5Cl 2+6H 2O═10Cl -+12H ++2IO 3-; (3)氯氣和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向新制氯水中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呈紅色;但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有色物質褪色,所以紅色逐漸褪去, 故答案為:先變紅,後褪色; (4)氯氣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為Cl 2+2NaOH═NaCl+NaClO+H 2O,其離子反應為Cl 2+2OH -═Cl -+ClO -+H 2O,故答案為:Cl 2+2OH -═Cl -+ClO -+H 2O.
Ⅲ 為探究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氣,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回答:①為使實驗達
(1)①因為此裝置來證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因此就要將該裝置放在光下;②觀察是否有氣泡進入試管,如果有氣泡進入試管,說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③氧氣有助燃的性質,此裝置中試管內收集到的氣體能夠使快要熄滅的衛生香復燃,說明試管內收集的氣體是氧氣,從而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氧氣. (2)根據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 光 |
Ⅳ 學生利用下圖所列裝置進行「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並利用產物進一步製取FeCl36H2O晶體.(圖中夾持及
(1)鐵粉和鋁粉都是金屬,都具有金屬的通性,都能和酸反應和弱鹼不反應;但鋁粉和鐵粉的不同化學性質是:鋁粉能和強鹼反應生成鹽和氫氣,而鐵粉和強鹼不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Al+2OH-+2H2O=2AlO2-+3H2↑,故答案為:B;2Al+2OH-+2H2O=2AlO2-+3H2↑; (2)Fe與水蒸氣反應生成Fe3O4和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鹼石灰能乾燥氣體,除去H2中的水蒸氣,故答案為:3Fe+4H2O | 高溫 | .
Ⅳ 為驗證某混合氣體由H2、CO和HCl組成,請從下圖中選擇適當的實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並回答下列問題.(假
(1)氯化氫可以直接用硝酸銀溶液檢驗,開始要通過硝酸銀,檢驗氫氣和一氧化碳都要根據其還原氧化銅後的生成物,要把干擾氣體提前除去,所以要先通過濃硫酸除去水分,檢驗生成的水分用無水硫酸銅,檢驗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要先檢驗水分,再檢驗二氧化碳,反之,石灰水中的水分會對實驗造成影響; (2)氫氣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後生成銅,銅是亮紅色固體,所以會看到黑色粉末變紅; (3)若省略第二個裝置,則不能驗證出氣體是氫氣,因為氣體從硝酸銀溶液中通過後會帶出水分; (4)最後一個裝置中發生的反應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變渾濁,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為: (1)CDAEB (2)黑色的氧化銅逐漸變為亮紅色 (3)H2 (4)CO2+Ca(OH)2═CaCO3↓+H2O
Ⅵ 雙氧水常用作消毒、殺菌、漂白等.現有1OOmL一定濃度的雙氧水試樣.甲同學想用下列實驗裝置,設計一個簡
(1)依據PV=nRT,為保證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在讀數時應注意:①將實驗裝置恢復到室溫,②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③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誤差, 故答案為:恢復到室溫後測量氣體體積;應保持視線與量氣管內凹液面最低點相切; (2)使用裝置A、B測量產生的氣體體積有誤差,會使測量的氣體體積偏大,該同學建議用C裝置替代A裝置,目的是平衡壓強使液體順利流下,避免過程中產生誤差;①平衡氣壓使分液漏斗內的液體能順利滴下;②避免因分液漏斗內液體進入燒瓶引起氣體體積測量誤差, 故答案為:平衡氣壓使分液漏斗內的液體能順利滴下,避免因分液漏斗內液體進入燒瓶引起氣體體積測量誤差; (3)如果1OOmL物質的量濃度為1mol?L-1的雙氧水,在催化劑作用下完全分解產生氣體的體積為a L,而該實驗過程中試樣完全分解產生的氣體體積為bL, 2H2O2=2H2O+O2 0.1mol aL n bL n= mol 過氧化氫濃度= = mol/L, 故答案為: mol/L; (4)①實驗前,首先要精確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KMnO 4溶液250mL,配製時需要的儀器除天平、玻璃棒、燒杯外,還需的儀器是定容需要的膠頭滴管,配製溶液需要的250ml的容量瓶, 故答案為:膠頭滴管;250ml容量瓶; ②高錳酸鉀溶液和過氧化氫具有強氧化性能氧化鹼式滴定管中的橡膠管,所以b裝置符合要求;反應到終點的現象可以依據高錳酸鉀溶液紫紅色變化分析,當滴入最後一滴高錳酸鉀溶液,溶液恰好呈淺紅色且半分鍾不變化,證明反應 達到終點, 故答案為:b;滴入一滴高錳酸鉀溶液,溶液恰好呈淺紅色,且30秒內不褪色.
Ⅶ (1)濃硫酸與木炭粉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2)試用下圖所列各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
上述反應中的生成物有三個:SO2、CO2、H2O,在檢驗這三種產物時要避免相互干擾內,如檢驗CO2時一般用容澄清石灰水,而SO2也會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在檢驗CO2之前必須先除去SO2;同時,在氣體通過水溶液後,水蒸氣會隨之帶出,所以必須在通過水溶液之前檢驗水的存在,由上分析裝置的連接順序是④→②→①→③. 故本題的答案是:(1)2H2SO4(濃)+C | △ | .
Ⅷ 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煤所產生的混合氣,其主要成份是CO、H2,還含有CO2和水蒸氣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
| (1)混合氣→(E)(F)接(D)(C)接(A)(B)接(J)(I)接(H)(G)。 (2)無水硫酸銅變藍;從B逸出的氣體中含有水蒸氣,而此處的H2O只能由H2還原CuO時產生,所以原混合氣中一定含有H2。
與試用下圖所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鑫旺五金製品廠
發布:2025-10-20 07:24:52
瀏覽:861
尚葉五金機電
發布:2025-10-20 05:32:44
瀏覽:5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