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真空脫氣實驗裝置圖

真空脫氣實驗裝置圖

發布時間:2025-09-07 14:02:39

❶ 真空負壓工作原理

真空負壓工作原理:單台或雙台真空泵作為真空獲得主要設備,以真空罐為真空存儲設備,連接電器控制部分組成真空負壓站,雙泵工作可加強系統的保障性。

對於頻繁使用真空源而所需抽氣量不太大場合下,該真空站系統比直接使用真空泵作真空源節約了能源,並有效延長真空泵的使用壽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負壓的利用非常普遍,人們常常使某部分空間出現負壓狀態,便能利用無處不在的大氣壓替我們效力。例如,人們呼吸時,當肺處於擴張狀態時出現負壓,在肺的內外形成了壓強差新鮮空氣就被壓入肺內。

(1)真空脫氣實驗裝置圖擴展閱讀:

科研、實驗室、醫療等領域中,常常有氣體增壓的應用,如:往本身有正壓的容器內打氣,或系統內阻力較大,需要泵克服阻力送氣等。這時候,就需要泵能輸出比大氣壓高的正壓,通常用「相對壓力」表示。

高壓微型氣泵、微型真空泵最大可以輸出>100Kpa(0.1MPa)的正壓,本身屬於乾式真空泵,不需要真空泵油及潤滑油,不污染工作介質,可連續24小時運轉,抽排氣端都可堵塞,就特別適合這些場合。

國際真空行業通用的「真空度」 ,指得是「極限真空、絕對真空度、絕對壓力」 ,但「相對真空度」(相對壓力、真空表表壓、負壓)由於測量的方法簡便、測量儀器非常普遍而更廣泛使用。

❷ EAST的EAST項目進展

1993年10月,以歐共體聚變部名譽主任帕侖布教授為首的來自國際上各大核聚變實驗室的12位著名聚變科學家,對等離子體所當時正在建設的HT-7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和研究所聚變研究發展戰略進行了評議,等離子體所在會上第一次提出分三階段實施聚變科學研究的計劃。
1994年底,中科院基礎局邀請6位院士和8位專家在合肥召開了「HT-7U超導托卡馬克計劃座談會」,HT-7U計劃首次較正式提出。
1996年初,部分兩院院士在北京京西賓館對「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進行初步評估,HT-7U裝置建設第一次得到國家級專家的贊同並被列入前十位項目中。
1997年6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HT-7U大科學工程項目立項」的申請,該項目正式進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的立項操作程序。
1997年10月,國家計委委託中科院主持召開「HT-7U工程項目建議書專家評估會」;該項目的建設方案和計劃獲得與會專家的好評。
1998年4月10-11日,HT-7U正式通過了國家計委委託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主持召開的HT-7U項目建議書專家評估會的評估論證。
1998年7月8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復HT-7U項目建議書(計投資[1998]1303號文),同意由中國科學院主持,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HT-7U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建造,投資1.65億元。
1998年10月,HT-7U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中科院基建局主持的專家評估會。
1998年12月,HT-7U可行性報告被批准。
1999年10月,HT-7U擴初設計和概算被批准 。
2000年10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HT-7U開工建設(計投資[2000]1656號文)。
2000年11月4日,來自俄羅斯的2號製冷機經過一年的改造,在為超導線圈實驗供冷的首輪調試中一次獲得成功。4日凌晨1時,製冷機降至氦液化溫度並生產出液氦。
2001年5月31日,HT-7U主機的兩個大部件--外真空、真空室本體的外協加工合同舉行了簽字儀式(右圖),標志著HT-7U主機正式進入加工製造階段。
2001年8月20日,HT-7U電流引線裝入實驗杜瓦(左圖)。
2001年8月22日,HT-7U縱場線圈的重要加工設備—XK2425/IB數控龍門銑 (武漢機床廠提供)經過安裝、調試,成功通過驗收(右圖)。縱場超導磁體的最外面是一個設計尺寸精度高,體積大、超薄、槽深、全焊接的大型D形截面線圈盒。通過外協單位加工的線圈盒焊接毛坯件在放入一次VPI處理的縱場線圈後經過封焊,將在數控機床上進行精加工。
2001年8月26日,HT-7U的600米CICC啞導體試製成功。
2001年10月29日,HT-7U大型超導模型線圈(左 圖)實驗成功。22日晚7:00超導實驗系統開始降溫,27日2:20進入超導狀態,14:00模
型線圈達到接近工作溫度的5.5k,14:20模型線圈開始進行多種模式的加電流實驗,28日連續進行的大電流、較大電流變化率等實驗均獲得成功,各系統工作狀態基本正常。
2001年11月27-28日,經過現場測試,VPI-1000型環氧樹脂真空-壓力浸漬設備(右圖)已達到並優於合同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順利通過設備驗收。2002年2月6日,HT-7U第一餅1:1的代用料縱場線圈繞制完畢(左圖)。
2002年3月11日,HT-7U第一根用於超導縱場線圈的604米的CICC導管順利誕生。20日該導體壓方成型(右圖)。HT-7U需要生產58根,長32公里的導體,共有2900多個接頭。為了確保接頭質量,使用了六種檢測方法(X光、超聲、著色、內窺鏡加塞規、真空檢漏和打壓),嚴格按要求逐一對接頭進行檢測。為解決纜線從要求1毫米間隙的600米長管中穿過,特別設計了一種小直徑的拉繩卡頭,獲得了國家專利權。CICC導體預壓成形的工藝通過不斷摸索實踐,最終達到了0.1毫米的尺寸控制精度。
2002年4月3日,HT-7U超導中心螺管模型線圈成功脫模,標志著中心螺管模型線圈VPI成功結束。
2002年4月9日,HT-7U第二根600米CICC導體完成穿纜後順利壓方成型。
2002年7月13日,龍門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已開始繞制TF002A線圈(左圖),它可與懸臂結構成型機同時進行繞制,繞線進度能提高一倍。
2002年8月21日,繞線車間第一條生產線的懸臂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上的TF001B下線。8月27日,第二條生產線的龍門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上的TF002A線圈下線(右圖)。
2002年12月9日,HT-7U超導線圈VPI設備—4200型環氧樹脂真空壓力浸漬設備通過驗收(左圖)。這套為HT-7U專門研製的設備,是國內第一套集真空、壓力、澆注功能於一體的VPI設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真空壓力澆注設備,也是同類設備中技術要求最高、技術含量最高的VPI設備。它具有高真空度,較先進的薄膜脫氣,安全、易控、均溫的導熱油加熱系統和性能可靠,自動化程度高的液壓、錯齒、氟橡膠密封結構。該設備在沈陽出廠前已進行了嚴格的檢驗,並獲得了壓力容器合格證。
2003年3月16日,HT-7U縱場啞纜線圈完成VPI固化(右圖)。2003年5月12日,HT-7U第一個縱場線圈VPI處理成功。VPI處理成功後的縱場線圈,外觀規整,色澤透明。其整體性,絕緣強度,尺寸誤差等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2003年5月12日,HT-7U取得了重大進展――第一個超導中心螺管原型線圈(左圖為電腦設計圖)成功通過性能測試。中心螺管線圈是HT-7U最關鍵的部件,其作用是通過快速磁通變化產生初始階段的等離子體電流。「五一」期間在實驗杜瓦內安裝連接了超導中心螺管線圈。6日實驗系統開始降溫。11日達到超導工作溫區後開始了性能測試。由於性能測試必須在快速變化的大電流條件下完成,對失超保護技術、電源及其控制技術、低溫、真空以及測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2日完成了全部預期的性能測試,獲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重要結果。實驗顯示極向場電源系統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為未來HT-7U裝置的成功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次實驗的成功表明HT-7U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超導中心螺管線圈已經全面達到了設計要求。
2003年6月30日-7月7日,HT-7U成功進行了縱場原型線圈超導電磁性能、機械性能、熱工水力性能測試(右圖)。經過100小時的降溫,線圈成功進入超導狀態。此後模擬HT-7U裝置縱場的工作條件,分別進行了縱場原型線圈在14.3千安和16千安電流下的超導實驗,並在6.8K溫度下測試了該線圈的失超電流。結果顯示,線圈的性能達到設計參數,完全滿足未來HT-7U運行的要求。HT-7U的縱場線圈外形為D型,共16個,沿環向排列組成縱場線圈系統,提供穩定的環形磁場以約束等離子體。
2003年7月28日,HT-7U超大型的第3台繞線機正式投入生產(左圖)。
2003年8月7日,HT-7U的TF005超導磁體開始性能測試實驗。
2003年10月,項目名稱由HT-7U改為EAST。
2003年10月10-11日,25名來自英、德、美、日、俄、法、印等國的著名聚變研究所所長和國際聚變研究組織負責人以及「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計劃負責人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對EAST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認為:EAST將是一個對世界聚變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先進科學設備、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時具有全超導磁體和靈活的冷卻結構的托卡馬克,能實現穩態運行。EAST是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使中國新一代聚變研究人才的培養取得了巨大成功。EAST具有先進的等離子體形狀(非圓截面)、偏濾器功率和雜質處理能力,能開展穩態條件下的關鍵物理和工程問題研究,與聚變堆和ITER的建設直接相關。
2003年10月15日,EAST第一個極向場大線圈完成繞制。
2004年3月2日,EAST第一個極向場大偏濾線圈完成繞制。
2004年3月30日,EAST極向場超導大線圈的真空壓力浸漬獲得成功(左圖)。這是一項高技術、高難度、高風險的創新性工作,屬國內首創。該項目的研製成功,標志著EAST大科學工程重大技術難題又一次獲得突破。
2004年4月1日,EAST首件縱場超導磁體通過專家評審組的驗收(右圖)。該大型D形超導磁體為EAST裝置的TF3號縱場磁體。研製過程中採用了多種屬國內創新性的關鍵技術和獨到工藝。經嚴格檢驗表明磁體質量優良,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該磁體打研製填補了國內大型超導磁體的空白,為國際聚變界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為以後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04年6月12日,隨著最後一根管內鎧裝電纜超導導體(CICC)的收纜成功,CICC生產線高質量地完成EAST所需的全部CICC導體。
2004年9月2日,由蕪湖造船廠研製加工的EAST的核心部件、超導磁體最重要的結構部件之一--超導縱場線圈盒焊接坯件通過了驗收。蕪湖造船廠已經完成了所承擔的EAST所有坯件的加工,比原計劃提前了4個月零10天(左圖為2002年6月18日縱場線圈盒在蕪湖造船廠正式開工)。經過多次成型和焊接工藝實驗,攻克了316LN超低碳高氮無磁不銹鋼的大面積施焊、大型復雜輪廓焊接組件的焊接應力消除及變形控制等大量的重大工藝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EAST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9月底,EAST按工程進度要求高質量完成了全部34個縱場線圈,7個中心螺管線圈,4個極向場大線圈,4個偏濾器線圈和2個試驗線圈,總共51個大型超導線圈的繞制任務,線圈外形尺寸偏差小於1.5毫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4年10月14日,EAST組成的驗收小組赴上海鍋爐廠核化公司 ,對完成加工的EAST外真空杜瓦的中環、封頭兩組件的檢驗數據報告和表面處理狀況進行了檢查復核(右圖)。驗收組認為,杜瓦兩組件的總體質量優良,達到了設計要求 ,尤其在窗口位置和分度等精度控制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同意驗收。
2005年3月18日,EAST順利完成第九個TF線圈的套裝,開始第四組縱場線圈預組裝(16個TF線圈,共分四組預裝)。
2005年8月22日,EAST重達15.7噸的中心螺管組件和重8.7噸的上部偏濾線圈安裝到位(左圖)。
2006年1月,EAST完成了預總裝,2月20日進入抽真空和降溫、通電實驗階段。
2006年3月13日21點55分,EAST第12號極向場線圈通電獲得成功(右圖為通電實驗波形圖)。本次實驗目的是檢測磁體、線圈盒、傳輸線等部分的熱工水力特性,失超檢測對極向場線圈補償調試,電磁測量系統調試,接頭電阻調試以及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優化等等。採集到的實驗數據顯示,12號極向場線圈首次通電的最大電流為1千安,通電時間為45秒,上升、下降率為50安/秒。實驗中對12號和14號極向場磁體共進行了22次通電實驗。參加本次實驗的有真空、低溫、極向場電源、縱場電源、技術診斷、電磁測量、水電供給、總控等8大系統,各系統不同程度地達到了實驗目標。次日起對其餘的極向場線圈分別進行通電實驗,成功後將進行極向場線圈整體通電實驗,並進行縱場線圈通電實驗。
2006年3月17日,EAST完成了首次工程調試(左圖)。首次工程調試的主要目的是檢驗主機的性能以及相關分系統的能力,探索未來可行的運行模式,測量主機和主要分系統的關鍵技術參數,驗證各種安全保護系統的可靠性,為成功運行提供必要的數據和積累經驗。在調試中,最受關注的低溫調試和磁體通電測試獲得圓滿成功。在真空和低溫條件就位後,從3月13日到3月17日對縱場磁體和12個極向場磁體分別進行了260次通電測試。最長通電時間達到5000秒,最大電流達到8200安培,相對應的裝置中心場強已達到2特斯拉。總控系統、真空系統、低溫系統、數據採集系統、水冷系統、電源系統、裝置技術診斷系統、失超保護、真空磁位形測量系統、超導傳輸線、高溫超導電流引線、銅電流引線以及等離子體控制系統運行正常,保證了通電測試的安全和成功。
2006年9月26日,EAST在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左圖),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EAST開始轉入物理實驗階段,在全超導磁體穩定運行條件下,獲得了最大電流500千安、9秒重復放電、大拉長比偏濾器等離子體等多項實驗成果。相關的設計理念和工藝技術創新還包括大型超導磁體的設計和製造、大規模超低溫製冷技術、任意可控的急劇變化大電流設備技術等都屬國內首創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10月13-14日,EAST國際顧問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合肥召開(右圖)。29位來自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和歐、美、俄、日、韓、印等世界一流聚變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及資深科學家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EAST工程總論、工程進展、首次實驗結果和未來實驗計劃等報告,並到實驗大廳現場參觀了放電實驗和各子系統。國際顧問們對EAST工程的建設、系統改進、今後的實驗計劃和研究等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深入討論, 所形成的會議報告指出:EAST是世界上唯一類似ITER全超導磁場設計的托克馬克裝置。委員會對EAST的高質量建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自主完成設計、預研、建設和試運行,成就了世界聚變工程的一個非凡業績。這一傑出成就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重要里程碑。高功率加熱、電流驅動和更完善的診斷是EAST是未來深入研究計劃所必須的。這些計劃一旦實現,EAST將會在發展穩態高性能等離子體物理的科學研究計劃中處於世界前沿地位,進而為支持ITER和聚變能發展作出貢獻。建議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來盡快實現這些科學目標。
2006年10月16-22日,被譽為「核聚變奧運會」的第21屆世界聚變能大會(IAEA)在成都舉行(左圖)。世界聚變能大會是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學術會議, 每兩年一屆,這是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Burkart教授以及國際聚變研究理事會主席等在內的800餘位中外科學家參加了會議。以往的IAEA大會通常只有歐洲的JET,美國的DIII-D,和日本的JT-60U三個托卡馬克被列在第一節報告中。EAST總經理萬元熙在本次會議上做了首個報告(key note),可見國際聚變界對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的高度關注。報告結束後,全場起立熱烈鼓掌,這是聚變能大會歷史上的第一次。會議期間,眾多國外研究所與大學除了祝賀以外,紛紛表示了強烈地與EAST合作的意願,已達成了十多項雙邊合作項目並簽署一項雙邊合作協議。路院長的賀信指出: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首次放電實驗,標志著EAST裝置工程實驗進入了新的階段,也表明了中國科技工作者有能力自主實現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科學工程實驗裝置的建設和運行。EAST投入實驗運行將為我國乃至世界核聚變研究提供了一座新的實驗平台 。
2007年1月14日23時-15日1時,EAST連續放電四次,單次時間長約50毫秒,第二輪物理實驗開始。這輪實驗的主要目標不是追求放電時間的長短,而是旨在2006年獲得圓形截面等離子體的基礎上獲得非圓截面等離子體,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1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科技核心期刊《科技導報》評選的2006年中國重大技術與工程進展在北京揭曉,EAST裝置建成與「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秦山二期核電站通過驗收等14個項目入選。
2007年2月1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公布了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EAST項目因具有原創性、新聞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代表性入選。
2007年3月1日,EA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合肥主持召開了EAST國家驗收會(左圖)。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建設情況、專家測試、專家鑒定和中科院的預驗收意見,審閱了有關專業驗收材料,並實地考察了EAST裝置,一致認為:項目技術工藝符合設計要求,裝置主機及其各子系統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成為世界上成功運行的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項目全面優質地完成了建設任務,實現了預定的各項指標,同意該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2007年4月10日,等離子體所承擔的「中美托卡馬克先進運行模式聯合研究」項目通過驗收(右圖),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參加了這個項目。驗收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結題驗收材料,聽取了項目執行情況的總結報告,並進行了現場考察和咨詢。專家組認為:項目全面完成了合同書的規定內容,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建議項目承擔單位堅持有效的國際合作方式,擴大合作領域,希望相關部門給予進一步的支持。該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利用了美國磁約束聚變科學和技術資源,掌握了診斷、數值模擬和控制等關鍵技術,解決了制約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中部分瓶頸問題,提高了我國核聚變領域的技術和物理研究水平,縮短了與國際聚變研究的差距,並培養了一批磁約束聚變領域急需的人才,鍛煉了隊伍,為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7年8月27日,EAST從俄羅斯ISTOK研究所低雜波系統末批KU-2.45型微波速調管成功通過驗收(左圖)。
2007年12月3日,經過數月的努力,EAST內部部件改造已完成了加熱襯套、硼化水管、高場側單匝環固定支架等的安裝,進行了熱沉材料超聲探傷全檢,完成了在模擬1/16段工裝上進行熱沉支撐和模擬熱沉的試裝,熱沉冷卻水管的成型、開孔及轉接喇叭口的焊接,還完成了高場側、外靶板首件熱沉的加工,並陸續開展工藝評審和首件驗收,內部部件改造已開始進入總體安裝階段。
2007年12月31日,EAST內部部件1/16段預裝工程通過了驗收。1/16段預裝採用1:1真實模擬EAST真空室內熱沉組件、冷卻水管安裝全過程(右圖)。本次預裝使EAST真空室內部部件改造安裝的工藝、工序、工裝、工具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得到了驗證。
2008年3月26日,中科院2008年度工作會議上傳來好消息,EAST大科學工程研究集體榮獲中國科學院2007年傑出科技成就獎。
2008年4月23-24日,ITER最重要的事務會議I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DA(Domestic Agency)協調會在等離子體所召開(左圖)。ITER國際組第一副總幹事Norbert Holtkamp及ITER項目辦公室主任Eisuke TADA等ITER國際組織高層代表主持會議,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的各DA方高層代表參加了會議。該會議是IO與各成員國的DA負責人進行重大事務溝通和協調的例會,會議通報和討論各重大設計更改和評審、通報和研究科技顧問委員會(STAC)和技術咨詢委員會(TAG)會議的建議,討論和准備向ITER理事會提交的報告以及討論了各國采購包的計劃進度、資源計劃、經費調整等事項。會議代表參觀了EAST裝置和正在建設的ITER CICC穿管線工程。
2008年5月12日,在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總體驗收會上,等離子體所李建剛所長宣布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全面勝利完成。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涉及到九大課題項目,共計零部件五萬九千多件。安裝工程於2008年元月14日開工,5月8日結束,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任務以其高質量、高速度圓滿劃上句號。這是EAST裝置建立以來第一項大工程。
2008年12月3日,EAST內部部件第二次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順利通過驗收。各相關部門做了工作匯報,介紹了責任工程師和施工單位精誠合作、協力攻關,突破眾多工藝技術難點,制定出安全可靠、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嚴格貫徹實施等情況。(右圖為改造後的真空室) 此次改造工程從10月13日開始,歷經53天,涉及機械安裝、真空檢漏、準直測量等多個學科,工程量大,技術復雜,在聚能公司、科燁公司、總體設計室、六室等部門的努力下,最終比計劃提前7天,優質高速地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為順利實現下一輪放電實驗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未來的聚變工程建設積累了經驗;此次內部部件改造不是簡單的安裝重復而是一場技術攻堅戰,在諸如防松緊固、位移測量、石墨瓦改造、拆裝維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工程實踐。」與會專家對改造工程完成的質量和速度給予充分肯定,對改造過程中體現出的良好合作和協同攻關以及質量管理工作等給予了很高評價,同時對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會議通過了對改造工程同意驗收的驗收意見。
2009年11月13日,EAST/HT-7低溫系統改造工程的子工程「液氮傳輸線改造工程」順利竣工,已成功實現液氮傳輸功能。改造後的液氮傳輸線跨度約150米(改造前約30米),傳輸線越長越容易產生氣堵、漏液、真空難抽等困難;改造後的輸液線最大落差將近10米(從地溝到橋架),落差大容易產生氣阻、液氮傳輸消耗大等問題。

❸ 目前環境分析用的液相色譜都是什麼配置的,主流型號和大概價格,國外的牌子。請各位高手指點!

品牌 安捷倫 型號 1100
類型 制備液相色譜

產品描述:原產地: 美國
Agilent 1100系列面向行業,面向法規為液相色譜制定了新的行業標准。自1996年間世以來,在全球我們已經安裝超過130,000台1100組件和55,000多套化學工作站數據處理系統,成為目前單一型號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液相色譜系統。 Agilent 1100系列組件外形設計獨特、具有靈活多變的組合方式;卓越的系統性能指標;圖形化的工作站友好界面;智能化維護系統和全面完善的法規認證功能,不斷創新推出的新組件,完善安捷倫液相色譜的分析領域。

全系列Agilent 1100泵系統
● 電子流控閥(EFC)控制的毛細液相泵系統,精度高、流速范圍廣 柱流速范圍:1-20ul/min;10-100ul/min(可選件)
0.001-2.5m1/min(EFC關閉狀態)
● 高壓制備泵系統,單元或雙元高壓制備泵
流速范圍:0.001-100m1/min
● 分析型泵系統
流速范圍:
單元泵:0.001-10m1/min
二元泵:0.001-5m1/min
四元泵:0.001-10m1/min

品種齊全的Agilent 1100系列進樣系統
● 標准手動進樣器(分析型或制備型)
● 標准自動進樣器
樣品瓶容量:可達100個(2mlx100)
進樣量:0.1-100ul(0.1-1800ul)可選件
● 微盤式自動進樣器
樣品瓶容量:2x96(孔板),2x386(孔板)或100x2ml
進樣量:0.1-100ul(標准件)
0.1-1500ul可選件
● 微量標准自動進樣器/微盤式自動進樣器
進樣量:0.01-8ul(標准);0.01-40ul(可選)
● 恆溫標准自動進樣器/微盤式自動進樣器
溫度范圍:4-40℃可設定步進1℃
● 220型微孔板式自動進樣器-組合化學樣品管理系統
樣品瓶容量:各種規格試管 多達12個微孔板(96孔板,384孔板)
進樣量:0.1-5ul;0.1-20ul

Agilent 1100系列檢測器
● 可變波長掃描紫外檢測器(VWD)
波長范圍:190?600nm
● 多波長檢測器(MWD)
波長范圍:190?950nm(雙燈源)
● 二極體陣列檢測器(DAD)
波長范圍:190?950nm(雙燈源)
● 熒光檢測器(FID)
激發波長:200-700nm;
發射波長:280-900nm
光譜存儲:全光譜
● 示差折光檢測器(RID)
溫控:室溫+5℃至55℃
內置自動吹掃閥和自動溶劑循環閥
● 電化學檢測器(ECD)
● LC/MS四極桿質量檢測器(MSD)
● LC/MS離子阱質量檢測器(Trap MSD)
柱溫箱和脫氣機組件
● 柱溫箱
溫度范圍:室溫下10℃至80℃
可選件:柱切換閥
● 真空在線脫氣機

❹ 變壓器油氣相色譜儀是用來測試什麼的

1、變壓器油氣相色譜儀能對充油電氣設備中(如變壓器、電抗器、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充電套管等)溶解於絕緣油中的氫、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乙烯、乙烷、乙炔等氣體進行分析,確定這些電氣設備的健康狀況,從而判定該設備是否能夠投入運行,或能夠繼續運行。

2、氣相色譜分析的原理:氣相色譜分析是一種物理分離分析技術,分析程序是先將取樣變壓器油經真空泵脫氣裝置將溶解在油中的氣體分離出來,用注射器定量注入色譜分析儀,在載氣的推動下流過色譜柱,混合氣體經色譜柱分離後,通過鑒定器來檢測。被分離的各氣體組分依一定次序逐一流過鑒定器將氣體濃度變為電信號,再由記錄儀記錄下來,並依各組分的先後次序排列成一個個脈沖尖峰,形成了色譜圖,一個脈沖峰表示一種氣體組分,峰的高度或面積則反應該氣體的濃度。色譜圖對被分析的氣體既定性又定量分析,再經過峰高計算出各氣體組分的濃度。

3、變壓器油色譜分析在絕緣監督中的作用:
(1)可檢測設備內部故障,預報故障的發展趨勢,使實際存在的故障得到有計劃且經濟的檢修,避免設備損壞和無計劃的停電。
(2)當確診設備內部存在故障時,要根據故障的危害性、設備的重要性、負荷要求和安全及經濟來制定合理的故障處理措施,確保設備不發生損壞。
(3)對於已發生事故的設備,有助於了解設備事故的性質和損壞程度,以指導檢修。

❺ 超聲波和聲吶有什麼關系

超聲的傳播機制和超聲對媒質的各種效應是超聲應用的物理基礎。目前超聲有著廣泛的應用。現主要介紹超聲在醫學、工業和科研領域中的應用。超聲在醫學上的應用。①超聲診斷。從體外向人體內部器官發射一束超聲波,然後根據體內器官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的特徵來判斷或檢查該部分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狀況。超聲診斷具有所用聲強較小,對人體沒有損害,操作簡便,結果迅速,受檢查者無不適感等特點,所以超聲診斷發展迅速和推廣較快。目前超聲診斷已用於顱腦、眼、頸部、乳腺、胃、肝、膽、脾、腎、心臟、腹部及盆腔腫塊、胸腹積液等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以及產科等方面。②超聲治療。把較強的超聲波發射到人體某一部位,藉助超聲波對有機體的生物效應或其他物理、化學效應而治癒某些疾病。它所用的工作頻率約1兆赫左右。有時發射探頭做成聚焦型結構,發射的超聲波能就集中在所需治療的較小區域。早期被用於治療神經痛、神經炎等疾病,繼而擴大應用於骨、關節、肌肉及其他軟組織的創傷、勞損與炎症,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疤痕等病理情況。近年還試用治療眼和腦的疾病。另外,超聲外科、超聲噴霧、口腔科的超聲處理都屬於超聲治療。③超聲醫學。由於超聲波在醫學上應用很廣,超聲學與醫學相結合,或超聲技術應用於醫學各部門而形成了一門分支科學叫超聲醫學。它包括超聲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衛生學及其他醫學領域中的研究與應用。例如基礎醫學中包括超聲在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微生物學等有關內容中的研究;在臨床醫學中包括超聲診斷、超聲治療、超聲外科、超聲潔齒、超聲鑽牙等;在衛生學及其他方面有超聲除塵、超聲清洗、超聲滅菌、超聲乳化以及實驗生理學、實驗外科學、生物製品中的一些超聲技術應用等。由於超聲醫學與保障人類健康緊密相關而特別受到重視並發展迅速,例如,超聲成像技術的成就很快被應用到超聲醫學中。超聲在工業中的應用。①超聲檢測。利用超聲波束檢查材料、物件的缺陷、傷痕,或利用超聲波來測量材料、物件的某些物理、化學性質。它的物理基礎是各種材料的聲學性質不同或材料中有缺陷、傷痕,影響了超聲波的傳播特性。例如,影響它的傳播速度或衰減的數值,以及使其產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現象。超聲檢測的應用很廣,在工業上常作為無損探傷手段來檢查金屬、非金屬物體中的缺陷、傷痕,或用來測量液位、流速、流量、厚度、粘度、硬度、溫度等;在電子工業中可做成各種延遲線和信息處理器件;在國防上用來探測海洋、潛艇等水下目標。超聲檢測中,可以利用連續超聲波,而目前較多的是利用脈沖超聲波。根據不同應用目的,可製成專用儀器,例如超聲探傷儀、超聲診斷儀、超聲厚度計、超聲聲速儀、超聲衰減儀等。②超聲加工。利用超聲振動的能量來對硬脆性材料(例如石英、寶石、玻璃、陶瓷、硅、鍺、鐵氧體等)進行切割、鑽孔、研磨等。超聲加工時,由超聲換能器產生的超聲振動先經過變幅桿把振幅加以放大,使連接在變幅桿頂端的工具頭能以較強的振幅振動,在工具頭與被加工工具之間送入磨燭液,並使工具頭以一定的靜壓力壓在工件上,磨蝕液中的磨料顆粒由於受工具振動的作用而沖向工件,對工件引起微小的擊破,從而使該部分工件材料逐漸被除去,加工所得的孔的形狀與工具頭端面的形狀完全一樣。超聲加工的工作頻率一般為數十千赫,功率一般為數瓦到數千瓦。③超聲處理。利用超聲波的能量使物質的一些物理、化學、生物特性或狀態發生改變,或使這類改變的速度加快。它屬於強聲超聲應用范圍。當超聲波消失後,這種已有的改變一般被保持下來不再復原。它的形式很多,例如超聲清洗、超聲焊接、超聲乳化、超聲搪錫、超聲霧化、超聲凝聚、超聲金屬成型、超聲處理種子以及超聲促進化學反應等。超聲處理過程的物理基礎一般與超聲空化有關。但每一種處理方式大都又各有其作用機制,不少作用機理目前仍在探索之中。超聲在科研領域中的應用。機械運動是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物質運動,它和其他形式的物質運動以及物質結構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超聲振動本身就是一種機械運動,因此,超聲方法是研究物質結構的一個重要途徑。從 20世紀40年代起,人們在研究媒質中超聲波的聲速和聲衰減隨頻率變化的關系時,陸續發現它們與各個分子弛豫過程及微觀諧振動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了分子聲學的分支學科。目前,超聲波的頻率已接近點陣熱振動頻率,利用高頻超聲的量子化聲能——聲子,來研究原子間的相互作用、能量傳遞等問題是十

❻ 液相色譜儀的流動相為什麼要脫氣常用的脫氣方法有哪幾種

不脫抄氣的話會造成基線漂移,主峰保襲留時間不穩定,而且出現鬼峰,嚴重影響檢測結果.常用的方法有在線脫氣、超聲波脫氣和煮沸脫氣.在線脫氣要求儀器配置在線脫氣機,超聲脫氣是比較常用的方法.流動相肯定不能煮沸脫氣了

閱讀全文

與真空脫氣實驗裝置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機械設備管理措施有哪些 瀏覽:187
臨汾鑄造廠什麼時候可以停 瀏覽:72
高爾夫球場管道閥門 瀏覽:504
雙桶洗衣機電機軸承怎麼拆 瀏覽:878
可以自鎖的傳動裝置 瀏覽:549
機械縱火九帶什麼武器 瀏覽:285
江蘇閥門廠總匯 瀏覽:930
組合儀表盤怎麼設置 瀏覽:391
電動斗車軸承怎麼換 瀏覽:268
叉車的救援器材有哪些 瀏覽:661
什麼是多閥管道閥門 瀏覽:252
機泵軸承箱加多少號油 瀏覽:805
化學中尾氣裝置的作用 瀏覽:720
電動工具壓板 瀏覽:282
通風閥門拆除套什麼定額 瀏覽:883
燈光裝置畢業設計 瀏覽:913
主軸箱中的制動裝置有什麼作用 瀏覽:819
摩托電子儀表盤電壓多少v 瀏覽:152
塑料工具箱模具結構 瀏覽:912
單冷空調開機不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