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於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有什麼好的建議
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2020年)的主題為「智慧家居、幸福家庭」,主要包括助老機械和智能家居機械,不管選哪一類,機械結構要新穎不繁瑣、選材要合適、傳動要可靠。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構思(滿足人機工程學)。充分考慮使用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並做相應的保護處理(滿足安全性)。在滿足使用性、安全性、新穎性後對機械裝置植入人性化的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物聯網,可遠程監控及操作。不要束縛自己的想法,有了好的構思就去逐個實現並不斷完善。自己把主體思路理順後,可邀請有經驗的老師、同學參與評審。在評審過程中記錄大家提出的疑問,並仔細考慮,不能人雲亦雲,要保持「初心」,也不能聽不進好的的意見。好的機械設計都是在不斷的完善後得到的。希望對你幫助。
2. 老人跌倒監測系統的作用有哪些
年輕人摔一跤可能沒什麼,
但跌倒對老年人來說,
可能是致命的。
在我國,跌倒是 65 歲以上老年人
因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年齡越大,
發生跌倒並因此受傷或死亡的風險越高。
在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的一間實驗室中,經常上演特殊一幕:在鋪著厚厚海綿墊的房間中,設置了濕滑、上下樓梯、繩子障礙等各種場景,科研人員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摔倒。
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
要解決的卻是無比嚴肅的問題:
預防老年人跌倒。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研發的防摔倒產品。
自主研發防跌「三部曲」
據趙國如介紹,產品的核心技術在於演算法。為此,需要大量數據和試驗作為支撐,「研究初期,我們徵集不同年齡和體型的志願者,包括團隊成員親自上陣,利用自主研發的人體感測器,模擬了上萬次的不同跌倒場景,收集了大量數據。」他表示。
基於此,團隊研發出一套計算機化的跌倒風險定量篩查系統,對於易跌老年人,能快速將其分為低、中、高風險三類,並針對不同類型,開發出防跌「三部曲」。
第一步
首先,針對中低風險易跌人群,團隊自主研發了穿戴式跌倒預警器,老年人佩戴在腰上,進行一些危險動作時,預警器會振動並發聲,提醒其不要再重復類似動作。團隊工程師寧運琨表示,預警器有兩個難點:第一是精準識別危險動作,減少誤報;第二是迅速觸發預警。
據悉,團隊的演算法識別准確率已達到93%以上,這也是國際上率先實現跌前主動預警的產品。
第二步
其次,針對高風險易跌倒人群,團隊基於微機械自動充氣防護技術,研發出跌倒髖部仿生防護氣囊,即在跌倒發生瞬間,自動彈出氣囊,對髖部進行緩沖防護。顯然,這一步要考驗跌倒的精準預測和氣囊的及時彈出。據寧運琨介紹,人從跌倒到倒地需要0.5-0.6秒,而防護系統從預測跌倒到氣囊充氣彈出,整個過程在0.3秒以內。
事實上,2009年,日本千葉大學率先設計出穿戴式防跌倒氣囊,開啟了全新篇章。此後,美國、以色列等國的公司先後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是成本較高、靈活性較差、佩戴沉重等問題,導致市場接受度不高。「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防跌氣囊」,是團隊的願景。
第三步
第三,針對已經發生的跌倒事件,團隊構建了基於雲技術的跌倒遠程監護管理平台,實現被監護人和監護人端實時互聯互通,響應時間在30秒以內。
目前,團隊產品已在解放軍總醫院、深圳市羅湖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等臨床試用,服務上萬人。團隊相關研究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40項。
「做出老年人防跌倒領域的獨角獸技術。」趙國如向記者分享了團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