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校學生化學實驗小組,為驗證非金屬元素氯的氧化性強於硫和氮,設計了一套實驗裝置:(部分夾持裝置已略
(1)反應裝置A為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共熱制備氯氣的裝置,其離子方程式為:MnO 2 +4H + +2Cl Mn 2+ +Cl 2 ↑+2H 2 O, 故答案為:MnO 2 +4H + +2Cl Mn 2+ +Cl 2 ↑+2H 2 O; (2)反應制備的氯氣通入B之後,B中出現黃色渾濁現象,說明氯氣把硫化鈉溶液中的硫離子氧化為S單質,離子方程式為Cl 2 +S 2- =S↓+2Cl - , 故答案為:Cl 2 +S 2- =S↓+2Cl - ; (3)氯原子最外層有7個電子,硫原子最外層有6個電子,最外層電子多(不為8)得電子能力就強,得電子能力強則氧化性強, 故答案為:氯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比硫原子多一個,Cl得電子能力強,故Cl 2 氧化性大於S; (4)通E裝置是制備氨氣,氯氣能把氨氣氧化生成氮氣和氯化氫,生成的氯化氫和氨氣結合生成氯化銨,從而冒白煙,因此實驗的現象是產生大量白煙,反應的方程式是8NH 3 +3Cl 2 =6NH 4 Cl+N 2 , 故答案為:產生大量白煙;8NH 3 +3Cl 2 =6NH 4 Cl+N 2 ; (5)鹽酸易揮發,所以生成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也能直接和氨氣結合冒白煙,所以需要在C之前連接一盛有飽和食鹽水的裝置以除去氯化氫氣體,裝置圖為 |
△ |
. |
|
FeS;
方法二:相同溫度下相同狀態的HCl的穩定性大於H
2 S;
方法三: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
4 大於H
2 SO
4 .
B. 某化學學習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夾持裝置略去)制備Cl2,並探究氯氣的相關性質.(1)若A裝置中固體葯
(1)若A裝置中固體葯品為KClO3,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ClO3+6HCl=KCl+3Cl2↑+3H2O,反應生成3molCl2,轉移電子,則反應中每生成1mol Cl2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
,
故答案為:
;
(2)反應過程中氯化氫和水蒸氣是氯氣中的雜質,裝置B中飽和食鹽水的作用是除去Cl
2中的HCl;裝置B亦是安全瓶,監測實驗進行時C中是否發生堵塞,發生堵塞時B中的,壓強增大,B中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故答案為:B中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液柱;
(3)裝置C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驗證乾燥氯氣無漂白性,濕潤的有色布條中,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選項中abc的Ⅱ中都是乾燥劑,再通入濕潤的有色布條不能驗證氯氣的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濕潤的有色布條、無水氯化鈣(硅膠、P
2O
5),乾燥的有色布條,
故答案為:無水氯化鈣(硅膠、P
2O
5),乾燥的有色布條;
(4)氯氣和溴化鈉反應現象判斷氯氣氧化性大於溴單質,打開D裝置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入E中溴單質和碘化鉀反應生成碘單質,實驗步驟為: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時間後,D中的無色溶液變為橙色(橙紅色或黃色),說明氯的非金屬性大於溴;打開D中活塞,將D中少量溶液放入裝置E中,振盪,下層為紫紅色,說明溴的非金屬性大於碘,
故答案為: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時間後,D中的無色溶液變為橙色(橙紅色或黃色),說明氯的非金屬性大於溴;打開D中活塞,將D中少量溶液放入裝置E中,振盪,下層為紫紅色,說明溴的非金屬性大於碘;
(5)F裝置是吸收過量的氯氣,防止污染空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l
2+2NaOH=NaCl+NaClO+H
2O,
故答案為:Cl
2+2NaOH=NaCl+NaClO+H
2O;
(6)亞硫酸鈉溶液中通入氯氣反應生成硫酸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O
32-+Cl
2+H
2O=SO
42-+2Cl
-+2H
+,同時生成的鹽酸和亞硫酸鈉反應會生成污染氣體二氧化硫,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O
32-+2H
+=SO
2↑+2H
2O,
故答案為:SO
32-+Cl
2+H
2O=SO
42-+2Cl
-+2H
+,SO
32-+2H
+=SO
2↑+2H
2O.
C. 證明鹵族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已檢查)。 實驗過程
(1) KI澱粉試紙變藍 (2)Cl 2 +2Br - =Br 2 +2Cl - (3)打開活塞b,將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關閉活塞b,取下D振盪。靜止後CCl 4 層溶液變為紫紅色 (4)確認C的黃色溶液中無Cl 2 ,排除Cl 2 對溴置換碘實驗的干擾 (5)增大,減弱
與氯f的非金屬性比溴強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