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帕斯卡裂桶實驗的改進
該實驗裝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可啟發學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裝置都相應地縮小呢?答案是否定的.接著再問:管長減小了,液體壓強減小了,液體對木桶的壓力必定減小;而桶盡管縮小了,但其耐壓性幾乎不變,桶就不可能裂開,能否用其它物體來模擬「裂桶」呢?學生自然會想到用耐壓性較低的物體來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較裝滿水的塑料袋在同質量的一杯水與一管水作用下不同情形,液體壓強的實質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取一個演示液體測壓強用的大廣口瓶(直徑約30厘米,高約40厘米),在瓶下部的側壁管口用橡皮薄膜扎緊密封,將紅色的水從瓶口倒入,隨著瓶中水位的升高,側管的橡皮薄膜漸漸鼓出,可以看到,即使灌滿水後,薄膜鼓出的程度也並不十分明顯(圖1).這說明雖然瓶中裝了很多很重的水,但對側壁的壓強並不很大.再取一根1米長的托里拆利玻璃管,通過打有小孔的瓶塞插入大瓶中,並把塞塞緊密封.讓一個學生站到凳子上將燒杯中的水用漏斗漸漸灌入管中(圖2),當玻璃管中紅色水升高50厘米以上時,只見大瓶側管的橡皮薄膜大幅度鼓出,現象生動明顯.
Ⅱ 液體壓強教學反思
實驗教學課以探究為主,結合多媒體與演示實驗。教學初期通過圖片引發興趣,如潛水員的潛水衣、深海魚類等,為新課引入做鋪墊。課程結束時,邀請學生運用所學內容解釋圖片蘊含的道理,形成閉環。
物理以實驗為重,很多現象需通過實驗呈現與體驗。本課中,物理實驗貫穿始終。在體驗液體壓強時,自製演示水對容器底壁的影響,觀察未裝水與裝水後橡皮膜形狀變化,思考原因引入壓強概念。在探討壓強產生原因時,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液體受重力且具流動性。
反思教學過程,需改進之處有:
1. 學生參與度不夠,應給予更多探究時間。
2. 部分環節語言冗長,影響教學效率,影響練習完成。
3. 教學中學生思考時間不足,問題提出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需注重預習。
4. 教學細節處理欠佳,如學生在探究液體內部同一深度壓強時,未提醒注意橡皮膜深度變化,影響測量精度。
未來教學,應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實際,設計更貼近感知的教學環節。注重重點突破,個性化教學,促進師生合作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Ⅲ 在學習液體的壓強知識時,老師使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
(1)右側水的壓強大,所以橡皮膜應向左側突起;
通過橡皮膜的突起方向反映專了兩邊壓強的大小屬,這種方法叫轉換法;
(2)向左側水中加鹽,根據p=ρ液gh,深度不變,液體的密度變大,所以液體的壓強變大,兩邊的壓強差變小,則橡皮膜的凸起程度變小;
(3)水對橡皮膜的壓強:
p=ρ水gh水=1.0×103kg/m3×10N/kg×8×10-2m=800Pa
酒精對橡皮膜的壓強:
p′=ρ酒精gh酒精=0.8×103kg/m3×10N/kg×10×10-2m=800Pa
橡皮膜受到水和酒精的壓強相等,所以不向任何一方凸起.
故答案為:(1)左;轉換法;(2)小;橡皮膜兩邊的壓強差變小;(3)橡皮膜不向任何一方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