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圖是一個演示物體具有慣性的實驗裝置,其中有小砝碼、小木片、固定在底座上的支柱和彈性鋼片.實驗時用手
(1)手對彈性鋼片施加力的同時,彈性鋼片對手也有力的作用,彈性鋼片打擊小木片時,
彈性鋼片對木片有力的作用,同時木片對彈性鋼片也有力的作用,這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彈性鋼片在力的作用下發生彎曲,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3)由於小砝碼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砝碼不會隨小木片飛出.
(4)彈性鋼片打擊小木片時,小木片受到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小木片飛出去,
小木片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故①②③④正確;
故選B.
㈡ 小明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1)實驗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彈簧
(1)木塊在水平木板上運動,受到的摩擦力是水平方向的,為了使拉力和摩擦力成為專一對平衡力,彈屬簧測力計必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並使木塊作勻速直線運動;
(2)由序號為1、2、3三組數據可知,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壓力不同,摩擦力不同,可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並且f=0.2F;
(3)由圖2可知,要使木塊由靜止開始運動,至少要2.3N的水平拉力;
如果實驗時木塊所受的拉力是2N,可能靜止(還沒拉動)、可能勻速運動;
(4)①②③都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只有④是不可能保證其不受任何阻力作用的,因此只有選項D符合題意;
(5)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之後,不再受到力的作用,是靠慣性前進的;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運動的路程會越遠;小車最終停下來是因為它在水平方向上只受阻力,不受動力,是非平衡力的作用.
其中運動的小車在木板上最終停下來,小車的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故答案為:(1)水平;使拉力和摩擦力成為一對平衡力;(2)1、2、3;f=0.2F;(3)2.3;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4)D;(5)遠;機械;內.
㈢ 傅科擺是什麼原理是什麼
傅科擺是為了證明地球在自轉而設計的實驗裝置。其原理及特點如下:
原理:傅科擺基於慣性定律,即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將保持其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在傅科擺實驗中,由於地球自轉的影響,盡管擺動的慣性和動量極大,使得擺錘在不受地球自轉直接影響的情況下長時間擺動,但觀察者仍會發現擺動平面會沿著一定的方向緩緩轉動。這是因為地球自轉導致了相對於地球表面的空間方向變化,而擺錘由於慣性保持了其原始的空間方向,從而證明了地球自轉的現象。
特點:傅科擺的擺長通常較長,擺錘較重,且懸掛點設計以減少摩擦,以確保擺動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此外,擺動平面的偏轉角度與當地地理緯度和偏轉所用的時間有關,可用公式θ°=15tsinφ來計算。在北半球,隨著緯度的增加,擺動平面的轉動速度也會加快;而在赤道上,由於地球自轉的影響幾乎為零,因此擺動平面幾乎不轉動。
傅科擺作為一種直觀且有效的實驗裝置,不僅證明了地球自轉的現象,也為人們理解和研究地球自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