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篩選圓球的機械裝置

篩選圓球的機械裝置

發布時間:2025-05-23 02:10:30

Ⅰ 復合肥造粒方法

復合肥常見的造粒工藝有:轉鼓造粒、圓盤造粒、噴漿造粒、高塔造粒等。

高塔熔體旋轉造粒法生產高濃度硝基復合肥。該技術系將硝尿磷鉀熔體從造粒塔頂噴出,在塔內降落過程中邊冷卻邊團聚成粒,這也叫熔融造粒法,在硝銨生產企業採用高塔熔融造粒法生產復合肥有如下好處:

一是可直接利用硝銨濃溶液,省去了硝銨濃溶液的噴漿造粒過程,以及固體硝銨制復混肥料時的破碎操作,簡化了生產流程,確保了生產安全。

二是熔體旋轉造粒工藝充分利用了硝銨濃溶液的熱能,物料水分含量很低,無需乾燥過程,大大節省能耗。

三是可以生產出高氮、高濃度的復合肥,產品顆粒表面光滑圓潤,合格率百分比很高,不易結塊,易溶解,這就從生產技術方面確保產品在質量上和成本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轉鼓造粒又叫滾筒造粒,轉鼓造粒機是復合肥生產設備類型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設備。配方限制相對較小。也可以通管使用部分噴漿,部分氨化。最多的設備類型,2-3百萬可做一條生產線,日產量可達到280-400多噸,好的配方能達到500噸以上。

轉鼓造粒生產工藝因其配方限制相對較小、產量高、投資少、建設周期短等優勢,受到眾多復合肥廠家的青睞,被越來越多的復合肥廠家所採用。

(1)篩選圓球的機械裝置擴展閱讀:

復合肥生產多使用測土配方測出土壤的養分情況,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

通俗地講,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麼元素就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

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Ⅱ 小麥制粉的方法主要有哪兩種

1。 麥粒凈化: 用麥篩篩去麥桿、破皮、石頭、麻繩等碎片;用分麥機除去大麥、燕麥、黑麥殼粒;用風力分離機,根據比重之不同,除去灰塵糠殼等輕小雜質;用磁鐵吸去磁性金屬;用水洗機將沙礫及非磁性金屬雜質除去;用乾式機的摩擦力除去麥粒上的臟質;用洗麥機清洗麥粒上的小毛簇及附著的污物。

2。 脫殼: 凈化後的麥粒經水浸泡過18~72小時會變韌,麩皮易與顆粒分離。顆粒易於磨碎,麥芽成扁平狀,易被篩出。加水的方法,分多次將水成霧狀噴出。同樣的目的,還要對麥粒進行溫度調節。方法是將麥粒加熱至42~45℃,再冷卻與室溫一樣,最後清洗顆粒,用風力把殼和粒分離,送去磨粉。

3。 磨粉: 主要有:磨粉機,清粉機,平篩組成。先將小麥破開,然後破開的小麥不同大小的麥粒進入不同的磨粉機。 小麥粒經過精選與加水調溫以後,即可使麩皮、胚乳及麥芽三者分離磨粉。因為胚乳與麩皮結合緊密,所以分離時要小心,盡量減少破壞,剝刮干凈,以免浪費。 整個過程分為粗磨、清粉及細磨。粗磨即是用兩個有刻齒的鋼輥軸以相向而不同速度轉動(上輥軸比下輥軸快21/2倍),將小麥粒之外皮輕度裂開,取出粗粒及平而大之片狀麩皮,通過清粉,用精選機,利用不同的比重而保留純凈的胚乳粒。 輕的麩皮會隨著注入的風力而上浮,餘下較重的胚乳粉料,進入細磨階段。 先經過光滾磨粉機壓扁胚乳,磨成細粉。被壓扁的麥芽經麥芽分離機而釋出(這是從前石磨不能做的工作)。細粉又經過多層平面旋轉式篩粉機分出種類,分出等級。粗糙顆粒再磨(或作麩皮用途);幼細顆粒作低價麵粉;粗糙碎片再加工,以除去麥芽及磨細成幼細碎片;幼細碎片再細磨成上優麵粉。

Ⅲ 神舟七號飛船的太空行走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神舟七號報告艙門氣密性良好。[17:10]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從軌道艙外的攝像機上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出現在神舟七號和地球中間。[17:0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航天員正在檢測艙門密封情況。[17:0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軌道艙關閉正常。[17:0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已經關上。[17:00]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關閉艙門。[16:5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我們從打開的艙口中可以看到藍色的地球。[16:5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外工作完畢。[16:5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已經完全回到艙內。[16:5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摘下艙外保護掛鉤。[16:5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劉伯明在艙內協助收回電纜和保護帶。[16:56]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進入艙內 [16:5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准備返回軌道艙。[16:5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當前飛船狀態良好。[16:5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報告感覺良好。[16:5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開始艙外工作,將艙外試驗品交給劉伯明帶回艙內。[16:5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已經出艙10分鍾。[16:4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在太空中揮動五星紅旗。[16:4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飛行工作正常。[16:4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在黑色的太空背景中,航天員白色的身影格外清楚。[16:46]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已經全部出艙。[16:4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在艙外向大家致意,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問好。[16:44]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出艙 [16:43]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把一個掛鉤掛在艙外。[16:43]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左手伸出艙口。[16:4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完全打開。[16:4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已經打開。[16:3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用右手扭動把手,艙門已經打開一條縫。[16:3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打開軌道艙門,神舟七號開始出艙。[16:34]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兩名航天員報告航天服工作良好,出艙准備完畢,身體狀態良好。[16:33]
[人民網兩名航天員進行通話試驗,把有線的話音轉到無線話音。[16:3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航天員正在進行出艙前的最後確認工作。[16:31] 任務執行情況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發射升空。21時30分:飛船正常入軌。22時07分:神七升空後第一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2008年9月26日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10時20分: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21時47分:「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21時59分:航天員翟志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22時25分,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23時36分:翟志剛著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2008年9月27日13時57分: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准備工作。15時30分: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15時48分:指控中心批准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16時22分: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16時24分: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16時48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16時59分:翟志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20時16分:伴飛衛星完成對神舟七號的20分鍾拍照,圖像十分清晰。21時45分:神舟七號上的三位航天員與家人進行天地通話。
2008年9月28日11時06分,航天員換好艙內航天服。11時16分許,三名航天員穿艙內壓力服,做返回准備。返回控制數據將注入飛船。11時46分許,返回控制數據已注入飛船。12時51分許,神舟七號返回艙艙門關閉,神七返回階段開始。16時51分,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17時12分,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17時20分,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17時21分,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17時36分,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18時22分許,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18時23分許,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成功出艙。
創新與突破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與「神五」、神六」任務相比,技術上主要突破了載人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天服和航天員地面訓練等關鍵技術。
一是氣閘艙與生活艙一體化設計技術。軌道艙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兼作航天員生活艙和出艙活動氣閘艙,增加了泄復壓控制功能、出艙活動空間支持功能、艙外航天服支持功能、出艙活動無線電通信功能、艙外活動照明和攝像功能、出艙活動准備期間的人工控制和顯示功能等。
二是出艙活動飛行程序設計技術。在出艙活動飛行程序設計上,考慮運行軌道、地面測控、能源平衡、姿態控制、空間環境適應性等多種約束條件,通過合理、優化配置飛船的資源,設計出具備在軌飛行支持出艙活動的程序平台。
三是中繼衛星數據終端系統設計及在軌試驗設計技術。神舟七號飛船裝載了中國中繼衛星系統的首個用戶數據終端系統,進行了國內首次天地數據中繼系統數據傳輸試驗。
四是航天產品國產化技術與應用。對部分關鍵器件、組件採用了國產化產品,對於促進航天科技,帶動中國相關科學技術進步,發展自主創新型科技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載人飛船3人飛行能力設計與應用技術。按照3人人體代謝指標設計、配置了環境控制設備,提供可容納3名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空間,設計了3人指揮、操作、協同關系程序。
六是伴飛衛星釋放支持及分離安全性設計技術。為伴飛衛星提供了釋放平台和釋放能力,解決了伴飛衛星釋放後對飛船的安全性影響問題。
氣閘艙技術
神舟七號飛船設計的大部分挑戰和特色,來自於氣閘艙研製。
神舟七號飛船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也是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為了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軌道艙經過改進,既保留了航天員的生活艙功能,又充當出艙活動需要的氣閘艙。
氣閘的功能類似於長江三峽大壩的船閘,不同的是船閘用來調節水位高度,氣閘艙用來調節氣壓。航天員出艙前,氣閘艙能夠快速泄出空氣,使艙內壓力接近真空狀態下的零氣壓;航天員返回後,氣閘艙又能快速恢復壓力至一個標准大氣壓。氣閘艙內還必須配置其他支持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的設備設施。
盡管是在「神六」軌道艙基礎上進行修改,但「牽一發而動全身」。神七的軌道艙(氣閘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航天器。從外形上看,去掉了一對太陽帆板,頂部安裝了多個圓球形的氣瓶,還捆綁了一個顆伴飛小衛星。從內部結構上看,配備了復壓氣瓶、兩套艙外航天服、泄復壓控制設備和出艙保障控制台等艙載支持設備,同時還提供了睡袋、食品加熱、個人生活用品和個人衛生裝置等生活設施。氣閘艙為此進行了全新設計,從電路的排布、防熱的措施、火工品的設計、軟硬體系統的介面等都要重新開始。它在結構強度、振動、熱真空等極端環境試驗一個都不能少。
不論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還是返回軌道艙,關好艙門非常重要,因而飛船艙門被設計師稱為「生死之門」。出艙艙門雖然只有20千克重,卻有170多個零部件。在沿用了神六艙門的工作原理和設計形式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神七的艙門進行了十多個項目的改進設計。考慮到航天員身著出艙航天服,充壓後服裝體積會增大,「神七」艙門的通徑也比神六有所增加。艙門打得開、關得上、密封可靠成為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真空、高低溫、失重的太空環境下,將艙門打開,並不像在地面開關門那麼輕而易舉。而且艙門若不能保證密封,軌道艙內就無法復壓,意味著2名航天員將無法脫掉艙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艙。2004年,設計人員特意研製了真空熱環境艙門開關裝置,實現了在地面進行真空和高低溫環境下的試驗驗證。艙門專用的「真空罐」里,設置了開關艙門的機構,像一隻機械手在模擬航天員的操作。設計人員為了獲得艙門在更為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的數據,還把「真空罐」的溫度拉偏到零下45度和零上45度。通過計算機操作,獲得試驗驗證數據。
氣閘艙有9個氧氣瓶,其中2套航天服各使用3個,另有3個是艙載氣瓶。正常情況下用不到這么多氧氣瓶,數量多一點是為了應對異常。
艙外頂端的伴飛小衛星,緊挨著5個復壓氣瓶。為防止釋放小衛星時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像子彈一樣打到氣瓶,科研人員還給氣瓶穿上防彈衣。另外,氣閘艙內的有線和艙外無線通信系統、出艙活動操作顯示界面、照明燈、攝像裝置等設備都充滿了設計師的智慧。
系統技術
對於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來說,出艙活動是這次飛行的最大技術創新點。而對於出艙活動來說,航天員選拔訓練及艙外航天服的研製都是直接影響飛行成敗的關鍵技術。
1、出艙活動訓練
針對神舟七號任務航天員主動操作多、難度大、在軌應急處置情況復雜的特點,航天員系統周密考慮了各種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和風險,從實戰出發,從難從嚴加強訓練,切實增強執行任務特別是各種應急情況處置能力。在方案設計上,充分繼承神五、神六成功經驗,針對出艙活動特點,結合各類資源實際,立足最困難、最復雜,科學合理制定各類方案預案,組織初選入選的六名航天員完成了針對性的訓練任務。這種針對性訓練包括以下6個方面:
1.進行了人-船-地聯合測試參試任務;
2.進行了航天員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的訓練;
3.完成了航天員出艙活動程序訓練模擬器的訓練;
4.完成了本階段固定基模擬器的訓練;
5.開展了艙外航天服強化訓練、氣閘艙理論與操作訓練;
6.開展了飛行手冊學習、心理表象訓練、體質訓練、裝船設備操作訓練、飛船技術訓練、集體講評和研討等內容的訓練。
這些針對性訓練為確保神舟七號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是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又一大關鍵技術。艙外航天服實際上是一個濃縮了的艙外生命保障系統。在服裝內要給出艙活動的航天員提供大氣壓力、氧氣供給、溫濕度控制等。艙外航天服為航天員在太空提供生命保障、安全防護和通信保障,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主要裝備,系統復雜、高度集成,技術難度很大,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從1995年開始,中國開始艙外航天服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部件研製。2004年,艙外航天服研製工作全面啟動後,陸續完成了方案、初樣、正樣階段的研製,並生產了飛行用和航天員地面訓練用多套艙外航天服。
在研製過程中,中國針對艙外航天服作了大量的地面試驗和驗證,建立了一系列訓練試驗保障條件,研製了航天員地面訓練模擬器、中性浮力水槽模擬太空失重環境,利用低壓訓練艙模擬太空熱真空環境,利用出艙程序訓練模擬器進行程序訓練和故障處理訓練等。各項地面測試、試驗數據表明「飛天」艙外航天服的性能指標能夠滿足神舟七號任務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需要。中國研製的單套飛行艙外航天服產品費用約3000萬元人民幣。
中繼衛星
「天鏈一號01星」在「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中得到了首次應用,使得「神舟七號」飛船的測控覆蓋率將由原來的12%大幅提高到60%左右。中繼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中國航天應急和管理能力又有新進步。「天鏈一號01星」在3個方面得到應用並發揮重要作用:
——「遠望」號測量船隊加上十餘個地面站,才能為「神舟」飛船提供12%的測控覆蓋率。而一顆中繼衛星就可覆蓋飛船50%的飛行軌道,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使用效率都有了質的提高。
——航天器在太空中出現故障,搶救時機往往以秒計,一旦錯過就可能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隨著中國衛星數量的增多,故障率不可避免要增加。張建啟說,中繼衛星投入應用後,將使航天器故障能夠及早發現、盡早解決。
——資源衛星、環境衛星等應用衛星獲得的科學數據,要在衛星經過地面站上空時才能下傳使用,如果突發重大自然災害,就會失掉最佳的應對處置時機。中繼衛星可使各類衛星實現數據實時下傳、及時應用,是各類應用衛星的效能倍增器。
在軌試驗任務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亮點除了航天員出艙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在軌試驗。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同時釋放了一顆伴星,利用這顆伴星對飛船進行照相和視頻觀測。此次伴星試驗任務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釋放和繞飛技術的國家。此外,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還進行了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將中科院提供的固體潤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後,由航天員在出艙行走時進行回收。
1、伴飛衛星試驗
伴飛衛星是伴隨在另一航天器附近作周期性相對運動的衛星。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首次開展航天器平台在軌釋放伴星,以及伴星的伴隨飛行試驗,其任務目標是:試驗和驗證伴星在軌釋放技術;伴星釋放後,對飛船進行照相和視頻觀測;在返回艙返回後,由地面測控系統控制,擇機進行對軌道艙形成伴隨飛行軌道的試驗,為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中拓展空間應用領域奠定技術基礎。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伴星是在繼承中科院「創新一號」小衛星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一顆空間伴隨微小衛星。該伴星採用了多項創新設計,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許多技術在國內屬首次使用。伴星採用了兩艙結構一體化設計,採用了輕型鎂合金材料作為主結構框架,承力板同時用作星內單機的安裝板,提高了衛星的功能密度,使整星質量不超過40kg,同時具有光學成像、大容量壓縮存儲、機動變軌、伴隨飛行、自主導航、多模式指向、測控數傳等多種功能。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伴星的功能決定了這顆衛星研製的要求高、難度大。負責該衛星研製的中科院上海衛星工程中心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攻關,已經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1.彩色視頻和高效信息存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伴星上裝有一台雙鏡頭可見光照相機,可以靈活利用兩個不同焦距的鏡頭分別在幾米到幾公里的大范圍內對飛船進行高解析度彩色照相觀測或高幀頻視頻觀測。星上JPEG2000圖像壓縮演算法極大提高了數據存儲的效率。星上大容量存儲器最多可以存儲3000多張圖片。
2.高效電源模塊。主要採用的國產三結GaInP2/GaAs/Ge高效太陽電池陣,其光電轉換效率高於26.5%,接近國外先進水平;伴星在國內首次採用了大容量鋰離子電池作為在軌航天器電源,並通過對電源控制器的優化設計,實現對鋰離子電池組的安全控制和智能保護,保證伴星在軌電源供給。
3.多任務指向模式的微型化姿控模塊。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伴星具有GPS自主定軌能力和三軸穩定姿態控制能力,除了常規對地姿態定向外,還具備對飛船定向、變軌姿態機動和指向、對伴飛目標定向等多種指向功能。構成姿態控制模塊的太陽敏感器、磁強計、陀螺和動量輪、磁力矩器等均採用了微型化設計,其中三個面的太陽敏感器總重不超過100克, 三軸微型磁強計採用探頭與電路一體化設計。
4.微型液化氣推進。伴星裝有一套微型液化氣推進系統,實現軌道機動、空間目標接近、軌道繞飛形成和保持。該系統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等優點。通過天地大迴路控制,開展對非合作目標的接近及近距離高精度繞飛,此項技術對中國未來的空間交會對接和軌道安全性技術均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5.小型化測控與數傳。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伴星採用統一波段(USB)測控體制。安裝USB測控應答機,實現國內測控網對在軌伴星的統一測控管理;還安裝有一台高速數傳機,數傳速率可以達到768 kbps,可將相機在軌拍攝的圖像數據快速下傳至地面。
2、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入軌後開始進行固體潤滑材料試驗。固體潤滑材料試驗裝置是一件可以可靠鎖緊和便利解鎖的鎖緊機構,在發射階段將安裝有試驗樣品的樣品台可靠地固定在艙外,飛船飛至第29~30圈航天員出艙活動,在出艙活動期間由航天員便利地解鎖並回收樣品台。
其操作流程是:航天員在艙外打開試驗裝置的緊固機構→取回樣品台→傳遞給艙內航天員→艙內航天員將樣品台放入樣品回收袋;航天員進入返回艙後將樣品台及樣品回收袋在返回艙內指定位置上固定→返回艙返回後,在飛船總裝廠移交試驗樣品。
為了保障固體潤滑材料試驗的成功,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和蘭州化物所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取得了三項關鍵性技術突破:
1.安全性保障。安全是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核心,首先是產品本身不能有任何影響箭、船、人的環節;同時每一項可能出現的故障都不能影響安全性;此外作為科學試驗樣品的載體,還要保證整個試驗周期內試驗樣品的安全。根據以上幾項原則,首先要求裝置在發射過程中不能意外解鎖,一旦在發射過程中意外解鎖導致樣品台脫離船體,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裝置首先要保證鎖緊的絕對可靠。以往的航天產品大多採用火工品進行鎖緊,但火工品嚴重威脅航天員安全,因此必須設計一套非火工品的,可便利解鎖的高可靠鎖緊機構。第二項要求是裝置本身不能有任何可能威脅航天員安全的環節,這就對裝置的原材料、外觀、操作方式、表面狀態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第三項要求是解鎖環節應滿足在著艙外服情況下單手完成操作的要求,操作過程應簡便並且不會脫手。在前幾艘飛船上也有一些非火工品的鎖緊機構,但或者要求徒手操作(如扎帶、鎖扣等),或者要求雙手操作(如艙門開啟),在著艙外服狀態下,能夠單手進行解鎖的鎖緊裝置在國內沒有先例。第四項要求是裝置應能夠有效保護樣品。由於樣品須暴露在樣品台表面並且無遮擋,因此如何防止回收過程中航天員過多地接觸樣品表面也是裝置設計的一項重要課題。
研究人員對試驗樣品及其空間試驗過程中可能形成的反應產物逐一進行了研究分析,確保不產生威脅航天員健康的任何物質;同時對試驗裝置及其試驗樣品的緊固方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並對試驗裝置及其試驗樣品所有稜角及棱邊均進行圓角化處理,試驗裝置及其試驗樣品無突出的尖角、銳邊,確保不發生刮拉航天服進而威脅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故障發生。
2.可靠性設計。高可靠性是航天產品區別於民用產品的主要特點,「可靠鎖緊,可靠解鎖」是試驗裝置設計的兩個根本要求。「可靠鎖緊」保證了試驗的安全,「可靠解鎖」則是試驗成功的保障。國內外航天界的一項共識是「越簡單,越可靠」,因此使裝置簡單化,盡量減少機構運動環節是裝置設計的基本思路。細致入微的人機功效設計也是確保「可靠解鎖」的重要內容,包括操作方式,解鎖力設計,把手形狀,把手錶面狀態、操作標識等,每一個環節都要審慎考慮,力求確保成功,避免出錯。此外,壽命裕度也是保證高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雖然在軌只須進行一次解鎖操作,但為了確保可靠,試驗裝置在地面測試過程中須進行多次不同環境下的解鎖試驗,因此要求解鎖機構壽命可達到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固體潤滑材料空間試驗試驗要求在發射及在軌執行飛行任務期間,樣品能夠可靠地固定於飛船艙外,同時又要求樣品回收過程有利於航天員便利操作,為此,光電研究院項目組在中國航天發展過程中尚無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經過反復試驗驗證,創新性地設計並研製了同時具備鎖緊及解鎖功能的試驗裝置,通過可靠性驗證試驗考核表明,其可靠性符合任務要求,可靠度達到0.9965以上。
3.試驗樣品技術狀態確認。鑒於神舟七號飛行任務周期的約束條件,要求試驗樣品可在較短的試驗周期內取得有效的試驗結果,要求確定的試驗樣品在原子氧環境中應有不同程度的反應,以便判別試驗的效果。同時要求選取的樣品在本項目試驗周期內應可明顯反映原子氧等環境因素對固體潤滑材料的影響效應並具有代表性。為此項目組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分析工作,篩選確定了3類11種試驗樣品,涵蓋了已在空間運動機構中獲得成功應用的多種固體潤滑材料,地面考核試驗結果表明可有效滿足本項目研究目標。
由光電研究院設計製造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固體潤滑材料的試驗裝置通過結構自鎖和機械鎖緊集成的模式保證試驗樣品台可靠地被固定於飛船艙外,具備在解鎖過程中機械鎖緊裝置被打開後樣品台仍可固定於樣品台底座的功能;將機械鎖緊與解鎖機構集為一體,可通過簡便的操作過程並通過輔助加力系統將樣品台便利回收,保證了樣品台及固定於其表面試驗樣品的回收可靠性。

閱讀全文

與篩選圓球的機械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倍五金製品深圳有限公司 瀏覽:20
臭氧混合投加裝置的作用 瀏覽:358
在泵管道盡頭關閥門 瀏覽:697
尼爾機械紀元e結局如何達成 瀏覽:269
工地車輛沖洗設備要多少錢 瀏覽:234
美的空調製冷模式自然風怎麼回事 瀏覽:413
沖床單件自動送料裝置視頻 瀏覽:996
燃氣閥門前十 瀏覽:857
什麼儀器法令紋會更好 瀏覽:649
機械王座黃罩子怎麼破 瀏覽:854
供暖管道閥門開啟示意圖 瀏覽:804
儀表盤亮表示什麼意思 瀏覽:935
設備驗收完畢郵件怎麼回 瀏覽:448
暖氣入戶管道閥門 瀏覽:935
小娟對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 瀏覽:109
汽車儀表盤上的模糊印子怎麼去除 瀏覽:621
分離軸承是怎麼做的 瀏覽:560
奇駿儀表盤上的各種燈代表什麼 瀏覽:318
瑞納換新儀表盤怎麼樣恢復里程 瀏覽:882
熱水閥門怎麼安裝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