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拉深模具是否使用壓邊圈的判定
壓邊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板坯起皺和保證拉深件質量。是否使用壓邊圈主要取決於毛坯的厚度和零件的尺寸。當毛坯的厚度較大﹑零件的尺寸較小時﹐不用壓邊裝置也可以進行拉深。
㈡ 汽車沖壓模具中的拉伸工藝與成形有什麼區別...
上面說的就都書本上的概念,其實實際生產中,拉延是指先拉後切邊,有壓邊圈,板料充分流動,不易產生皺褶,拉延後後幾序翻邊沖孔等,用於大的覆蓋件,:而成形是指先切邊後拉的工藝,先根據零件形狀計算,然後落料,在進行拉深,這樣優點在於省料,但易出現皺褶,一般用於料比較厚的支架或表面要求不高的件。。。
㈢ 拉深的工藝問題
平面凸緣部分的起皺是指在拉深過程中,該部分材料沿切向產生波浪形的拱起。起皺現象輕微時,材料在流入凸、凹模間隙時能被凸、凹模擠平;起皺現象嚴重時,起皺的材料無法被凸、凹模擠平,繼續拉深時將因拉深力的急劇增加導致危險端面破裂,即使被強行拉入凸、凹模間隙,也會在拉深件筒壁留下折皺紋或溝痕,影響拉深件的表面質量。
起皺是平面凸緣部分材料在拉深時受切向壓應力的作用而失去穩定性的結果。拉深時是否產生起皺與變形程度和拉深力的大小、材料的厚度和厚向異性指數、壓邊條件等因素有關。變形程度越大,則拉深力越大,起皺就越容易產生。
材料的相對厚度(t/D)×100越大,表示材料的穩定性越好,起皺就越不容易產生。材料厚向異性指數r如大於1,則表明材料向寬度方向的變形比向厚度方向變形更容易,拉深時就不易產生起皺。r值越大,起皺的可能性越小。
在拉深模中採用剛性壓邊裝置或彈性壓邊裝置,拉深時對平面凸緣部分材料施加壓邊力,能夠有效防止起皺。 通過對拉深過程的應力應變分析,可近似認為筒壁部分受單向拉應力作用。變形開始時,凹模口處的胚料變薄最大,靠近凹模圓角的材料拉深開始包向凸模圓角時,沿凸模圓角發生彎曲及脹形變形,使其厚度繼續變薄。在凸模圓角於直壁交界處形成了拉深件第一個厚度極小值;而凹模圓角發生反復彎曲後再度減薄形成拉深件厚度的第二個極小值。
當拉深力過大,筒壁材料的應力達到抗拉強度極限時,筒壁將被拉裂。由於在筒壁部分與底部圓角部分的交界面附近材料的厚度最薄、硬度最低,因而該處是發生拉裂的危險斷面。拉深件的拉裂一般都發生在危險斷面。
防止拉裂,一方面要通過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提高筒壁抗拉強度;另一方面通過正確制定拉深工藝和設計模具,降低筒壁所受拉應力。
㈣ 拉伸模具有哪些卸料裝置
1、拉深模具的卸料裝置與沖裁模具的卸料裝置基本相似。同樣包括彈性回卸料裝置和剛性卸料裝答置,由於拉深模具常需要壓邊裝置,所以剛性卸料裝置很少採用。
2、拉深模具常採用倒裝結構,為防止工件卡在凹模中,在上模用推件裝置,結構與沖裁模具相似。在下模採用頂件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