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沉砂池的作用
沉砂池主要用於去除污水中粒徑大於0.2毫米,密度大於2.65噸/立方米的砂粒,旨在保護管道、閥門等設施免受磨損和阻塞。其工作原理基於重力分離,因此需控制沉砂池的進水流速,確保比重大的無機顆粒下沉,而有機懸浮顆粒隨水流帶走。
沉砂池的設計形式包括平流式、曝氣式、旋流式和多爾式。其中,曝氣沉砂池因佔地小、能耗低、土建費用低等優點,成為廣泛應用的選擇。該池型在平流沉砂池的側牆上設置一排空氣擴散器,使污水產生橫向流動,形成螺旋形的旋轉狀態,從而有效分離砂粒和有機物。
曝氣沉砂池由進水裝置、出水裝置、沉澱區、曝氣系統和排泥裝置組成。其水流部分是一個長形渠道,在池壁一側的整個長度距池底0.6~0.9米高度處設有空氣擴散裝置,並設有集砂槽。池底設有一定坡度,以保證砂礫能夠滑入。這種設計有效解決了平流沉砂池中沉砂夾雜大量有機物的問題,降低了後續處理的難度。
多爾沉砂池則具有獨特的上部方形、底部圓形的結構,其沉砂機理與平流式沉砂池相似。設計參數通常基於表面水力負荷,池深較淺,通常不超過0.9米。進水經過整流器均勻分配後,通過溢流堰出水。砂粒在中心驅動的刮砂機作用下被刮入集砂坑,由螺旋洗砂機排出,同時實現有機物與砂粒的分離。
B. 沉澱池的作用
沉澱池的作用:沉澱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後泥水分離的構築物,多為分離顆粒較細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稱為初沉池,沉澱的污泥無機成分較多,污泥含水率相對於二沉池污泥低些。位於生化之後的沉澱池一般稱為二沉池,多為有機污泥,污泥含水率較高。
沉澱池池體平面為矩形,進口設在池長的一端,一般採用淹沒進水孔,水由進水渠通過均勻分布的進水孔流入池體,進水孔後設有擋板,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池寬的橫斷面。
(2)沉澱池進水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通過物理作用分離、回收廢水中不溶解的懸浮狀態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方法,可分為重力分離法、離心分離法和篩濾截留法等。
屬於重力分離法的處理單元有沉澱、上浮(氣浮)等,相應使用的處理設備是沉砂池、沉澱池、隔油池、氣浮池及其附屬裝置等。離心分離法本身就是一種處理單元,使用的處理裝置有離心分離機和水旋分離器等。
篩濾截留法有柵篩截留和過濾兩種處理單元,前者使用的處理設備是格柵、篩網,而後者使用的是砂濾池和微孔濾機等。以熱交換原理為基礎的處理方法也屬於物理處理法,其處理單元有蒸發、結晶等。
C. 沉澱池工作原理
沉澱池是利用水流中懸浮雜質顆粒向下沉澱速度大於水流向卜流動速度、或向下沉澱時間小於水流流出沉澱池的時間時能與水流分離的原理實現水的凈化。
利用水的自然沉澱或混凝沉澱的作用來除去水中的懸浮物。沉澱池按水流方向分為水平沉澱池和垂直沉澱池。
沉澱效果決定於沉澱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時間。為了提高沉澱效果,減少用地面積,多採用蜂窩斜管異向流沉澱池、加速澄清池、脈沖澄清池等。沉澱池在廢水處理中廣為使用。
(3)沉澱池進水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為避免短流,一是在設計中盡量採取一些措施如採用適宜的進水分配裝置,以消除進口射流,使水流均勻分布在沉澱池的過水斷面上,降低紊流並防止污泥區附近的流速過大,採用指形出水槽以延長出流堰的長度。
沉澱池加蓋或設置隔牆,以降低池水受風力和光照升溫的影響;高濃度水經過預沉,以減少進水懸浮固體濃度高產生的異重流等;
二是加強運行管理,在沉澱池投產前應嚴格檢查出水堰是否平直,發現問題,要及時修理。在運行中,浮渣可能堵塞部分溢流堰口,致使整個出流堰的單位長度溢流量不等而產生水流抽吸,操作人員應及時清理堰口上的浮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