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圖是同學們熟悉的三套實驗裝置(註:氫氧化鈉能吸收二氧化碳),請認真分析並回答問題: (1)A裝置可以
(1)用A裝置來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需要以二氧化碳為變數設置一組對照實專驗,即對照組屬裝置中的燒杯里放清水. (2)為了使B裝置的實驗現象更加明顯,B裝置的塑料袋應用黑色的,以免光線透入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而影響實驗效果. (3)C裝置常用來驗證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水分,但該裝置的設計有一個問題,即塑料袋連同花盆一起罩住了,這樣,塑料袋內壁上凝結的水珠就不能排除花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因此 塑料薄膜應只罩住植物,不應連花盆一起罩住.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清水 (2)呼吸作用;黑色 (3)塑料薄膜應只罩住植物,不應連花盆一起罩住. |
㈡ 為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下三套實驗裝置:(1)上述3個裝置中,不能證明「銅與濃
(1)裝置Ⅰ可通過U形管中紅墨水液面的變化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Ⅱ可通過燒杯中是否產生氣泡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Ⅲ只是一個銅與濃硝酸反應並將生成的氣體用水吸收的裝置,不能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
故答案為:Ⅲ;
(2)氫氧化鋇與硫酸反應屬於中和反應,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所以錐形瓶中氣體受熱膨脹,導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熱;
(3))①若M為鈉,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該反應我放熱反應,放熱的熱量使大試管中溫度升高,氣體壓強增大,所以右邊燒杯中有氣泡產生;冷卻後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右邊燒杯中的導管會形成一端液柱,
故答案為:產生氣泡,反應完畢後,冷卻至室溫,燒杯里的導管內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觀察到燒杯里產生氣泡,說明M溶於水放出熱量,由於放熱反應一定屬於化學變化,而有熱量放出的反應不一定為化學變化,所以不一定屬於放熱反應,如濃硫酸溶於水會放出熱量,但是不屬於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可能是放熱反應;
③若觀察到燒杯里的玻璃管內形成一段水柱,說明M溶於水後導致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證明M溶於水為吸熱過程,溶於水能夠吸收熱量的物質有:硝酸銨、氯化銨等,
故答案為:硝酸銨;
(4)至少有兩種實驗方法能證明超氧化鉀與水的反應(4KO2+2H2O═4KOH+3O2↑)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方法①:選擇上述裝置Ⅰ(或Ⅱ)進行實驗,Ⅰ裝置右邊U型管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或燒杯中導管中有氣泡放出),證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方法②:取適量超氧化鉀粉末用脫脂棉包裹並放在石棉網上,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蒸餾水,片刻後,若觀察到棉花燃燒,則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熱,使棉花燃燒,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Ⅰ(或Ⅱ);放熱.
㈢ 在學習一氧化碳化學性質時,關於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老師讓同學們設計實驗裝置.三個組的同學設計
(1)儀器名稱為:鐵架台、酒精燈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加熱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氣體可能發生爆炸,實驗開始時,要先通一會兒一氧化碳然後再加熱
目有的是排盡玻璃管中的空氣,防止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後發生爆炸.實驗結束時要先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繼續通一氧化碳到試管冷卻.防止生成的銅又被氧化成氧化銅;
(3)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二氧化碳,故看到的現象為:黑色粉末逐漸變紅;化學方程式為CO+CuO
△ | .
㈣ 如圖所示三套實驗裝置,分別回答下列問題.(1)裝置1為鐵的吸氧腐蝕實驗.一段時間後,向插入鐵釘的玻璃
(1)鐵發生吸氧腐蝕,鐵被氧化生成Fe2+,正極發生還原反應,氧氣得到電子被還原生成OH-,電極方程式為O2+4e-+2H2O-═4OH-, 故答案為:氧化;O2+4e-+2H2O-═4OH-; (2)銅可被Fe3++氧化,發生Cu+2Fe3+=Cu2++2Fe2+,形成原電池反應時,銅為負極,發生氧化反應,石墨為正極,正極反應為Fe3++e-=Fe2+, 故答案為:負;Fe3++e-=Fe2+; (3)乙燒杯為電解硫酸的反應,陽極生成氧氣,陰極析出銅, ①向甲燒杯中滴入幾滴酚酞,觀察到石墨電極附近首先變紅,說明石墨極生成4OH-,應為電解池的陰極,則M為正極,N為負極,電解氯化鈉溶液,陰極發生還原反應生成氫氣,電極方程式為2H++2e-═H2, 故答案為:負;2H++2e-═H2; ②乙燒杯為電解硫酸的反應,陽極生成氧氣,陰極析出銅,電解方程式為2Cu2++2H2O 電解 | .
㈤ 請教一道高一化學題 18.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用如下三套實驗裝置
NH4Cl=NH3↑+HCl↑ NH3和HCl加熱分解,即使混合氣體沒有化合成新的NH4Cl,那麼HCl經過乾燥劑鹼石灰又會有水生成,則得到的氨氣會混有水蒸氣。
㈥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分別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三套實驗裝置: (1)該小組同
(1)有尾氣處理措施 (1分); 將銅片改為銅絲,溶液中插入銅絲反應開始,抽出銅絲反應停止,節約葯品或「控制反應的進行」(合理描述均給分,1分) (2)NaOH(或KMnO 4 等)(1分);玻璃管可平衡內外氣壓,A中氣壓不會減小(1分);從玻璃管口處鼓入大量空氣(1分) (3)Cu+2H 2 SO 4 (濃)  CuSO 4 +SO 2 ↑+2H 2 O(2分)無水硫酸銅(1分)
㈦ 如圖所示三套實驗裝置,分別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1為鐵的吸氧腐蝕實驗。一段時間後,向插入鐵釘的玻
(1)氧化O 2 +4e - +2H 2 O=4OH - (2)正2Fe 3 + +Cu=2Fe 2 + +Cu 2 + (3)①正-2e - =Fe 2 + ②2Cu 2 + +2H 2 O  2Cu+O 2 ↑+4H + ③224
㈧ 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種裝置圖
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種裝置圖 一、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兩套發生裝置:

實驗室中制備氧氣,一般用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用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方法進行。
㈨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三套裝置圖,請結合圖示回答有關問題.(1)
(1)由於紅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使集氣瓶內氣體膨脹,壓強增大,若止水夾沒有夾緊,則在壓強差的作用下,導管口有氣泡冒出;由於實驗中逸出了一部分氣體,最終進入瓶內的水增多,會導致測定結果偏大.如果用木炭代替紅磷時,木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占據了氧氣的空間,不能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故填:偏大;木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占據了氧氣的空間. (2)注射器內氣體減少的量就是氧氣的體積,則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15%; 裝置二和裝置三中氣球的位置不同,裝置三中的氣球在玻璃管的後部,更易讓空氣流通,氧氣與銅能充分反應. 故答案: 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 | 反應前注射器中空氣體積 | 反應後注射器中氣體體積 | 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 25mL | 15mL | 9mL | 15% |
裝置三;裝置三能使氣體經過氧化銅,充分反應. (3)銅粉的量不足;未待裝置完全冷卻至室溫就讀數(3)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實驗後發現測定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可能的原因有:①銅粉的量可能不足,沒有將氧氣消耗盡;②裝置可能漏氣. 故本題答案為: (1)偏大;木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占據了氧氣的空間. (2) 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 | 反應前注射器中空氣體積 | 反應後注射器中氣體體積 | 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 25mL | 15mL | 9mL | 15% |
裝置三;裝置三能使氣體經過氧化銅,充分反應. (3)銅粉的量不足,沒有將氧氣消耗盡;裝置可能漏氣.
與現有如下三套常見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閥門廠歷史
發布:2025-05-01 14:57:23
瀏覽:80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