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電力系統的補償方式
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電力系統的補償方式如下:
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方式,是在中性點和大地之間接入一個電感消弧線圈,在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利用消弧線圈的電感電流對接地電容電流進行補償,使流過接地點的電流減小到能自行熄弧范圍,其特點是線路發生單相接地時,按規程規定電網可帶單相接地故障運行2h。
對於中壓電網,因接地電流得到補償,單相接地故障並不發展為相間故障,因此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方式的供電可靠性高於中性點經小電阻接地方式。
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電力系統介紹:
1、調匝式自動跟蹤補償消弧線圈。
調匝式消弧線圈是將繞組按不同的匝數抽出分接頭,用有載分接開關進行切換,改變接入的匝數,從而改變電感量。調匝式因調節速度慢,只能工作在預調諧方式,為保證較小的殘流,必須在諧振點附近運行。
2、調氣隙式自動跟蹤補償消弧線圈。
調氣隙式電感是將鐵心分成上下兩部分,下部分鐵心同線圈固定在框架上,上部分鐵心用電動機,通過調節氣隙的大小達到改變電抗值的目的。它能夠自動跟蹤無級連續可調,安全可靠。
其缺點是振動和雜訊比較大,在結構設計中應採取措施控制雜訊。這類裝置也可以將接地變壓器和可調電感共箱,使結構更為緊湊。
3、調容式消弧補償裝置。
通過調節消弧線圈二次側電容量大小來調節消弧線圈的電感電流,二次繞組連接電容調節櫃,當二次電容全部斷開時,主繞組感抗最小,電感電流最大。
二次繞組有電容接入後,根據阻抗折算原理,相當於主繞組兩端並接了相同功率、阻抗為K倍的電容,使主繞組感抗增大,電感電流減小,因此通過調節二次電容的容量即可控制主繞組的感抗及電感電流的大小。電容器的內部或外部裝有限流線圈,以限制合閘涌流。
電容器內部還裝有放電電阻。
2. 什麼是脫諧度(消弧線圈)
消弧線圈的電感電流ⅠL減去網路全部電容電流rc與網路全部電容電流rc之比,即為補償度,用符號`表示,則卩=(Ⅰ.一∫c)/rc,或用脫諧度V來表示,定義V=(I()~ⅠL)/rc。
由此可以看出,當卩>0時,對應於過補償;當ρ=0時,對應於全補償(諧振補償);當`(0時,對應於欠補償。
注意事項
1、為避免線路跳閘後發生串聯諧振,消弧線圈應採用過補償。但當補償設各容量不足時,可採用欠補償運行,脫諧度採用10%,一般電流不超過5~10A。
2、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的電網,在正常情況下運行時,不對稱度不超過15%(所謂不對稱度,就是中性點的位移電壓與額定電壓的比值),即長時間中性點位移電壓不超過額定電壓的15%,在操作過程中允許超過額定電壓的30%。
3、當消弧線圈的端電壓超過相電壓的15%時,不管消弧線圈信號是否動作,都應按接地故障處理,尋找接地點,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的電網,在正常運行中,消弧線圈必須投人運行。
4、在電網有操作或有接地故障時,不得停用消弧線圈。由於尋找故障及其他原因,使消弧線圈帶負載運行時,應對消弧線圈上層油溫加強監視,使上層油溫最高不得超過95℃,並監視消弧線圈帶負載運行時間不超過銘牌規定的允許時間,否則應停用。
3. 簡述消弧線圈的工作原理。要通俗點呀
消弧線圈抄的作用是當電網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後,故障點流過電容電流,消弧線圈提供電感電流進行補償,使故障點電流降至10A以下,有利於防止弧光過零後重燃,達到滅弧的目的,降低高幅值過電壓出現的幾率,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
當消弧線圈正確調諧時,不僅可以有效的減少產生弧光接地過電壓的機率,還可以有效的抑制過電壓的輻值,同時也最大限度的減小了故障點熱破壞作用及接地網的電壓等。
(3)消弧線圈自動調諧裝置圖擴展閱讀:
當系統採用過補償方式時,流過故障線路的零序電流等於本線路對地電容電流和接地點殘余電流之和,其方向和非故障線路的零序電流一樣,仍然是由母線指向線路,且相位一致,因此也無法利用方向的不同來判別故障線路和非故障線路。
其次由於過補償度不大,因此也很難像中性點不接地系統那樣,利用零序電流大小的不同來找出故障線路。
同中性點不接地電網一樣,故障相對地電壓為零,非故障相對地電壓升高至線電壓,出現零序電壓,其大於等於電網正常運行時的相電壓,同時也有零序電流。
消弧線圈兩端的電壓為零序電壓,消弧線圈的電流通過接地故障點和故障線路的故障相,但不通過非故障線路。
4. 調匝式消弧線圈是指的什麼,是不是分調匝式和不調匝式的
調匝式消弧線圈該裝置屬於隨動式補償系統,它同調氣隙式的唯一區別是動芯式消弧線圈用有載調匝式消弧線圈取代,這種消弧線圈是用原先的人工調匝消弧線圈改造而成,即採用有載調節開關改變工作繞組的匝數,達到調節電感的目的。
其工作方式同調氣隙式完全相同,也是採用串聯電阻限制諧振過電壓。該裝置同調氣隙式相比,消除了消弧線圈的高噪音,但是卻犧牲了補償效果,消弧線圈不能連續調節,只能離散的分檔調節,補償效果差,並且同樣具有過電壓水平高。
電網中原有方向型接地選線裝置不能使用及串聯的電阻存在爆炸的危險等缺點,另外該裝置比較零亂,它由四部分設備組成(接地變壓器,消弧線圈、電阻箱、控制櫃),安裝施工比較復雜。
調匝式消弧線圈在電網正常運行時,通過實時測量流過消弧線圈電流的幅值,計算出電網當前方式下的對地電容電流,根據預先設定的最小殘流值,由控制器調節有載調壓分接頭到所需要的補償檔位。當發生接地故障後,補償接地時的電容電流,使故障點的殘流可以限制在設定的范圍之內。
(4)消弧線圈自動調諧裝置圖擴展閱讀
當10kV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後,由於系統允許兩相短時運行一段時間,10kV母線PT的開口三角電壓上升至相電壓,同時接地變中性點上的電壓互感器1YH0會測量到一個接近相電壓的電壓值,這兩個電壓值都會送入消弧線圈控制器中作為系統接地的判據。
此外,中性點末端的電流互感器1LH0測量到的中性點電流能提高控制器判斷系統接地的靈敏度。裝置判斷系統發生接地後,通過採集各條10kV饋線零序CT所測量到的零序電流,選出發生接地的線路。
系統正常運行時,圖中1ZNX中的阻尼電阻並接於消弧線圈二次側起到消耗能量降低過電壓幅值、降低中性點偏移電壓與避開諧振點的作用。但阻尼電阻的存在會減小流過故障點的電流,對裝置能否准確識別接地故障線路影響很大。
為了提高選線准確性,當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後,此套裝置通過一個快速繼電器斷開與阻尼電阻串接的常閉節點,將阻尼電阻立即切除進入補償狀態。
當接地時間到達選線啟動預設時間時,短時間(200ms左右)投入阻尼電阻改變補償的電流,比較變化前後各線路零序電流的變化量,從而選出接地線路。
5. 消弧線圈在系統運行中一般採用哪種補償方式為什麼
消弧線圈在系統運行中一般採用過補償運行方式。因為在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時,過補償可以使故障點流過感性電流,在線路斷開或因故障跳閘時,不會引起串聯諧振。
消弧線圈用於滅弧的 ,一種帶鐵芯的電感線圈。它接於變壓器(或發電機)的中性點與大地之間,構成消弧線圈接地系統。
電力系統輸電線路經消弧線圈接地,為小電流接地系統的一種。正常運行時,消弧線圈中無電流通過。而當電網受到雷擊或發生單相電弧性接地時,中性點電位將上升到相電壓;
這時流經消弧線圈的電感性電流與單相接地的電容性故障電流相互抵消,使故障電流得到補償,補償後的殘余電流變得很小,不足以維持電弧,從而自行熄滅。這樣,就可使接地故障迅速消除而不致引起過電壓。
(5)消弧線圈自動調諧裝置圖擴展閱讀
消弧線圈的作用當電網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後,故障點流過電容電流,消弧線圈提供電感電流進行補償,使故障點電流降至10A以下,有利於防止弧光過零後重燃,達到滅弧的目的。
降低高幅值過電壓出現的幾率,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當消弧線圈正確調諧時,不僅可以有效的減少產生弧光接地過電壓的機率,還可以有效的抑制過電壓的輻值。
同時也最大限度的減小了故障點熱破壞作用及接地網的電壓等。所謂正確調諧,即電感電流接地或等於電容電流,工程上用脫諧度V來描述調諧程度,V=(IC-IL)/IC。
當V=0時,稱為全補償,當V>0時為欠補償,V<0時為過補償。從發揮消弧線圈的作用上來看,脫諧度的絕對值越小越好,最好是處於全補償狀態,即調至諧振點上。但是在電網正常運行時,小脫諧度的消弧線圈將產生各種諧振過電壓。
6. 電力系統自動裝置原理
在電力學中,諧振的概念如下:當激勵電源的頻率等於電路的固有頻率時,電路的電磁振盪的振幅將達到峰值。在電子與無線電領域,諧振常用於目標電信號的選取。類似地,在電力系統中,諧振也應用於諸多領域。
本文以消弧線圈的自動調諧裝置為例,結合其工作原理,闡述在快速熄弧以及電壓恢復等方面,諧振得到了怎樣的應用。
一、自動調諧指標
小電流接地系統中通常需要加裝消弧線圈,其目的在於確保單相接地故障時,消弧線圈能夠補償流經故障點的電容電流,從而降低故障點出現電弧的可能性。
消弧線圈在加裝自動調諧裝置後,強化了補償跟隨與補償精度兩方面的功能。自動調諧裝置會根據系統電容電流大小,自動調節消弧線圈檔位,從而確保檔位電流與電容電流相匹配;同時裝置會按照預先設定的調諧指標,選取能夠達到最優調諧效果的檔位。
自動調諧指標如下:
(1)殘流
定義:電容電流與電感電流之差:IC-IL
國網公司在《變電運維管理規定~消弧線圈運維細則》中指出,安裝自動調諧裝置的消弧線圈,正常運行條件下,殘流應在10A以內。
規定10A的目的在於,考慮到發生間歇性弧光接地的可能性,盡量減少單相接地故障時,流經故障點的電流數值(補償後的電流)。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殘流特指過補償狀態下(電感電流大於電容電流)的數值。即,調諧裝置既要保證系統處於過補償狀態,也要保證過補償的程度不能過大。
(2)脫諧度
定義:電容電流與電感電流的差值與電容電流之比:(IC-IL)/IC。
同樣地,guo網公司在《bian電運維管理規定~消弧線圈運維細則》中規定,安裝自動調諧裝置的消弧線圈,正常運行條件下,脫諧度應在5%~20%。
從脫諧度的取值范圍可以看出,該指標整定時有兩點考慮:
1)脫諧度不宜過小。脫諧度表徵系統偏離諧振狀態的程度。此處諧振特指消弧線圈與系統對地電容之間的串聯諧振,該諧振會帶來中性點過電壓;因此過小的脫諧度增大系統發生串聯諧振的風險。
2)脫諧度不宜過大。與根據殘流整定原理類似,在脫諧度過大,補償程度過深時,瞬時單相接地故障後,電弧熄滅速度與系統電壓恢復速度較慢,不利於系統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