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圖:本實驗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本實驗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這個實驗,主要是利用
(1)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1mm厚的.
(3)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方便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4)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如果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所以無論怎樣沿水平桌面移動蠟燭C都不能使C與B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1;(3)方便比較像、物的大小關系;(4)玻璃板不豎直.
㈡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直尺的作用是便於比較像與物______的關系;(2)兩段相同的蠟
(1)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回距離、物到鏡答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2)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體與像的大小關系.
(3)移去後面的蠟燭B,並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4)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5)無論怎樣調節後面的蠟燭,都不能使蠟燭與它所成的像重合,可能是由於平面鏡放歪了或平面鏡沒有豎直放置;
(6)不合理,因為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是一個普遍規律,需要多次測量,僅憑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
故答案為:(1)到平面鏡距離;(2)大小;(3)不能;虛;(4)2;(5)無論怎樣調節後面的蠟燭,都不能使蠟燭與它所成的像重合;(6)不合理;兩組數據太少,存在偶然性.
㈢ 如圖是小紅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中要求蠟燭1和蠟燭2______.(2)用玻璃板代替平
(1)實驗中蠟燭1和蠟燭2等大,以便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故答案為:等大.
(2)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還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後面的蠟燭,這樣便於找到蠟燭的像.
故答案為:便於找到蠟燭的像.
(3)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故答案為:距離.
(4)實驗中拿一隻未點燃的蠟燭與像完全重合來研究像,這是用等大的蠟燭的位置來替代像的位置,這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為:等效替代.
(5)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還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後面的蠟燭.實驗時,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眼睛應該在玻璃板前觀察.
故答案為:前.
(6)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鏡的距離無關,人們感覺到的近大遠小是一種視覺效果,不影響真實的大小.所以將蠟燭逐漸遠離玻璃板,蠟燭的像的大小不變.
故答案為:不變.
(7)像與物是關於鏡子對稱的,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後面的蠟燭是擺在桌面上的,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為: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㈣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中,用的器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實驗中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刻度尺測量物距和像距,兩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蠟燭比較物像大小,光屏探究像的虛實,火柴用於點燃蠟燭.
答案為:玻璃板,刻度尺,兩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蠟燭,光屏,火柴.
㈤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其中的實驗器材及作用
器材:平面鏡一個,大小相同的蠟燭兩根,刻度尺
作用:
平面鏡:成像
蠟燭:實驗中要求一個蠟燭放在平面鏡前成像,另一個放在平面鏡後與前一個蠟燭的像重合,並比較大小,可以證明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體大小相等;
刻度尺:測量物到鏡的距離和像到鏡的距離的關系,可以證明這兩個距離相等。
㈥ 如圖1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
(1)刻度尺可以測復量制物體的距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於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即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
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後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
(4)平面鏡成等大的像,當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蠟燭A的像不變;
(5)如果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像和物體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無論如何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為:(1)位置;(2)前;等效替代;(3)虛;(4)不變;(5)無論怎樣移動B,都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㈦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為了便於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選填「較明亮」或「較黑
(1)在比較抄明亮的環境中,很多物體都在射出光線,干擾人的視線,在較黑暗的環境中,蠟燭是最亮的,蠟燭射向平面鏡的光線最多,反射光線最多,進入人眼的光線最多,感覺蠟燭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較黑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2)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3)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為了分清燭焰和燭焰的像,實驗時沿水平桌面移動蠟燭c不應將c點燃.
(4)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5)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不是實際光線照到像點,所以鏡子背面放什麼物體都不會影響成像;
故答案為:(1)較黑暗;(2)1;(3)物;不應;(4)不論怎樣在水平桌面上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會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5)不變.
㈧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1)應選擇______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選填「平面鏡」或「平板玻璃
(1)玻璃板透光,既可以看到A蠟燭在玻璃板後成的像A′,又可以看到玻璃後面的另一支蠟燭,讓另一隻蠟燭與A′完全重合,則這只蠟燭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從而准確的確定了像的位置,如果用反射效果好的平面鏡,盡管成像清晰,但無法看到後面的物體,所以無法確定像的位置;
(2)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光屏接收不到,光屏只能接收到實像;
(3)由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A到鏡面的距離是15cm,那麼像到鏡面的距離也是15cm;
(4)經實驗驗證,如果將蠟燭向鏡面的方向移動,此時像也向靠近鏡面的方向移動,
像與物大小相同,不論物體靠近還是遠離玻璃板,像的實際大小都是不變的.
故答案為:(1)平板玻璃;(2)不能;虛;(3)15;(4)不變;靠近.
㈨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_____
(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便於找到像的位置.
(2)折射專會使像錯屬位,所以玻璃板越薄越好,故選2mm.
(3)實驗時平面鏡必須要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4)不合理,因為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是一個普遍規律,需要多次測量,僅憑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
要得出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的結論,在實驗中,需注意兩只蠟燭相同,且一支點燃,另一支不點燃;
(5)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所以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2;(3)很難使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蠟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4)不合理;大小一樣,且一支點燃,另一支不點燃;(5)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