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波浪能的發電
波浪能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這一技術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國利用新技術優勢紛紛展開實驗。
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等優點。它是一種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尤其是在能源消耗較大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能量也最大。小功率的波浪能發電,已在導航浮標、燈塔等獲得推廣應用。我國有廣闊的海洋資源,波浪能的理論存儲量為7000萬千瓦左右,沿海波浪能能流密度大約為每米2千瓦~7千瓦。在能流密度高的地方,每1米海岸線外波浪的能流就足以為20個家庭提供照明。
波浪能 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波浪的能量與波高的平方、波浪的運動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寬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波浪能是由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它實質上是吸收了風能而形成的。能量傳遞速率和風速有關,也和風與水相互作用的距離(即風區)有關。水團相對於海平面發生位移時,使波浪具有勢能,而水質點的運動,則使波浪具有動能。貯存的能量通過摩擦和湍動而消散,其消散速度的大小取決於波浪特徵和水深。深水海區大浪的能量消散速度很慢,從而導致了波浪系統的復雜性,使它常常伴有局地風和幾天前在遠處產生的風暴的影響。波浪可以用波高、波長(相鄰的兩個波峰間的距離)和波周期 (相鄰的兩個波峰間的時間)等特徵來描述。波浪能的大小可以用海水起伏勢能的變化來進行估算,即P=0.5TH2(P為單位波前寬度上的波浪功率,單位kw/m;T為波浪周期,單位s;H為波高,單位m,實際上波浪功率的大小還與風速、風向、連續吹風的時間、流速等諸多因素有關。)。
波浪發電是波浪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此外,波浪能還可以用於抽水、供熱、海水淡化以及制氫等。波浪能利用的關鍵是波浪能轉換裝置。通常波浪能要經過三級轉換:第一級為受波體,它將大海的波浪能吸收進來;第二級為中間轉換裝置,它優化第一級轉換,產生出足夠穩定的能量;第三級為發電裝置,與其它發電裝置類似。
南半球和北半球40°~60°緯度間的風力最強。信風區(赤道兩側30°之內)的低速風也會產生很有吸引力的波候,因為這里的低速風比較有規律。在盛風區和長風區的沿海,波浪能的密度一般都很高。例如,英國沿海、美國西部沿海和紐西蘭南部沿海等都是風區,有著特別好的波候。而我國的浙江、福建、廣東和台灣沿海為波能豐富的地區。
雖然大洋中的波浪能是難以提取的,因此可供利用的波浪能資源僅局限於靠近海岸線的地方。但即使是這樣,在條件比較好的沿海區的波浪能資源貯量大概也超過2TW。據估計全世界可開發利用的波浪能達2.5TW。我國沿海有效波高約為2~3m、周期為9s的波列,波浪功率可達17~39kw/m,渤海灣更高達42kw/m。
㈡ 淺談波浪能發電裝置發電機優化設計
淺談波浪能發電裝置發電機優化設計
引言:發電機的三相輸出接到風光互補控制器上,通過控制器可以得到48V的穩定電壓,可將穩定的電能存儲在蓄電池中。以下是我來淺談波浪能發電裝置發電機優化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論文摘要】 本文在上海海洋大學研製的“浪流一體化發電裝置”的基礎上,對其發電機進行了優化設計,去掉了發電機和水輪機的中間轉換裝置,滿足了海洋能直驅發電的形式,通過電機實驗室性能測試驗證了其可行性,提高了發電效率和可靠率,降低了維護成本,可以應用於實際生產中。
【關鍵詞】浪流一體化;發電裝置;發電機;優化設計;直驅發電
0 前言
上海海洋大學研製的“浪流一體化發電裝置”同時可以捕獲波浪和海流的向前的推力,在接受到海洋能量之後產生慣性而發生連續轉動;通過主軸帶動發電機旋轉而產生電能。為海洋觀測、島礁生活、海洋養殖、海水淡化等提供穩定的電能,並用於解決邊遠海域的國防設施、部分電網未覆蓋的有居民海島、偏遠無居民海島生態建設中的供電需求。本文以此發電裝置為研究對象,對其水輪機匹配的發電機進行了優化設計,克服了傳統的海洋能需要經過三個部分轉換的缺點,沒有齒輪箱,減少了傳動損耗,採用發電機輸出電壓穩定控制器,實現了浪輪機的輸出轉速穩定,提高了發電效率,降低了運行維護成本。尤其是在低轉速環境下,效果更加顯著。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項目設計的發電機是滿足海洋能直驅發電形式的。然而,齒輪箱的存在卻成為制約海洋能發電機組發展的因素之一:機組運行過程中齒輪箱一直處於高速旋轉,增加了系統損耗,降低了能量利用率;海洋能發電機組往往安裝在海平面或海水之中,經受嚴寒酷暑,海水腐蝕、溫度變化大,環境條件惡劣,導致升速齒輪箱的工況嚴峻,維護保養工作量大;為了能適應惡劣的運行環境,齒輪箱畢竟造價昂貴,更由於海洋能能量多變,往往會造成過載,這樣就更容易損壞齒輪箱,使得系統運行成本增大。
因此,本設計取掉了中間轉換環節,水輪機主軸右端通過聯軸器和電機連接在一起,直接帶動電機發電,中間不經過任何環節,這就實現了絕對的直驅。本文研製海洋能直驅發電方式有以下幾個方面優點:
(1)提高了發電效率高。直驅式發電沒有齒輪箱,減少了傳動損耗,提高了發電效率,尤其是在低轉速環境下,效果更加顯著。
(2)提高了可靠性。直驅技術省去了齒輪箱及其附件,簡化了傳動結構,提高了機組的可靠性。同時,機組在低轉速下運行,旋轉部件少,可靠性更高。
(3)運行及維護成本低。採用無齒輪直驅技術可減少發電機組裝置零部件數量,避免齒輪箱油的定期更換,降低了運行維護成本。
然而,這樣的海洋能直驅發電方式就需要發電機具有低速運行的'特性,並且有較高的效率,更者要求發電機要能在海水中運行。
2 直驅發電機設計
2.1 直驅發電機結構設計
發電機採用盤式結構:波浪能單位體積所攜帶的能量有限,要能高效的收集這些能源,發電機則成為本裝置中能源轉換的關鍵設備之一。波浪能發電機,最多每分鍾幾百轉,因此發電機的技術指標、經濟性等決定本裝置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常用發電機分為盤式和圓柱式兩種:圓柱式發電機的氣隙磁場延軸向分布,要想獲得較高的發電效率,圓柱式發電機必須運行在高速下,而盤式發電機的定轉子為平行結構,克服了圓柱式發電機定子包容轉子的結構缺點,軸向尺寸小,沒有疊片和鉚壓工序,工藝好,因此盤式發電機可以運行在低速條件下。因此發電機選用盤式發電機結構,能夠在低轉速下達到額定功率,從而滿足了波浪能發電系統對發電機的技術要求,提高了效率。
2.2 發電機輸出電壓穩定控制器設計
發電機的三相輸出接到風光互補控制器上,通過控制器可以得到48V的穩定電壓,可將穩定的電能存儲在蓄電池中。控制器的原理是將輸入的交流電流通過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轉化成直流電流,直流電流通過升降壓斬波電路將電壓輸出控制在48V。值得注意的是發電機轉速達到54r/min控制器輸出端才會有電流輸出。控制器如圖2所示,經過控制器流出的電流為直流,將控制器後面的電池組“+”“-”接到蓄電池的介面即可,反面細節如圖3所示。
2.3 直驅電機工作原理
2.3.1 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
在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中,如圖4所示,晶閘管KP1和KP4接a相,晶閘管KP3和KP6接b相,晶管KP5和KP2接c相。晶閘管KP1、KP3、KP5組成共陰極組,而晶閘管KP2、KP4、KP6組成共陽極組。
2.3.2 升降壓斬波電路原理
如圖5所示為升降壓斬波電路原理,V通時,電源E經V向L供電使其貯能,此時電流為i1。同時,C維持輸出電壓恆定並向負載R供電。V斷時,L的能量向負載釋放,電流為i2。負載電壓極性為上負下正,與電源電壓極性相反,該電路也稱作反極性斬波電路。
3 實驗分析
在實驗室中模擬不同工況水流下輪機所具有的轉數,並以可控轉數電動機帶動發電機測試其發電性能。為此,我們搭建了發電機測試平台。發電機測試平台如圖7所示,通過機架將發電機固定,通過聯軸器與感測器相連。在發電機測試平台中,右邊是直流電動機,模擬水輪機的作用,作為動力的出入。通過聯軸器與電動機相連的是感測器,這種感測器連接顯示屏後可以看到瞬態的扭矩、轉速、功率。其中功率可是為發電機的輸入功率,這樣我們測出輸出功率後可以得到發電機的效率。電阻箱、整流器與扭矩儀如圖8所示,扭矩儀上的3個顯示屏即為扭矩、轉速、功率。
發電機所發出的是三相交流電,三相交流電輸入電子測試平台,通過電子測試平台,可以得到三相交流電的瞬態電壓、電流、功率、功率因數。流出整流器的電流經過整流變為直流電流,流入功率計,並將滑動變阻箱串聯到整個電路中。
4 電機方案總結與展望
方案採用直驅式發電形式不僅增加了發電效率,而且提高的發電裝置的可靠性,無障礙運行時間滿足了要求。發電機採用盤式發電機結構,其能夠在低轉速下達到額定功率,從而滿足了波浪能發電系統對發電機的技術要求,提高了效率。裝置發出的三相交流電通過控制器後,經實際測量,電壓基本維持在48V左右,且為直流電,這將電能存儲到蓄電池中提供了條件,並最終達到了我們的要求。
但是發電機組安裝在海平面或海水之中,經受嚴寒酷暑,海水腐蝕、溫度變化大,環境條件惡劣,容易遭受海水腐蝕,因此今後可以做的研究方向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電機本身要具有良好的機械密封設計,評估不同海水深度、壓力下密封系統的可靠性。研究海水環流條件下,涉海材料在淤泥、深海、淺海、浪花飛濺、海霧等不同區域環境下,其腐蝕規律,設計相應的耐腐蝕材料;
2)發電機外部可增設防水箱,使發電機與海水具有了隔離層,不僅達到了防水的效果,也使發電機無需浸泡在海水中。
【參考文獻】
[1]游亞戈.我國海洋波浪能的發展進展[J].中國科技成果,2006(2):17-19.
[2]李允武.海洋能源開發[M].海洋出版社,2008.
[3]盛松偉,游亞戈,馬玉久.一種波浪能實驗裝置水動力學分析與優化設計[J].海洋工程,2006,24(3):107-112.
[4]張峰,游亞戈,吳必軍,李甫傑.中國海洋能專利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7,25(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