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氨基酸紙層析展層計
究其原因,經自己多次親手操作,多次反復對比,始悟出一些道理,敘述如下:拖尾現象是指展層,顯色後在層析分配圖上,所看到的某一種氨基酸的分子位移,不是如標准圖譜所示的那樣,完整地顯示在某一位置上,而是形成象笤帚似的那樣,前端粗圓而逐漸細小下來,宛如拖著一個尾巴。其圖所呈顏色也是由濃漸淡。其圖象的出現,原認為是在實驗中,對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掌握不夠所致。諸如,物質結構與極性對Rf值的影響,層析溶劑對Rf值的影響,PH對Rf值的影響(溶劑、濾紙和樣品的PH值),溫度對Rf值的影響,濾紙的質地是否均勻,薄厚是否適當,纖維的松緊度是否適中等對Rf值的影響,展層的方式(上行、下行)對Rf值的影響。然而在多次實驗過程中無論怎佯嚴格遵循其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的要求,都仍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拖尾現象。此時,這就需要從具體操作規范方面,諸如樣品的處理,點樣、展層、顯色等幾個操作程序去考慮思索,經仔細分析,樣品的處理是為除去雜質純化樣品,達到層析分配某氨基酸的情晰顯色圖像;展層過程是在上述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下
進行,使樣品達到一個適當的位移,便於在顯色後從圖象上,區分不同樣品的氨基酸;顯色是在用配製好的,與水不相混合,並揮發性較快的 邑劑噴霧後迅速吹乾的。更何況顯色劑又是含水量極低,不會影響洋品的斑點擴散,那麼問題就集中在點樣這個操作程序上了。點樣是將被層析分配的幾種氨基酸混合液,和為了對照實驗結果,而分別配製的幾種氨基酸的溶液,用微量點樣管或毛細管,或血球計數器將5一j5微升的樣品,點在以濾紙為惰性支持物的層析紙上設計好的多點位置中去。點樣後要自然風干,或冷風吹乾。最好不要用加熱裝置,如吹風機,燈泡之類的熱源將其樣品點加速乾燥。因為加熱裝置在學生操作時,一但注意不夠,掌握不好,則溫度升高勢必要使樣品破壞,更會使佯品點乾的太燥。正是由於這樣,樣品點太乾燥,使其樣品物的分子,牢固地吸牢在層析紙的纖維上。所以在展層過程中,樣品點的每個物質分子,不能在層析紙上同時起步,而是形成了有先有後,魚貫而上行或下行的狀況,最終使洋品物質的分子,不能同時都集中到達一個位置。致使在顯色後,實驗結果的圖象上,觀察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斑點,而是一個拖著尾巴的斑點。這就是上述所說的拖尾現象。
鹵、結束語 』
紙上分配層析所出現的拖尾現象,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在點樣品後,樣品點吹的太乾燥所致。原因太簡單了,往往被人們容易忽略,更引不起人們的重視。但它確實在困擾著人們的實驗效果。為此,建議應在該實驗的點樣操作中,加上一句,「樣品點不要砍的太乾燥,否則,樣品物質的分子,會牢吸在層析紙的纖維上,出現拖尾現象」。
⑵ 紙層析法分離氨基酸實驗中展層時間的長短對結果有什麼影響
氨基酸離鑒定——紙層析 ,實驗目 掌握氨基酸紙層析原理,析待 測品氨基酸. 二,實驗原理 紙層析濾紙惰性支持物配層析.濾紙纖維羥基具親水性,吸附層水作固定相,機溶劑流相.機相流經固定相,物質兩相間斷配離. 溶質濾紙移速度用Rf值表示: Rf=原點層析斑點距離/原點溶劑前沿距離 定條件某種物質Rf值數.Rf值與物質結構,性質,溶劑系統,層析濾紙質量層析溫度等素關.本實驗利用紙層析離氨基酸. 三,實驗器材 (1)燒杯(5000mL):1/組 (2)微量注射器(100 L):1/ 組. (3)噴霧器:公用. (4)培養皿:1/組. (5)層析濾紙(22cm,寬14cm新華號濾紙):1張/組. (6)直尺,鉛筆:自備. (7)電吹風:1/組. (8)托盤,針,白線:1套/組. (9)手套:1雙/組. (10)塑料薄膜:公用. (11)燒杯:50mL,1/組. 四,實驗試劑 (1)擴展劑:4體積丁醇1體積冰醋酸放入液漏斗,與5體積水混合,充振盪,靜置層,棄層水層. (2)氨基酸溶液:0.5%已知氨基酸溶液3種(賴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0.5%待測氨基酸液1種. (3)顯色劑:0.1%水合茚三酮丁醇溶液. 實驗試劑 五,實驗操作 檢查培養皿否乾燥,潔凈;若否,其洗凈並置於乾燥箱內120℃烘乾. (1)平衡:剪塊塑料薄膜鋪桌面,層析缸或燒杯置於塑料薄膜,再盛約20mL展層溶液燒杯置於倒置層析缸或燒杯,用塑料薄膜密封起,平衡20min. (2)規劃:帶手套,取寬約14cm,高約22cm層析濾紙張.紙端距邊緣2cm處輕輕用鉛筆劃條平行於底邊直線A,直線做4記號,記號間間隔2cm,原點位置.另距左邊緣1cm處畫條平行於左邊緣直線B,B線A,B兩線交點原點標明刻度(厘米單位),參見左圖. (3)點:用微量注射器別取10mL左右氨基酸品(每取前都要用蒸餾水洗滌微量注射器,免交叉污染),點四位置.擠滴點,同位置需點2~3,2~3mL/,每點完點,立刻用電吹風熱風吹乾再點,保證每點紙擴散直徑超3mm.每須點4,其3已知,1待測品. (4)層析:用針,線濾紙縫筒狀,紙兩側 邊緣能接觸且要保持平行,參見圖3-3.向培養皿加入擴展劑,使其液面高度達1cm左右,點濾紙筒直立於培養皿(點端,擴展劑液面A線約1cm),罩燒杯,仍用塑料薄膜密封.擴展劑升A線始計,每隔定間測定擴展劑升高度,填入表3-1.升15~18cm,取濾紙,剪斷連線,立即用鉛筆描溶劑前沿線,迅速用電吹風熱風吹乾. (5)顯色:用噴霧器通風廚向濾紙均勻噴0.1%茚三酮丁醇溶液,立即用熱風吹乾,即顯各層析斑點,參見左圖. (6)計算各種氨基酸Rf值,並判斷混合品都哪些氨基酸,各自實驗結貼實驗報告,見表3-2. (7)層析間橫坐標,擴展劑升高度縱坐標畫圖,求擴展劑升18cm所需要間. (8)微量注射器內外用蒸餾水清洗干凈,倒掉用展層液平衡液,培養皿洗凈,整理桌面儀器試劑
⑶ 紙層析實驗的實驗步驟及現象
氨基酸的紙層析 一、 實驗目的 1.了解並掌握氨基酸紙層析的原理和方法。 2.學習紙層析法的操作技術,分析未知樣品氨基酸的成分。 二、 實驗原理 用濾紙為支持物進行層析的方法,稱為紙層析法,它是分配層析法的一種。紙層析所用的展層溶劑大多是由水飽和的有機溶劑組成。濾紙纖維的—OH 基的親水性基團,可吸附有機溶劑中的水作為固定相,有機溶劑作為流動相,它沿濾紙自下向上移動,稱為上行層析;反之,使有機溶劑自上而下移動,稱為下行層析。將樣品點在濾紙上進行展層,樣品中的各種氨基酸即在二相中不斷進行分配,由於它們各自的分配系數不同,故在流動相中移動速率不等,從而使不同的氨基酸得到分離和提純。紙層析法主要是依據混合組分對二相分配系數的差異進行分離,但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吸附作用和離子交換現象。氨基酸經層析在濾紙上形成距原點不等的層析點,氨基酸在濾紙上的移動速率用Rf 表示。 Rf = 原點到層析斑點中心的距離/原點到溶劑前沿的距離 只要實驗條件(如溫度、展層溶劑的組分、pH、濾紙的質量等)不變,Rf 值是常數,因此可做定性分析參考。如果溶質中氨基酸組分較多或其中某些組分的Rf 值相同或近似,用單向層析不宜將它們分開,為此可進行雙向層析,在第一溶劑展開後將濾紙轉動90度,以第一次展層所得的層析點為原點,再用另一種溶劑展層,即可達到分離目的。由於氨基酸無色,可利用茚三酮反應使氨基酸層析點顯色,從而定性和定量。 三、儀器和試劑 儀器 層析濾紙、燒杯、剪刀、層析缸、培養皿、猴頭噴霧器、微量加樣器或毛細管、吹風機一個、直 尺、鉛筆等。 試劑 1.混合氨基酸溶液(水解後的氨基酸乾粉) 甘氨酸溶液:50mg 甘氨酸溶於5mL 水中。 蛋氨酸溶液:25mg 蛋氨酸溶於5mL 水中。 亮氨酸溶液:25mg 亮氨酸溶於5mL 水中。 氨基酸混合液: 甘氨酸50mg,亮氨酸25mg,蛋氨酸25mg 共溶於5mL 水中。 2.展層溶劑 鹼相溶劑: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 = 13∶13∶13(V/V) 酸相溶劑:正丁醇∶80%甲酸∶水 = 15∶3∶2(V/V),搖勻後放置半天以上,取上清液備用。 3.顯色貯備液: 0.4mol/L 茚三酮—異丙醇∶甲酸∶水=20∶1∶5。 4.0.1%硫酸銅:75%乙醇=2∶38,臨用前按比例混合。 四、實驗步驟 (1)標准氨基酸單向上行層析法 1.畫基線 戴上指套或橡皮手套,在長約20cm、寬約17cm 濾紙上,距短邊2.5cm 處,用鉛筆畫一條線,即為基線。 2.點樣 在原線上,從距紙的長邊4cm處開始,每隔3cm 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細管依次分別點上甘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混合氨基酸溶液。點樣點干後可重復點加1~2次。每一點的直徑不超過2mm,點樣量以每種氨基酸含5~20ug 為宜。 3.展層 將點好樣的濾紙捲成筒形,濾紙兩邊不相接觸,用線固定好,將原線的下端浸入盛有溶劑的培養皿中,不需平衡可立即展層。展層劑為酸性溶劑系統,在展層溶劑中加入顯色貯備液(每10mL 展層劑加0.1~0.5mL 的顯色貯備液)進行展層,基線必須保持在液面之上,以免氨基酸與溶劑直接接觸。蓋好層析缸,當溶劑前沿距紙端2cm 時(大約3h),取出濾紙。 4.顯色 濾紙取出後,吹乾或在80℃左右烘箱內烘3~5min,即出現紫紅色的氨基酸層析 斑點。用鉛筆劃下層析斑點,可進行定性、定量測定。 (2)混合氨基酸雙向上行紙層析法 1.濾紙准備 將濾紙裁成約28cm2的正方形,在距濾紙相鄰兩邊各2cm 處的交點上,用鉛筆劃下一點,做為原點。 2.點樣 取混合氨基酸溶液(5mg/mL)10~15μL,分別點在原點上。 3.展層與顯色 將點好樣的濾紙捲成半筒形,立在培養皿中,原點應在下端。取少量12%的氨水與小燒杯中,蓋好層析缸,平衡過夜。次日,取出氨水,加適量鹼相溶劑(第一向)與培養皿中,蓋好層析缸,上行展層,當溶劑前沿距濾紙上端1~2cm 時,取出濾紙,冷風吹乾。將濾紙轉90o,再捲成半筒形,豎立在干凈培養皿中,並於小燒杯中至少量酸相溶劑,蓋好層析缸,平衡過夜,次日將加顯色劑的酸性溶劑(每10mL 展層劑加0.1~0.5mL 的顯色貯備液)傾入培養皿中,進行第2向展層。展層畢,取出濾紙,用熱風吹乾,藍紫色斑點即顯現。 五、計算 單向層析的Rf 值,按 「Rf = 原點到層析斑點中心的距離/原點到溶劑前沿的距離」計量後計算。雙向層析Rf 值,由兩個數值組成,在第一向計量一次,第二向計量一次,分別與已知的氨基酸在酸鹼系統的Rf 值對比,即可初步決定它為何種氨基酸的斑點,將它剪下,在同一張紙剪下一塊大小相同的空白紙作為對照,用硫酸銅—乙醇溶液洗脫,用722型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吸光度,在標准曲線上查出氨基酸的含量。
⑷ 在氨基酸紙層析實驗中,為避免實驗結果出現拖尾現象,實驗操作應注意什麼
答:氨基酸紙層析來實驗中為了避源免實驗結果出現拖尾現象,實驗操作中應注意:①層析濾紙要質地均勻,平整無摺痕,厚薄適當,溶劑能勻速展開; ②點樣時盡量將它們點在同一個點上,等一個幹了再點下一個; ③要保證層析濾紙不被污染,特別是從點樣線到溶劑前沿的部分; ④各氨基酸樣品點樣時量要均勻,量要適中。
⑸ 避免氨基酸紙層析分離中出現「拖尾」現象,應注意實驗操作中的哪些環節
拖尾現象是指展層,顯色後在層析分配圖上,所看到的某一種氨基酸的分子位移,不是如標准圖譜所示的那樣,完整地顯示在某一位置上,而是形成象笤帚似的那樣,前端粗圓而逐漸細小下來,宛如拖著一個尾巴.其圖所呈顏色也是由濃漸淡.其圖象的出現,原認為是在實驗中,對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掌握不夠所致.諸如,物質結構與極性對Rf值的影響,層析溶劑對Rf值的影響,PH對Rf值的影響(溶劑、濾紙和樣品的PH值),溫度對Rf值的影響,濾紙的質地是否均勻,薄厚是否適當,纖維的松緊度是否適中等對Rf值的影響,展層的方式(上行、下行)對Rf值的影響.然而在多次實驗過程中無論怎佯嚴格遵循其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的要求,都仍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拖尾現象.此時,這就需要從具體操作規范方面,諸如樣品的處理,點樣、展層、顯色等幾個操作程序去考慮思索,經仔細分析,樣品的處理是為除去雜質純化樣品,達到層析分配某氨基酸的情晰顯色圖像;展層過程是在上述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下
進行,使樣品達到一個適當的位移,便於在顯色後從圖象上,區分不同樣品的氨基酸;顯色是在用配製好的,與水不相混合,並揮發性較快的 邑劑噴霧後迅速吹乾的.更何況顯色劑又是含水量極低,不會影響洋品的斑點擴散,那麼問題就集中在點樣這個操作程序上了.點樣是將被層析分配的幾種氨基酸混合液,和為了對照實驗結果,而分別配製的幾種氨基酸的溶液,用微量點樣管或毛細管,或血球計數器將5一j5微升的樣品,點在以濾紙為惰性支持物的層析紙上設計好的多點位置中去.點樣後要自然風干,或冷風吹乾.最好不要用加熱裝置,如吹風機,燈泡之類的熱源將其樣品點加速乾燥.因為加熱裝置在學生操作時,一但注意不夠,掌握不好,則溫度升高勢必要使樣品破壞,更會使佯品點乾的太燥.正是由於這樣,樣品點太乾燥,使其樣品物的分子,牢固地吸牢在層析紙的纖維上.所以在展層過程中,樣品點的每個物質分子,不能在層析紙上同時起步,而是形成了有先有後,魚貫而上行或下行的狀況,最終使洋品物質的分子,不能同時都集中到達一個位置.致使在顯色後,實驗結果的圖象上,觀察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斑點,而是一個拖著尾巴的斑點.這就是上述所說的拖尾現象.
鹵、結束語 』
紙上分配層析所出現的拖尾現象,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在點樣品後,樣品點吹的太乾燥所致.原因太簡單了,往往被人們容易忽略,更引不起人們的重視.但它確實在困擾著人們的實驗效果.
⑹ 氨基酸紙層析
????????????????/
你要問什麼???
⑺ 氨基酸紙層析為什麼會出現拖尾現象
究其原因,經自己多次親手操作,多次反復對比,始悟出一些道理,敘述如下:拖尾現象是指展層,顯色後在層析分配圖上,所看到的某一種氨基酸的分子位移,不是如標准圖譜所示的那樣,完整地顯示在某一位置上,而是形成象笤帚似的那樣,前端粗圓而逐漸細小下來,宛如拖著一個尾巴。其圖所呈顏色也是由濃漸淡。其圖象的出現,原認為是在實驗中,對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掌握不夠所致。諸如,物質結構與極性對Rf值的影響,層析溶劑對Rf值的影響,PH對Rf值的影響(溶劑、濾紙和樣品的PH值),溫度對Rf值的影響,濾紙的質地是否均勻,薄厚是否適當,纖維的松緊度是否適中等對Rf值的影響,展層的方式(上行、下行)對Rf值的影響。然而在多次實驗過程中無論怎佯嚴格遵循其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的要求,都仍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拖尾現象。此時,這就需要從具體操作規范方面,諸如樣品的處理,點樣、展層、顯色等幾個操作程序去考慮思索,經仔細分析,樣品的處理是為除去雜質純化樣品,達到層析分配某氨基酸的情晰顯色圖像;展層過程是在上述影響Rf值的主要因素要求下
進行,使樣品達到一個適當的位移,便於在顯色後從圖象上,區分不同樣品的氨基酸;顯色是在用配製好的,與水不相混合,並揮發性較快的 邑劑噴霧後迅速吹乾的。更何況顯色劑又是含水量極低,不會影響洋品的斑點擴散,那麼問題就集中在點樣這個操作程序上了。點樣是將被層析分配的幾種氨基酸混合液,和為了對照實驗結果,而分別配製的幾種氨基酸的溶液,用微量點樣管或毛細管,或血球計數器將5一j5微升的樣品,點在以濾紙為惰性支持物的層析紙上設計好的多點位置中去。點樣後要自然風干,或冷風吹乾。最好不要用加熱裝置,如吹風機,燈泡之類的熱源將其樣品點加速乾燥。因為加熱裝置在學生操作時,一但注意不夠,掌握不好,則溫度升高勢必要使樣品破壞,更會使佯品點乾的太燥。正是由於這樣,樣品點太乾燥,使其樣品物的分子,牢固地吸牢在層析紙的纖維上。所以在展層過程中,樣品點的每個物質分子,不能在層析紙上同時起步,而是形成了有先有後,魚貫而上行或下行的狀況,最終使洋品物質的分子,不能同時都集中到達一個位置。致使在顯色後,實驗結果的圖象上,觀察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斑點,而是一個拖著尾巴的斑點。這就是上述所說的拖尾現象。
鹵、結束語 』
紙上分配層析所出現的拖尾現象,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在點樣品後,樣品點吹的太乾燥所致。原因太簡單了,往往被人們容易忽略,更引不起人們的重視。但它確實在困擾著人們的實驗效果。為此,建議應在該實驗的點樣操作中,加上一句,「樣品點不要砍的太乾燥,否則,樣品物質的分子,會牢吸在層析紙的纖維上,出現拖尾現象」。
摘自:
1994年 3期《晉東南師專學報》:-67-67,95
關於對用「紙層析法分離鑒定氨基酸」實驗中出現拖尾現象的分析
趙晉德
⑻ 氨基酸紙層析噴茚三酮顯色時應注意些什麼
氨基酸紙層析噴茚三酮顯色時應注意些什麼
氨基酸的紙層析 一、 實驗目的 1.了解並掌握氨基酸紙層析的原理和方法.2.學習紙層析法的操作技術,分析未知樣品氨基酸的成分.二、 實驗原理 用濾紙為支持物進行層析的方法,稱為紙層析法,它是分配層析法的一種.紙層析所用的展層溶劑大多是由水飽和的有機溶劑組成.濾紙纖維的—OH 基的親水性基團,可吸附有機溶劑中的水作為固定相,有機溶劑作為流動相,它沿濾紙自下向上移動,稱為上行層析;反之,使有機溶劑自上而下移動,稱為下行層析.將樣品點在濾紙上進行展層,樣品中的各種氨基酸即在二相中不斷進行分配,由於它們各自的分配系數不同,故在流動相中移動速率不等,從而使不同的氨基酸得到分離和提純.紙層析法主要是依據混合組分對二相分配系數的差異進行分離,但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吸附作用和離子交換現象.氨基酸經層析在濾紙上形成距原點不等的層析點,氨基酸在濾紙上的移動速率用Rf 表示.Rf = 原點到層析斑點中心的距離/原點到溶劑前沿的距離 只要實驗條件(如溫度、展層溶劑的組分、pH、濾紙的質量等)不變,Rf 值是常數,因此可做定性分析參考.如果溶質中氨基酸組分較多或其中某些組分的Rf 值相同或近似,用單向層析不宜將它們分開,為此可進行雙向層析,在第一溶劑展開後將濾紙轉動90度,以第一次展層所得的層析點為原點,再用另一種溶劑展層,即可達到分離目的.由於氨基酸無色,可利用茚三酮反應使氨基酸層析點顯色,從而定性和定量.三、儀器和試劑 儀器 層析濾紙、燒杯、剪刀、層析缸、培養皿、猴頭噴霧器、微量加樣器或毛細管、吹風機一個、直 尺、鉛筆等.試劑 1.混合氨基酸溶液(水解後的氨基酸乾粉) 甘氨酸溶液:50mg 甘氨酸溶於5mL 水中.蛋氨酸溶液:25mg 蛋氨酸溶於5mL 水中.亮氨酸溶液:25mg 亮氨酸溶於5mL 水中.氨基酸混合液:甘氨酸50mg,亮氨酸25mg,蛋氨酸25mg 共溶於5mL 水中.2.展層溶劑 鹼相溶劑:
⑼ 氨基酸單向紙層析
顯然是甲酸把茚三酮-異丙醇分解了一大部分,在一定的作用下,顯色比預計要短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