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2864液晶顯示器顯示正弦曲線的設計流程圖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MAX_LINE 64
#define MAX_LINE_RAM_LENGTH 30
#define GRAPHIC_MODE 1
#define TXT_MODE 2
#define graphic_add 0x00
#define point 1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void)
{
uint i,j;
P3=0xff; //P3控制口置位
RESET=0; //LCD上電復位
delay(2);
RESET=1;
delay(2);
lcd_init();
/*清全屏幕,注意文字、圖形參數不同,文字圖形都有時以圖形為准,參數可取大些*/
lcd_clr();
lcd_config_two_par(0x00,0x00,0x24);
/*lcd_disp_word(dan,0x07,0x02,1);
lcd_disp_word(shu,0x09,0x02,ch);
lcd_disp_word(zi,0x0b,0x02,ch);
lcd_disp_word(cun,0x0d,0x02,ch);
lcd_disp_word(cu,0x0f,0x02,ch);
lcd_disp_word(shi,0x11+0x0c,0x02,ch);
lcd_disp_word(bo,0x13+0x0e,0x02,ch);
lcd_disp_word(qi,0x15,0x02,ch);
//delay(); */
// fun_system_init_pagtwo();
{
fun_system_init_pagone();
fun_system_init_pagtwo();
for (j=0;j<5;j++)
for(i=0;i<32;i++)
{
lcd_draw_point(0x1f*j,0x2f-i);
}
for(i=0;i<32;i++)
{
lcd_draw_point(0x00+0x1f*j+i,0x2f-i);
}
}
fun_system_init_pagtwo();
while(1);
}
sbit CD=P3^2;
sbit W=P3^0;
sbit R=P3^1; //定義各控制口
sbit RESET=P3^3; //定義各控制口
uchar code word[20]={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0xff};
uchar code dis[1]={0x01};
uchar code wordtable[32] = {0x09,0x00,0x09,0x80,0x11,0x04,0x13,0xFE,0x22,0x04,0x34,0x48,0x68,0x40,0xA2,0x50,
0x23,0x48,0x22,0x48,0x24,0x44,0x24,0x46,0x28,0x44,0x21,0x40,0x20,0x80,0x00,0x00};
uchar code line1[14] = {0x20,0x40,0x08,0x20,0x08,0x20,0x02,0x00,0x03,0x00,0x20,0x40,0x3E,0x7C};
uchar code line2[14] = {0x3F,0x7E,0x06,0x30,0x49,0x30,0x49,0x30,0x02,0x00,0x10,0x40,0x22,0x44};
//--------------------------------
// word*簡*
//--------------------------------
uchar code jian[32] = {0x20,0x40,0x3F,0x7E,0x28,0x90,0x45,0x08,0x90,0x00,0x09,0xFC,0x20,0x04,0x27,0xE4,
0x24,0x24,0x27,0xE4,0x24,0x24,0x24,0x24,0x27,0xE4,0x20,0x04,0x20,0x14,0x20,0x08};
//--------------------------------
// word*單*
//--------------------------------
uchar code dan[32] = {0x08,0x20,0x06,0x30,0x04,0x40,0x3F,0xF8,0x21,0x08,0x3F,0xF8,0x21,0x08,0x21,0x08,
0x3F,0xF8,0x21,0x08,0x01,0x00,0xFF,0xFE,0x01,0x00,0x01,0x00,0x01,0x00,0x01,0x00,};
//--------------------------------
// word*數*
//--------------------------------
uchar code shu[32] = {0x08,0x20,0x49,0x30,0x2A,0x20,0x1C,0x20,0xFF,0x7E,0x1C,0x44,0x2B,0x44,0x48,0xC4,
0x08,0x28,0xFF,0x28,0x12,0x10,0x34,0x10,0x0C,0x28,0x32,0x4E,0xC0,0x84,0x00,0x00};
//--------------------------------
// word*字*
//--------------------------------
uchar code zi[32] = {0x02,0x00,0x01,0x00,0x3F,0xFC,0x20,0x04,0x40,0x08,0x1F,0xE0,0x00,0x40,0x00,0x80,
0x01,0x00,0x7F,0xFE,0x01,0x00,0x01,0x00,0x01,0x00,0x01,0x00,0x05,0x00,0x02,0x00};
//
//--------------------------------
// word*存*
//--------------------------------
uchar code cun[32] = {0x03,0x00,0x02,0x00,0x7F,0xFC,0x04,0x00,0x04,0x00,0x0B,0xF8,0x18,0x10,0x10,0x20,
0x30,0x20,0x57,0xFE,0x90,0x20,0x10,0x20,0x10,0x20,0x10,0x20,0x10,0xA0,0x10,0x40};
//--------------------------------
// word*儲*
//--------------------------------
uchar code cu[32] = {0x10,0x20,0x18,0x24,0x15,0xFE,0x24,0x24,0x20,0x28,0x5D,0xFE,0xA4,0x20,0x24,0x40,
0x25,0xFC,0x26,0x84,0x24,0xFC,0x24,0x84,0x25,0x84,0x2E,0xFC,0x24,0x84,0x00,0x00};
//--------------------------------
// word*示*
//--------------------------------
uchar code shi[32] = {0x00,0x00,0x1F,0xF8,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7F,0xFE,0x01,0x00,0x01,0x00,
0x11,0x20,0x11,0x10,0x21,0x08,0x41,0x0C,0x81,0x04,0x01,0x00,0x05,0x00,0x02,0x00};
//--------------------------------
// word*波*
//--------------------------------
uchar code bo[32] = {0x20,0x40,0x10,0x40,0x10,0x40,0x07,0xFE,0x84,0x44,0x54,0x40,0x54,0x40,0x17,0xF8,
0x25,0x08,0x24,0x90,0xE4,0x90,0x24,0x60,0x28,0x60,0x28,0x98,0x31,0x0E,0x26,0x04};
//--------------------------------
// word*器*
//--------------------------------
uchar code qi[32] = {0x3E,0x7C,0x22,0x44,0x22,0x44,0x3E,0x7C,0x01,0x10,0x01,0x08,0xFF,0xFC,0x06,0xC0,
0x18,0x30,0xE0,0x0E,0x3E,0xFC,0x22,0x88,0x22,0x88,0x22,0x88,0x3E,0xF8,0x00,0x00};
//--------------------------------
// word*Bigmice*
//--------------------------------
uchar code b[16] = {0x00,0x00,0x00,0xF8,0x44,0x44,0x44,0x78,0x44,0x42,0x42,0x42,0x44,0xF8,0x00,0x00} ;
//--------------------------------
// word*i*
//--------------------------------
uchar code i[16] = {0x00,0x00,0x00,0x30,0x30,0x00,0x00,0x70,0x10,0x10,0x10,0x10,0x10,0x7C,0x00,0x00};
//--------------------------------
// word*g*
//--------------------------------
uchar code g[16] =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3E,0x44,0x44,0x38,0x40,0x3C,0x42,0x42,0x3C};
//--------------------------------
// word*m*
//--------------------------------
uchar code m[16] =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FE,0x49,0x49,0x49,0x49,0x49,0xED,0x00,0x00};
//--------------------------------
// word*c*
//--------------------------------
uchar code c[16] =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1C,0x22,0x40,0x40,0x40,0x22,0x1C,0x00,0x00};
//--------------------------------
// word*e*
//--------------------------------
uchar code e[16] =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3C,0x42,0x7E,0x40,0x40,0x42,0x3C,0x00,0x00};
//fun_services.c
//****************************************//
//**** 服功能務函數 ********//
//****************************************//
void delay(uint num)
{
uint data i,j,n;
for(n=0;n
for(i=0;i<300;i++)
for(j=0;j<100;j++)
{};
}
//------------------------------------------
//**** 函數:狀態檢測 ********//
//------------------------------------------
void lcd_wait_state(status)
{
uint i;
P1=0xff;
do
{
R=0;
i=P1;
R=1;
}
while((i&status)!=status);
}
//------------------------------------------
//**** 函數: 參數數據寫入函數 ********//
//------------------------------------------
void lcd_wrdata_par(uchar dat)
{
CD=0;
P1=dat;
W=0;
W=1;
CD=1;
}
//------------------------------------------
//**** 函數: 單命令寫入函數 ********//
//------------------------------------------
void wrcmd(uchar cmd)
{
lcd_wait_state(0x03);
CD=1;
P1=cmd;
W=0;
W=1;
}
//------------------------------------------
//**** 函數: 單數據寫入函數 ********//
//------------------------------------------
void wrdata(uchar dat)
{
lcd_wait_state(0x03);
CD=0;
P1=dat;
W=0;
W=1;
CD=1;
}
//------------------------------------------
//****函數: 2參個數指令寫入函數 ********//
//------------------------------------------
void lcd_config_two_par(uchar d1, uchar d2, uchar cmd)
{
lcd_wait_state(0x03);
lcd_wrdata_par(d1);
lcd_wait_state(0x03);
lcd_wrdata_par(d2);
wrcmd(cmd);
}
//------------------------------------------
//****函數: 1個參數指令寫入函數********//
//------------------------------------------
void lcd_config_one_par(uchar d, uchar cmd)
{
lcd_wait_state(0x03);
lcd_wrdata_par(d);
wrcmd(cmd);
}
//------------------------------------------
//****函數: 0個參數指令寫入函數********//
//------------------------------------------
void lcd_config_no_par(uchar cmd)
{
wrcmd(cmd);
}
//fun_interface.c
//****************************************//
//**** 介面函數 ********//
//****************************************//
//------------------------------------------
/************** lcd 初始化 *********/
//------------------------------------------
void lcd_init(void)
{
lcd_config_two_par(0x00,0x00,0x24); //地址指針
lcd_config_two_par(0x00,0x00,0x40); //文字首地址
lcd_config_two_par(0x1e,0x00,0x41); //文字區寬度 注意進制換算 C中0x1e=匯編中30
lcd_config_two_par(0x00,0x00,0x42);
lcd_config_two_par(0x1e,0x00,0x43); //圖象首地址
//lcd_config_no_par(0xa0);
lcd_config_no_par(0x98); //文字開/關 圖象開/關
//lcd_config_no_par(0x80); //啟用內部文字 (邏輯選擇)
}
//------------------------------------------
/************** lcd 清屏 ***********/
//------------------------------------------
void lcd_clr(void)
{
uint data i,j;
lcd_config_two_par(0x00,0x00,0x24); //地址指針
lcd_config_no_par(0xb0); //數據自動寫開
for(i=0;i<70;i++) //數據自動寫段,文字屬性
{
for(j=0;j<40;j++)
{
lcd_wait_state(0x08);
wrdata(0x00);
}
}
lcd_config_no_par(0xb2); //數據自動寫關
}
void lcd_wrdat_auto(uint low,uint hight,uchar *date)
{
uchar i;
lcd_config_two_par(low,hight,0x24);
lcd_config_no_par(0xb0); //數據自動寫開
i = 0;
while(date[i]!='
❷ CD設計的發展史
QUOTE]
《前置放大器電路設計的發展史》是一篇由日本人是枝重治寫的評述文章。按我估計,日文原版文章很可能刊登在日本雜志《無線電技術》或《無線與實驗》(即MJ雜志)。
我手上的是,印在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十多年前推出的《音響與電視》叢書之《音響與電視技術薈萃》1988年7月第一版的上冊里。該《薈萃》一書分上下冊成套售賣,時價8.65元,當時屬較貴的書,我於1989年元月購買。原書顯示,該譯文首先載於《北無通訊》1987年第2期(北京無線電廠的內部通訊?)
那天本壇網友發燒女友說「珍本」呀,故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印數,顯示為1-15000本,算一般吧。相信今天有好多人沒有這本書,沒看過這篇文章。我身邊認識的幾位音響愛好者及電子愛好者也都沒這本書。說一定真讓發燒女孩說中了,實際印數不多而成為「珍本」。
英國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讀史可以清醒頭腦,因為事實一再證明,往日的歷史經常在今天重演。雖然這篇文章是講電路發展的歷史,技術性較強,但它談的遠遠不止於技術。透過這篇文章,或許你發現,當今音響界的種種現象、種種怪態,在昔日早已發生和出現。因此,我才把這篇技術味甚濃的文章推薦給各位網友。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多多諒解。
這篇文章僅僅談前置放大器的電路,並且大部分筆墨是寫LP唱頭的設計,也只寫到八十年代初。但10多年來,這篇文章我讀過不下二三十次,它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影響我的音響觀,除了自己的親身實踐之外,就要算這篇文章了,因為我覺得我所看過的任何一篇音響文章都沒法與之相比。也常想,如果有同樣高水平的論述功率放大器、音源、喇叭的文章,那該多好啊!
[/QUOTE]
(下面才是我寫的——由問號組成——的「讀後感」:D:D:D)
每次重讀這篇《前置放大器電路設計的發展史》,總令我產生不少思考與感概。即使是今天,我對著這篇文章,再翻一翻近個把多月來從英文DIY論壇偷師的幾十頁筆記,還是生出良多感想,更多的卻是疑問:
————1、怎麼看待幾十年前的經典名器?今天的音響器材是否真的全面超過上一輩、上兩輩、上三輩的?
這文章時里頭提到的天朗AUTOGRAH音箱,我小鬼頭手上的日本《無線與實驗》(即MJ雜志)就有該音箱仍在登廣告售賣。也記得香港發燒音響雜志里,那個叫彈弓楊的玩家寫手,前幾年把玩JBL很早期的號角舞台音箱時,評價是多麼的高。
————2、看到裡面所講拙劣的QUAD 33電路。怎麼看,其電路結構也與我們當年的收錄機線路一模一樣。這先否確實印證了原作者所說的光有技術不行呢?再進一步想,器材設計製造是否技術為先?是否要有文化底蘊?
————3、文章說到的JBL SG-520前置(好象今天日本市場仍賣大概折為人民幣二萬元)竟然用鍺管這種電子業界眾所周知的拙劣器件,也可取得這么好的音效。文章還說到裝制直流放大器需要元件的高質素。這兩處講的都是器件,說法不是有矛盾嗎?零件素質真的那麼絕對重要?是不是我們今天也應該給機子換上價值二三千元的JENSON銅管銀膜電容?
————4、文章說,七八十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晶體管器材(應包括線路設計)。到今天還不是一樣?哪個廠家還不是爭先恐後去出新機型?目的是搶錢嗎?
再看看放大器的電路形式,究竟有多少電路真正能超越八十年代以前的范疇?廠家一再宣稱的許多放大器的新電路、新技術,難道不是炒冷飯嗎?裡面有多少唬人的東西?
美國名廠Threshold和Pass的奠定者、著名音響設計師、擁有多項電路設計專利的Nelson Pass先生在 DIYAudio論壇里曾很認真地講過:今天95%的Hi-End前置放大器,電路比不上麥記早期前置JC-2(此機比《前置放大器設計發展史》專門介紹的LNP-2還要早)、今天95%的Hi-End功率放大器,電路比不上KRELL的第一台風扇版機子KSA50。
香港發燒音響雜志陳瑛光主編在93年一篇介紹二手器材的文章里寫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KRELL的第一款KSA50是其頂峰之作,音色是最靚的。這與Pass所說相互印證。
sq03 2004-8-29 11:22
《前置放大器電路設計的發展史》讀後感
5、今天的音響是否高度商業化了?音響器材的素質究竟是不是媒體所說的那麼好?媒體蒙閉了我們多少?
英文DIY論壇里深有研究的網友說,現今歐美HIEND數碼器材所用的菲利浦轉盤CDM12 PRO,遠及不上其第一代全金屬轉盤CDM1。還有其它鬼佬網友論證,認為原因是:第一代轉盤設計時,廠家對產品心中無數,因此不惜用最穩當的技術辦法,生產第二代時,廠家懂得多了,就開始簡化一些,越往後就越這樣,因此造成音質變差。
這可以算作是音響被商業化的一種「成果」展現嗎?
談到商業化,我想引用一下早前我在討論高級轉盤是否騙錢問題時寫過的帖子
有些在技術上很簡單的事情,拿到市場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N年前,我還在校園里,閱讀《無線電》雜志里的單片錄放IC製作錄音機的文章時,就猛然想到,所有的記錄媒介包括磁帶、錄像帶、光碟、硬碟,總有一天,必會被集成電路記憶體所取代。到今天,我這個基本觀念還沒變(事實上形勢也朝著這方向發展),不過對有關實現過程的想法作了一些修正。
大家都看到,現在幾十M的優盤已進入了千家萬戶,相信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和產量的擴張,幾百M甚至幾十G的優盤(存儲器)降低到十塊八塊的價錢也指日可待。
這些東西是取代那些磁帶之類的不便存儲體的最佳品。老實說,技術上也不存在任何問題——憑我淺薄的知識,也知道它技術上的實現途徑,硬碟錄像機不是做出來了嗎?
但為什麼市場上又沒見什麼動作呢?這恐怕要從商業上找答案。
君記否,公認音質甚佳、一度被看好的DAT是怎麼隕落的嗎?當非洲一些國家生產售賣價格低廉AIDS葯品時,美國售賣昂貴AIDS葯品的企業不是要控告他們侵權嗎?我國DVD機生產不是有外國這個廠、那個廠來收技術專利費嗎?
當你認為使用相當簡單的技術可以使「轉盤的價格可以降下來」時,當我以前認為可運用簡單的存儲IC實現高品質的記錄和重放時,廠商其實應該早已知曉,但它心裡頭可能打的是另一個算盤。
經濟學上說,資本的本性是追逐最大的利潤。站在廠家的角度來說,沒有利潤的事情是不會去做的。如果沒有電腦市場的巨大需求和產生巨大的利潤,CPU、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會發展得這么快嗎?
回到我們所談的。試想想,降低轉盤的價格,商家他得到什麼?用IC做成固體或可插換存儲卡的收錄機、錄象機、CD機,要面臨著侵犯知識版權的控訴,誰還去趟這渾水?即使補充發展一項防侵權的技術後,難免又要用遇到什麼介面、什麼規范等等問題,這些都逃不掉專利費(沒有這些專利費吸引,就會缺乏市場推廣的動力)。好啦,等到包括市場需求等其它問題一並解決了,到我們消費者手裡,會是一個什麼價錢呢?
伸手可及的美好願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往往總是那麼遙遠,令人不勝希噓。
音響何嘗不是呢?
6、看看現在那些高檔器材動輒就幾十萬上百萬,功放輸出沒有二三百瓦好象還排不上號,一個個龐然大物,內部電路一個比一個復雜。不禁要問,今天是不是繼續捧行《前置放大器設計發展史》所說的巨炮大艦主義?
7、、文章里講到,音源的發展導致了器材整體設計的進化,單聲道時代的前置放大器十分重視音調裝置,到了立體聲時代,該裝置就弱化。現在已到了SACD/DVD時代了,器材有什麼大變化?為什麼沒有?
8、裡面講的當今器材普遍是冷音色。是真的嗎?是它所說的音源帶來的,還是高度工業化後偷工減料生產的元器件帶來的?抑或是那些可帶來暖音色的零件生產用輔料沒有供應之故(————鬼佬論壇里討論就說到,電解電容去掉塑料皮後變靚聲;一個鬼佬在他的個人網頁里給出了他用木頭重做電容殼的摩改圖片;甚至還有人說器材里頭能不塑料就不用塑料,否則會造成劣聲)
冷音色是否是由於當今的設計取向造成的呢?前幾天還看到一篇采訪日本名設計師的文章。他的名字倒忘了,文章介紹說他早年參加過MJ組織的DIY比賽,後自行設立了47 LAB公司生產音響器材,其中一款使用LM3875集成電路的迷你型功放GainCard(據說只有巴掌大售價就高達人民幣三萬元)被外國DIY者爭取仿造。他在訪談中就明確指出,今天的器材設計過於著重於聲音的重現,而忽視了音樂的再生,他還說,五六十年代的JBL、ALTEC、TANNOY的音箱,相對現代許多音箱來說是十分富於音樂感的。
————9、讀了這篇高水平的《前置放大器電路設計的發展史》,感到日本人在音響方麵包括設計製造、把玩、研究、DIY等有不少值得我們去了解甚至學習的地方。
記得韓國一個音響資深記者裴東根在當地有影響的報紙發表文章,稱日本是世界上的音響大國,有相當道理。家電論壇上的老唱片前段時間就曾介紹過日本那幾位音響評論界「大佬」,愛音樂至極,甚至死在音樂會現場。
日本人由於歷史的原因,與美國交流特多。歐美不少好的音響器材被日本人發現並一一挖走。他們的口味可能比較怪,但收集、把玩過的音響確實很多,也不乏見地。香港的資深發燒友彈弓楊所大贊美國的老音箱,一早就被日本人把價格炒得老高。也得益於早期的歷史關系,日本人得了出籠一篇篇的《真空管發達史》、《真空管博物館》、《名機迴路檢證》。廠家層面的設計製造,雖然在相當多的方面沒有得到廣泛認同,但技術上日本可能不輸於任何其它國家,器件的製造亦然。。
下面再談一下日本的DIY情況,因為各界反映日本的DIY熱甚高,而且我小鬼頭對這方面感興趣,也只有這方面的東西可供現炒現賣:D
(1)《前置放大器電路設計的發展史》提及的金田明彥是日本著名的直流放大師設計DIY大師、也是MJ雜志的長期作者。鬼佬論壇里就說,他作為一個業余研究家,有著了令人驚訝的尊崇地位。筆者的資料顯示,他到1998年末,他設計製作了共152件放大器等音響器材。
(2)MJ雜志還有一位固定作者窪田登司。他設計的前置、功放線路,長期在國內雜志的DIY文章里見到蹤影,他在我們國內比較出名的是他設計的0DB後級及窪田式電源。
(3)據悉日本有三名DIY者在歐美國家很有影響。
一個是佐久間駿,專門製作直熱膽功放。線路極為古樸,幾乎全部使用直熱膽、變壓器耦合。互聯網上有個人主頁。
二是楠亮平。僅僅發表過三篇DAC文章(線路),一塊價值不超10元TDA1543集成電路做的解碼器,第一次參加MJ雜志的解碼器自製比賽,取得音質項目並列第一名的好成績。其所使用的無超取樣技術(英文為NON OVERSAMPLING,實際上是取消數字濾波器的走回頭路技術,但他用理論證明了在某些方面比超取樣還出色),現在被英文DIY論壇上的網友爭取採用於自製DAC中。
第三位是JEAN HIRAGA。法日混血兒。據一篇轉自台灣的文章,300B就是由他介紹到歐洲後,而引起世界范圍的300B熱潮。此人還在歐洲的一本雜志上推出了他設計的極為簡潔的純A類小功率功放系列文章,影響甚大。
❸ 圖形圖像設計類型的電腦配置
主板:技嘉 GA-B75M-D3V,來B75晶元組,2條自DDR3插槽,1條顯卡插槽,¥449
CPU:E3-1230 v2 ,四核八線程 ,主頻3.3GHz(可自動睿頻到3.7GHz),緩存8M,功耗70W,¥1250散片價
CPU散熱器:超頻三 黃海豪華版,純銅散熱,超大風量45,噪音18db超靜音,¥80
【專業顯卡】:藍寶石FirePro V4900,1G GDDR5,128位,¥1200
內存:金士頓 / 威剛 8G,DDR3-1600 8G×1條,¥480
硬碟:西部數據 1T SATA3 緩存64M(藍盤),¥375
電源:酷冷至尊 戰斧二代 主動式400W電源,額定400W 最高500W,¥189
機箱:先馬 突襲者1 游戲機箱 ,電源下置,標配2×12cm前置散熱風扇,¥139
顯示器:宏碁 P239HL Abd,23英寸屏幕,IPS硬屏面板,亮度250cd/㎡,最佳解析度1920×1080,¥839
全部加起來的裝機報價: ¥5000 元左右。
❹ 急`PS和CD如何設計才能符合正確印刷
1,不以復屏幕顯示色彩為設計效制果目的;
2,不使用液晶屏幕做平面設計顯示器;
3,專業印刷輸出請配備色卡以提供色彩參考數值;
4,設計稿件交付印刷輸出可導出點陣圖做印前參考,避免內容出錯;
5,了解印刷工藝,對印刷拼版要有概念,以及印刷介質的特性;
6,設計稿件版本要兼容於行業通用版本,解析度300DPI;
❺ 做平面設計photoshop顯示器250cd/㎡好還是300cd/㎡
肯定是亮度高一些好 顯示器的兩個重要指標 對比度和亮度
❻ cd設計 如何實現印刷有什麼要求的
CorelDRAW印刷前問題,如果你是簡單的排版,並且印刷的不是高檔畫冊,那麼請按照下面方法操作:
1、紙張的尺寸一定要按照印刷紙張的尺寸來設定,否則印出來就走形了。
2、留好出血線,不然的話裁切時一不小心就切掉了你的內容,並且裝訂也會出錯。
3、圖片一般都是在Photoshop里編輯好另存為CMYK色彩模式的PSD或TIFF文件,然後導入到CDR里的。如果你直接以RGB色彩模式導入到CDR里,選擇「點陣圖/轉換點陣圖」命令,色彩選擇CMYK,解析度300dpi。
4、然後把你的所有字體全部轉曲,記住,全部,不要有任何印刷廠或許有XX字體的僥幸心理。如果段落文字不好轉,可以先導出為WMF格式,然後再導入進來。
5、有什麼漸變啊、透明啊最好轉為點陣圖,不轉也行,就看排版師傅的經驗了。
5、倒數第二步開始檢查了:選擇「編輯/尋找與取代/尋找物件」,開始新的尋找,在物件類型里選擇文字,在填色中找到RGB或者你層級把圖片保存的某種色彩模式(比如灰階),然後點下一步……。這樣你就可以找到任何被你遺漏掉的未轉曲的文字和未轉為CMYK的圖片了。
6、最後刪除(操作區)上(不是頁面里)所有無關的任何物件,因為印刷廠排版師傅可不知道你這些東東是不是需要印刷出來的。
7、用列印機再列印出來作最後的校對。(其實在字體轉曲前你就應該把文字校對好,而且轉曲後的新文件要單獨保存,不能覆蓋,否則再發現錯別字就有點小麻煩了)
7、剩下的就是印刷廠的事情。
圖片好像沒什麼要求吧
反正色彩模式必須是 cmyk 灰度 單色bmp 選一個
字體 你拿個U盤復制就可以了 要是沒U盤 在文件夾裡面找到字體然後傳到你QQ或者郵箱里到地方在下載下來就可以了
復制很簡單 你要知道自己字體的名字 然後在C盤--windows--fonts裡面就有了
CorelDraw印刷輸出注意事項
一、字體問題
①某些字體庫描述方法不同,筆畫交疊部分輸出後會出透疊,要小心!
②包含中英文特殊字元的段落文本容易出問題,如「■,@,★,○」等。
③使用新標準的 GBK 字型檔來解決偏僻字丟失的問題。
④筆畫太細的字體,最好不要使用多於3色的混疊,如(C10 M30 Y80)等,同理,也不適用於深色底反白色字。避免不了的狀況下,需要給反白字勾邊,適用底色近似色或者某一印刷單色(通常是黑K)。
二、漸變的問題
①常見的問題是這樣:如 紅色→黑色 的漸變, 設置錯誤:(M100→K100)中間會很難看!
正確的設置應該是這樣:(M100 → M100 K100)仔細分析一下就明白了,其他情況類推。
②透明漸變,是適用於網路圖形的辦法,灰度圖也可,但完稿輸出不可以,因為其空間混合模式為RGB,屏幕混合色彩同印刷CMYK差異太大,切切注意。
③黑色部分的漸變不要太低階,如 5% 黑色,由於輸出時有黑色疊印選項,低於10%的黑色通常使用的替代而不是疊印,導致出問題,同樣,使用純淺色黑也要小心。
三、圖片問題
①關於psd文件,有一點注意,就是你導入它後不要再做任何「破壞性操作」,比如:旋轉,鏡像,傾斜等,由於它的透明蒙版的關系,輸出後會產生破碎圖。
②還是蒙版,在coreldraw中使用也要小心些,必要時候還不如採取「置入容器」方法比較保險。
③解析度和重新取樣
不要在corel中做這個,「轉換為點陣圖」 的確方便,但損失的是色彩還原,要專業點,在ps中做好拿來。
④色彩模式,不要怪我羅嗦,這個就是老手也有錯手過。
所有圖片必須是 cmyk 或者灰度和單色bitmap圖,否則不能輸出。
在CoreIDRAW中,影像、照片必須以TIFF檔格式,CMYK模式輸入,勿以PSD檔之格式輸入,所有輸入的影像圖、分離的下落式陰影及使用透明度、濾鏡材質填色或POWERCLIP的物件,請在CoreIDRAW中再轉一次點陣圖(色彩為CMYK32位元,解析度為300dpi,反鋸齒補償透明背景使用色彩描述檔皆打勾)。以避免組版時造成馬塞克影像。如以調整節點的方式縮小點陣圖,也請再轉一次點陣圖(選項如前),以避免點陣圖輸出時部分被遮蓋。使用CorelDRAW的"濾鏡特效" 處理過的物件同樣也請轉一次點陣圖(選項如前),以保萬無一失。
當漸層之物件置入圖框精確剪裁,請將其轉為點陣圖(方法同上),因為置入之圖框漸層與其他物件群組後再做旋轉,其漸層之方向並不會一起旋轉。另外,任何漸層物件皆不可設定「邊緣寬度」,因為輸出機的解釋不同,有時會造成漸層邊緣填色不足。
還有就是你的圖片只能高解析度的圖片改小解析度,而不能低解析度的圖片改成高解析度哦,像你把72dpi改成300dpi,圖片是大了,但肯定是不清晰的。
❼ 用電腦放CD光碟會有圖像顯示嗎我要正確的答案!
你試一下在桌面空白處右擊,然後點屬性然後是設置,點設置下面的高級,高級下面有個監視器,你把下面的監視器設置改成85赫茲試一下
也有可能是顯示器本身的質量問題
❽ 做圖像設計對顯示器有什麼要求
從配置上來說沒有特別要求,只是對顯卡有要求,用RADEON的吧做圖像設計比較好。
顯示器本身的話,唯一要求就是用方屏,方屏能保證圖形無失真變形。不要買寬屏的那是看電影打游戲的。
❾ 設計師PS 需要高精準度的顯示器推薦下那些牌子,型號。
1液晶屏lcd和led的區別LED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的英文縮寫。
LED應用可分為兩大類:一是LED單管應用,包括背光源LED,紅外線LED等;另外就是LED顯示屏,目前,中國在LED基礎材料製造方面與國際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就LED顯示屏而言,中國的設計和生產技術水平基本與國際同步。
LED顯示屏是由發光二極體排列組成的一顯示器件。它採用低電壓掃描驅動,具有:耗電少、使用壽命長、成本低、亮度高、故障少、視角大、可視距離遠等特點。
LCD顯示器的原文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取每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中文多稱「液晶平面顯示器」或「液晶顯示器」。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通電時排列變得有序,使光線容易通過;不通電時排列混亂,阻止光線通過,說簡單點就是讓液晶如閘門般地阻隔或讓光線穿透。 LCD的好處有: 與CRT顯示器相比,LCD的優點主要包括零輻射、低功耗、散熱小、體積小、圖像還原精確、字元顯示銳利等。 選購LCD,有幾個基本指針: 高亮度:亮度值愈高,畫面自然更亮麗,不會朦朧霧霧。亮度的單位為cd/m2,也就是每平方公尺分之燭光。低階的LCD亮度值,有低到150 cd/m2,而高階的顯示器,則可高達250cd/m2。 高對比:對比愈高,色彩更鮮艷飽和,且會顯的立體。相反的,對比低,顏色顯的貧瘠,影像也會變得平板。對比值的差別頗大,有低到100:1,也有高到600:1,甚至更高。 寬廣的可視范圍:可視范圍簡單的說,指的是在屏幕前畫面可以看的清楚的范圍。可視范圍愈大,自然可以看的更輕松;愈小,只要觀看者稍一變動觀看位置,畫面可能就會看不清楚了。可視范圍的演算法是從畫面中間,至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畫面清楚的角度范圍。數值愈大,范圍自然愈廣,但四個方向的范圍不一定對稱。當上下、左右對稱時,某些廠商會將兩邊的角度值相加,標示為水平:160°;垂直:160°;也可能分開標示為左/右:± 80°;上/下:± 80°。某些LCD機種的單一角度,甚至只有40°~50°. 快速訊號反應時間:訊號反應是指系統接收鍵盤或滑鼠的指示後,經CPU計算處理,反應至顯示器的時間。訊號反應對動畫和滑鼠移動非常重要,此現象一般而言,只發生在LCD液晶顯示器上,CRT傳統顯像管顯示器則無此問題。訊號反應時間愈快,作業處理自是愈方便。觀察的方法是之一是將滑鼠快速移動(亦即滑鼠不斷下指示給系統,系統則不斷將訊號反應給顯示器),在一般低階的LCD顯示器上,游標在快速移動時,過程中會消失不見,直到滑鼠定位,不再移動後一小段時間,才會再度出現;而在一般速度動作時,移動過程亦會清楚的看到滑鼠移動痕跡。而VE500的超快訊號反應時間快達16ms(毫秒),則讓游標移動無時差,移動過程清楚易見,不帶來作業困擾。
LED 發光二極體特徵.
LED須採用超高亮發光材料,亮高度(UHB)是指發光強度達到或超過100mcd的LED,又稱坎德拉(cd)級LED。高亮度A1GaInP和InGaN LED的研製進展十分迅速,現已達到常規材料GaA1As、GaAsP、GaP不可能達到的性能水平。1991年日本東芝公司和美國HP公司研製成 InGaA1P 620nm橙色超高亮度LED,1992年InGaA1p590nm黃色超高亮度LED實用化。同年,東芝公司研製InGaA1P 573nm黃綠色超高亮度LED,法向光強達2cd。1994年日本日亞公司研製成InGaN 450nm藍(綠)色超高亮度LED。至此,彩色顯示所需的三基色紅、綠、藍以及橙、黃多種顏色的LED都達到了坎德拉級的發光強度,實現了超高亮度化、全色化,使發光管的戶外全色顯示成為現實。發光亮度已高於1000mcd,可滿足室外全天候、全色顯示的需要,用LED彩色大屏幕可以表現天空和海洋,實現三維動畫。新一代紅綠、藍超高亮度LED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性能。
室外屏象素目前均由紅/綠/蘭三種基色的若干個單管LED構成,常用成品有象素筒和象素模組兩種結構。象素尺寸多為12-26毫米,象素組成:單色以2R/3R/4R、偽彩以1R2YG/1R3YG/1R4YG、真彩以2R1G1B等組成形式居多。
室外屏系統方案設計原則(內容不做敘述)
△結構設計原則
△亮度與配色依據
△可靠性設計原則
△安全性設計原則
△易管理及可操作性設計原則
屏體安裝方式
△牆掛式:即顯示屏背靠牆面,並固定在牆面上。此方式為常見方式,而且校易實現。
△坐立式:即顯示屏坐立在平台上。此方式最易實現,在條件許可的場合應優先採用這種安裝方式。
△鑲嵌式:即顯示屏鑲嵌在一個牆框內。此方式不多見,如果牆面凹陷深度不夠,須考慮其維護性。
△側掛式:即顯示屏兩側受力,側掛在兩建築物或立柱之間。此方式常用於空曠場地的屏體懸掛,兩立柱依據屏體的懸掛要求搭建。
顯示控制系統
大成顯示控制系統由採集/發送子系統和接收/灰度處理子系統兩部份組成,其前端為計算機的VGA特徵輸出介面或帶有數字化分量輸出的多媒體卡,傳輸由超五類雙絞線實現,後端為電子顯示屏顯示單元。採集/發送子系統以每秒不少於60幅的幀頻採集24 Bits真彩色信號,並以雙存貯器交替工作的方式平穩地寫入到自帶的顯示緩存中,在中心處理單元的控制下完成灰度的權值變換,通過LVDS差分至超五類雙絞線通道上。超五類雙絞線實現採集/發送子系統與接收/灰度處理子系統之間的連接,完成信號的傳輸。在不帶中繼的情況下,最長傳輸距離可達300米。
灰度實現描述
大成接收/灰度處理子系統自超五類雙絞線上接收24 Bits真彩色信號,權值分別為20、21、22、存23、24、25、26、27,每個基色有八個權值分量,通過CPLD控制從而實現256級灰度控制信號。在視頻接收電路、儲電路、高速度寫電路、顯示屏控制掃描電路中都進行了抗干擾處理,且有150Hz的顯示屏刷新頻率,因而具有極強的穩定性與實時性,保證真正24位真彩效果。
紅綠蘭三種基色各256級灰度的不同組合能產生的顏色數為:256×256×256 = 16777216種顏色(即16M色)
非線性γ校正
視頻信號是為滿足電視機的發光特性和電特性而設計的,它可以在電視上或顯示器上播放。如果對電視信號不作校正,就會產生嚴重的色彩失真。因此我們對輸入的視頻信號前端須進行非線性γ校正,校正後的色度空間會有了明顯改善。對應於LED大屏幕,物理亮度與灰度值成正比,如不作校正,明顯不能滿足色彩還原的要求,具體在顯示效果上就是:低級灰度跳變很大,而高級灰度又分不清楚。眾所周知,人眼對光強的感受是非線性的,弱光時,光強增加一倍,人眼感覺到的增強多於一倍;強光時,光強增加一倍,人眼感覺到的增強不足一倍,因此需要把灰度做非線性變換,使低灰度時時間距小,高灰度時時間距大。所以為保證LED大屏幕色彩完整還原,必須進行反伽瑪校正,經過校正以後,使它的特性與CRT相近。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經灰度校正後的顯示畫面會顯得紋理清晰,層次感強,亮度柔和,明暗過渡平緩。
真彩屏白平衡、色偏差及色彩豐富性的技術保證
白平衡是指當每種基色都達到最高一級的亮度時,在一定的距離以外視覺上呈現出色為6500K的白色色偏差是指LED發光管尤其是紅色發光管的亮度隨度變化而改變的一種現象。色偏差的存在,說明了一個在特定度下生產調試達到白平衡的顯示屏,隨著工作度的變化會失去平衡,或者由於屏內的度分布不均勻使得整個顯示屏播放一段時間後會呈現"花臉"現象。本公司針對真彩顯示屏的色偏差而引起的問題,有一套全面的解決方案它能有效地保證真彩顯示屏的色彩豐富性和一致性。
智能監控與保護系統
智能監控系統由各類感測器、監測系統和控制計算機構成,用於監測顯示屏工作環境參數,適時控制相關保護系統,確保顯示屏正常工作,性能參數不發生校大的偏移。保護系統包括:散熱系統、防水系統、配電系統避雷系統等。
控制軟體
顯示屏系統的正常運行,須有相關軟體的支持。我公司軟體設計師通過精心編制、組合,創建了一套功能強大、操作簡便的軟體配置系統。在該套軟體系統中,根據軟體作用的不同,我們把它們劃歸為兩類:一類為顯示控制軟體,主要完成文字、動畫和視頻圖像的播放與切換控制,它們是顯示屏工作的基本軟體;另一類為內容編輯軟體主要用於創意製作和圖文編輯,它們可使顯示屏的顯示內容得到不斷更新和變換。
LCD又分 STN TFT TFD等
1.什麼是STN?
STN(SuperTwistedNematic)是用電場改變原為180度以上扭曲的液晶分子的排列從而改變旋光狀態,外加電場通過逐行掃描的方式改變電場,在電場反復改變電壓的過程中,每一點的恢復過程較慢,因而產生余輝。STN和TFT最大的兩個區別就在於TFT表現效果比STN好,但是STN又比TFT省電。
2.什麼是TFT?
TFT(ThinFilmTransistor)是指薄膜晶體管,意即每個液晶像素點都是由集成在像素點後面的薄膜晶體管來驅動,從而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對比度顯示屏幕信息,是目前最好的LCD彩色顯示設備之一,其效果接近CRT顯示器,是現在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上的主流顯示設備。TFT的每個像素點都是由集成在自身上的TFT來控制,是有源像素點。因此,不但速度可以極大提高,而且對比度和亮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時解析度也達到了很高水平。
3.什麼是TFD?
行動電話的進步仍在繼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LCD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未來行動電話彩色LCD的重要性能特徵:(1) 高畫質;2) 低功耗;(3) 能夠處理活動圖像;4) 結構緊湊;愛普生有限公司已經進行了一種有源點陣LCD-D-TFD(數碼薄膜二極體)的商業化生產,並已成為主要的數碼相機生產商之一。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低功耗(D-TFD的特點)和高畫質/高反應速度(有源點陣LCD的特點)符合數碼相機的要求。通過將高畫質、低功耗和結構更加緊湊的新技術應用於這種D-TFD,我們高水平地實現了對下一代行動電話的上述四項要求。這種LCD被稱為"MD-TFD"。
4.TFT、STN和TFD液晶顯示屏有何不同?
手機使用的顯示屏有STN方式、TFD方式和TFT方式3種類型。其中圖像質量最好的是TFT方式,筆記本電腦中所使用的顯示屏大部分都是這種類型。但TFT雖然畫面精美,耗電量卻較大,因而對於手機而言,具有電池不耐用的缺點。STN方式雖然在圖像質量方面最差,但是具有耗電量小、成本低的優點。TFD恰恰定位在TFT與STN的中間位置。圖像質量雖然略遜於TFT,但耗電量少於TFT